Saturday, 31 December 2011

痴戀王女

  昔有田夫,遊行城邑,見國王女,顏貌端正,世所希有。晝夜想念,情不能已。思與交通,無由可遂。顏色瘀黃,即成重病。諸所親見,便問其人:「何故如是?」答親里言:「我昨見王女,顏貌端正,思與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無疑。」
  諸親語言:「我當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後日見之,便語之言:「我等為汝,便為是得。唯王女不欲。」田夫聞之,欣然而笑,謂呼「必得」。(田夫思王女喻)
  從前有個農夫,在一次去城裡遊玩時,剛好見到了公主。公主的容貌端正,世間少有。農夫看到之後,就日夜思念,情不自己,心裡想和公主來往,可是又沒有方法,因而生了場大病,面色淤黃。
  他的親朋好友們看他變成這般模樣,就問他說:「你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他回答說:「我上次看見了公主,她的相貌生得非常端正。我想跟她交往,可是又沒有辦法,因此得了這場大病。我要是得不到她,一定必死無疑。」
  親友們說:「那我們來為你想個好辦法,讓你得到她,你別擔心!」
  幾天後再見到他時,就對他說:「我們為你想了一個辦法,但是國王的女兒不答應。」
  農夫聽了這話,笑著喊道:「那我一定能得到!」
*    *    *
  世間的愚痴人也是如此,不去分辨春秋冬夏的時節,就在寒冷的冬天裡,將種子播入泥土,期望將來有結果。
  連芽都發不出來了,還能希望將來有收獲嗎?只是徒勞無功,一無所獲罷了!
  世間有些人修行了一點福報,就以為足夠,認為這樣就可以覺悟、證得菩提、獲得解脫。就像那位農夫想得到公主一樣,又怎麼可能呢?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Wednesday, 28 December 2011

駝甕俱失

  昔有一人,先甕中盛穀。駱駝頭入甕中食穀,後不得出。既不得出,以為懊惱。有一老人,來語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語,必得速出。汝當斬頭,自得出之。」即用其語,以刀斬頭,既復殺駝,而復破甕。如此癡人,世間所笑。(駝甕俱失喻)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先是在甕中裝了榖子,讓駱駝把頭伸進甕中吃穀子,結果頭卡在甕裡出不來。這人想不出辦法,要怎麼樣才把駱駝的頭弄出來,很是苦惱。
  這時有一位老人家告訴他說:「你別發愁,我教你一個弄出來的方法。你照我說的去做,準能馬上弄出來!你先把駱駝的頭砍下來,再砸破甕,頭自然就出來了。」
  於是這人就照著老人所說的,用刀砍下了駱駝的頭;既殺死了駱駝,又砸破了甕。這樣的蠢人,被大家所笑話。
*    *    *
  一些愚痴人也是如此,想求得出世的無上佛果,就應當護持戒律,並防止過失。但是又為了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而毀犯了戒律。結果不但犯了禁戒、捨離了出世佛法,還放縱自己到無惡不做。最後,把佛法及戒律二者都棄捨了,就像那個愚人駝甕皆失,永遠無法挽回。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Saturday, 24 December 2011

欺貪利養

昔有國王設於教法諸有婆羅門等。在我國內制抑洗淨不洗淨者。驅令策使種種苦役。有婆羅門空捉澡灌。詐言。洗淨人為其著水即便瀉棄。便作是言我不洗淨王自洗之。為王意故用避王役。妄言洗淨實不洗之。(出家凡夫貪利養喻)

  很久以前,印度有位信奉婆羅門教的國王,經常看到許多婆羅門在國內的都城大道,東走西走;但身上卻是衣著破爛、形體垢穢,實在看不出他們有高貴的婆羅門的風範,以他們行為的表現,反而倒像卑賤的賤族哩!因此,國王召集群臣,對婆羅門的身形垢穢,欲加禁止,國王便向所有與會大臣說:
  「諸位都是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賢臣,而國家以民為主,現在我們國內的婆羅門,諸位應該到處都看到吧?他們的行為表現,諸位覺得怎樣?」
  「婆羅門的日常生活行為,好像太散漫了些,不知大王以為如何?」大臣們一致的評論。
  「你們除了看出他的散漫,還看出什麼嗎?」
  「我們另外還有一個感覺,就是婆羅門本是崇高清淨的教師,但他們外現的形體,好像一點也不清淨,一點也沒有高尚的樣子,不知大王以為怎樣?」
  「我也以為如此。」國王跟著提出意見問道:「婆羅門不但心要清淨,外現的身相亦應清淨,諸位看要如何改革呢?」
  「我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常換衣服,常沐浴,保持形的潔淨。」
  「很好!」國王覺得大臣們的建議很中肯,又問道:「諸位的建議很好,但他們若不整潔,又是如何呢?」
  大臣們一個個的閉上眼睛,用心沉思了一會兒。
  「若在看到身不清淨的婆羅門,就重罰。」有人說道。
  「若他們不遵守大王的意思,最好罰他們不吃飯。」也有大臣建議。
  也有位大臣說:「在我以為,若婆羅門身不清潔,就罰他們為國家服務勞苦的賤役。」
  這個建議,被國王接受了。
  婆羅門是最高尚的種族;為了保持這個高尚的風範,國王特別訂立了一條法律:凡是婆羅門,不但在大小便後,要嚴格的清洗乾淨,即使平常也要時時沐浴,保持身體的清潔;否則,要為國家服務勞苦的賤役。這是國王對婆羅門生活衛生的嚴格管制。
  「國王真是莫名其妙,居然為了芝麻小事,管到我們的頭上來。」婆羅門甲私底下很不高興的發牢騷。
  「不過,我們生活行為過分的不衛生,也是不太好。」婆羅門乙公平的自我檢討,公平的自我批評,多少看出了一些問題。
  「我們大小便後的清潔,國王要怎麼監督?」羅羅門甲依然不高興的說:「保持身體的清潔,應該是我們自己的事,國王不去管理國家大事,反而來注意人民的身體潔淨,這未免小題大做了!「
  「這叫做從小處眼,所謂見微知著,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國王立法有什麼不對呢?」
  婆羅門丙也像有意無意同情國王的主張。
  「管他的,我們大小便後不去洗滌,難道說國王有辦法脫掉我們的褲子一個個檢查嗎?平常我們不洗澡,誰又來檢驗我們的身體了?」
  婆羅門甲對國王訂立的法則,始終認為沒有意義,抱著一種抗拒的心理,敵視國王的立法,他們忘掉了宗教清潔高尚的本意。
  果然,很多婆羅門開始為了適應這條法律,做一些表面的手法,只要瞞過國王的耳目,他們就不用為了國家辛勞的苦役服務。
  從國王開始立了法,許多婆羅門就煞有其事的提著淨身的浴盆在街上走,表現出他們時時清淨身體的樣子。若有人供養他們沐浴的淨水,在看不到人的時候,就將浴盆裡的水倒了,還不高興的說:
  「我們不洗澡,難道你國王能檢查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嗎?豈有此理!」
  結果有些婆羅門根本沒有遵守國王的意思,他們表面上用虛偽欺人的方法,不但避免了國家的勞役,還可獲得日常生活的供養哩!
*    *    *
   有些出了家的凡夫也如是如此,外相上剃了頭穿了法衣,實際上在內心早已犯了禁戒。
  故意表現出持戒的模樣,希望能求得好處,又逃避了世間的法律及勞役,內在卻是虛而不實,如同一只空瓶只有外相。這不像婆羅門欺騙國王的行為一樣麼?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21 December 2011

著羅剎衣

  昔有一人,騎一黑馬,入陣擊賊。以其怖故,不能戰鬥。便以血污塗其面目。詐現死相,臥死人中。其所乘馬,為他所奪。軍眾既去,便欲還家,即截他人白馬尾來。既到舍已,有人問言:「汝所乘馬,今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馬已死,遂持尾來。」
  傍人語言:「汝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無對,為人所笑。(詐言馬死喻
  從前有一個人,騎著一匹黑馬,到戰場上和敵人作戰。可是他心裡膽怯害怕,不敢與敵人戰鬥,於是就用血塗髒他的臉,裝作死人的模樣,躺在死人堆中。他所騎的馬,也被別人搶走了。等到軍隊退走之後,他打算回家,便從別人的一匹白馬上割下一截馬尾,往家裡走。
  回到了家之後,有人問他:「你的馬到那兒去了?你為什麼不騎上呢?」
  他回答:「我的馬已經戰死了,我只能把馬尾帶了回來。」
  旁人就說:「你的馬本來是匹黑馬,為什麼是剩這白尾巴呢?」
  他默然無言可答,結果遭到大家的恥笑。
*    *    *
  現在的人們也是如此,妄稱自己心地善良、不飲酒吃肉、喜歡修行,然而卻殺害眾生,加以殺傷毒害;表面上虛偽稱善,卻在暗地裡無惡不做,不就和這個謊稱馬死了的騎士一樣嗎?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Saturday, 17 December 2011

為婦喪目

  昔有一人,聘取二婦。若近其一,為一所瞋。不能裁斷,便在二婦中間,正身仰臥。值天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墮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為二婦故喪其兩目喻)
  從前有個人,家裡雖不富有,卻娶了兩個太太。世間女人,誰沒有惱人的妒心?這位丈夫於是只好在善妒的兩位妻子之間周旋,但始終不能得到諒解。
  當丈夫住到妻子身邊時,小妾就震怒了;接近了小妾,又失去妻子的好感。最後,當大小老婆開始正面衝突時,他被夾在中間,被鬧得受不住了,只好向兩人求饒的說:「乾脆,以後晚上妳們就睡在兩邊,我仰臥在妳們中間,不偏坦任何一方,這樣可以了吧?」
  這位丈夫,真的遵守了這個約定,整晚仰臥在她們中間,睡到天明。但不幸的是,過沒多久,夜裡下起大雨,屋頂開始漏起水來,雨水或著塵沙泥土一起往下滴,流到了他的眼睛裡。他因為有約有在先,不敢起來避雨,兩隻眼睛因此都瞎了。
*    *    *
  一般人也是如此。因為親近惡友,學習不正當的方法、造作不善業,結果墮落到三惡道,時常處在生死輪迴當中,喪失智慧,就像那位愚痴丈夫為了兩位妻子的緣故,讓一雙眼睛都失明了。
  親近善友,能使一個人的人生,增長善良的行為,帶入幸福、安樂的境界中。親近惡友,能使光明幸福的人生,步入黑暗憂苦的道路。交友不可不慎啊!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Wednesday, 14 December 2011

遍嘗其果

 

  昔有一長者,遣人持錢,至他園中,買菴婆羅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當買來。」即便持錢,往買其果。果主言:「我此樹果,悉皆美好,無一惡者。汝嘗一果足以知之。」買果者言:「我今當一一嘗之,然後當取。若但嘗一,何以可知。」尋即取果,一一皆嘗,持來歸家。長者見已,惡而不食。便一切都棄。
  從前有一位長者,想吃芒果,派人帶著錢,到一處果園裡去買。他囑咐買果的人:「必須是甜的、好吃的、你才買。」買果的人帶了錢,就買果去了。果園的主人告訢買果的人說:「我這些芒果樹結的果,全都很好,沒有一個不好的。你嘗一個就知道。」
  買果的人說:「我今天要一個一個地嘗,然後才買。要是只嘗一個,你怎麼知道全是好的?」於是他把果子一個一個地嘗過,然後買下帶回家。長者看了,只覺得噁心,一個也沒吃,全扔掉了。
*    *    *
  世間有些淺薄之人不是這樣嗎?以為持戒、布施不能親嘗其福樂的果報,便不肯做一些持戒布施的好事,他那裡知道春耕秋實的道理呢!結果,命終之後,?棄一切,豈不可惜嗎?
  偈曰:見聞悉是法,智者引為鑑,眾生不畏因,惡果一一嘗。

Sunday, 11 December 2011

效法祖先

 

昔有一人從北天竺至南天竺。住止既久即聘其女共為夫婦。時婦為夫造設飲食。夫得急吞不避其熱。婦時怪之語其夫言。此中無賊劫奪人者。有何急事忽忽乃爾不安徐食。夫答婦言有好密事不得語汝。婦聞其言謂有異法慇懃問之。良久乃答。我祖父已來法常速食。我今效之。是故疾耳。(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有一位住於印度北部的年輕人,因為北部很寒冷,他便遷到南方溫和的地區。他到了印度南方,每天勤勞的耕種,沒有幾年的工夫,便存了積蓄。恰好住在他附近的村中,有一位美麗的農家少女,常常經過他住的地方。不久,他們兩人相戀了,便正式的結婚成家。
  他們結婚之後,他天仍辛勤耕種,妻子便留在家裡料理家務。
  有一天中午,他從田裡回來午餐,妻子為他盛好飯菜,當他吃飯時,便捧起碗,不怕熱的便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妻子看到丈夫如此急燥,怕他弄壞了胃,便貼心的勸他說:「夫君,現在也沒急事,你為什麼不慢慢吃呢?」
  「這裡面是秘密的,我不能告訴你的。」丈夫一面拼命的吞嚥,一面神秘的透露出內中不可告人的吃飯方法。
  妻子想,吃飯能有什麼秘密呢?忍不住又問:「夫君,箇中縱然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我是你妻子,有什麼不能說的呢?難道你當我是外人嗎?」
  丈夫被妻子問得為難,想了又想,覺得這個秘密也應該讓自己的妻子知道,於是告訴她說:
「我吃飯如此匆忙,是我們祖先平常生活的速食之法,我是祖父的兒孫,怎能忘掉祖先的傳統美德?」
*    *    *
  一般人也是如此,不了解正理、不知道善惡因果,做出種種惡行,不但毫不慚愧,反而說:從我祖父以來的作法便是如此,到死前都是這樣做為,而不肯改變。這那裡是傳統的美德呢?這不就像愚人學其祖先的快食一樣可笑呀!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Wednesday, 7 December 2011

共相怨恨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憂不樂,有人問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毀我,力不能報。不知何方可得報之?是以愁耳。」
  有人語言:「唯有毘陀羅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返自害己。」
  其人聞已,便大歡喜:「願但教我,雖當自害,要望傷彼!」
  從前有一個人,和人家結了仇,因此心裡很不高興。有人看他這樣鬱悶,就問他:「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樣悶悶不樂?」他回答說:「有人欺侮我,但我沒有力量來報仇,也不知道有沒有方法可以報仇,所以很難過。」
  有人告訴他說:「只要會唸毗羅咒,可以傷害你的仇人。但是咒語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還沒有傷害到你的仇人之前,就先傷害了你自己。」
  這人聽了這話,十分高興,說道:「你教我這咒語吧,雖然這會害了自己,但我還是想害我的仇人!」
*    *    *
  世間之人也是如此,因為怨恨對方的緣故,想求惡咒來報仇。對仇人生氣,但還未傷害到他,反而因此怨恨而先傷害了自己。下墮到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就和那個愚人,沒什麼兩樣。

  偈曰:瞋是一把火,一發即難收,燒光功德林,害己又害人。
註:毗陀羅咒--「毗陀羅」是起屍鬼的意思,據說唸毗陀羅咒能使死屍起而殺人,但屍起之後,往往先殺害唸咒人。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Sunday, 4 December 2011

賭餅忘賊

  昔有夫婦,有三番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餘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語者,要不與餅。既作要已,為一餅故,各不敢語。須臾有賊入家偷盜,取其財物,一切所有,盡入賊手。夫婦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語。賊見不語,即其夫前,侵略其婦。其夫眼見,亦復不語。婦便喚賊,語其夫言:「云何癡人!為一餅故,見賊不喚。」
  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餅,不復與妳。」(夫婦食餅共為要喻)
  以前有一對夫婦,有一天買了三塊餅。夫婦倆各吃一塊之後,還剩一塊,倆人就說好了:從現在開始,誰開口說了話,誰就不能吃那塊餅。約定之後,為了這塊餅,都不再敢開口說話。  過沒一會兒,剛好來了一個賊,進他們屋裡偷東西,拿走他們的財物;所有的東西,都落入了賊子的手裡。可是夫婦二人因為有約在先,雖然看見了,也沒開口說什麼。賊看見他們都不敢說話,就當著丈夫的面前,對他的妻子毛手毛腳起來。丈夫眼睜睜的看見了,卻還是不發一語。妻子急了,便大喊:「有賊!」又對她丈夫說:「你這是什麼樣的蠢人啊!竟然為了一塊餅,連看見賊也不喊出聲!」
  她丈夫拍著手大笑說:「哈哈!你這小女子,這餅該歸我了,我才不給妳吃!」
*    *    *
  世間人聽了這事無不嗤笑,但一般人也是像他這樣;為了一點名利,裝作沈著冷靜,卻讓虛妄煩惱、種種惡賊,侵略了進來,以致於喪失自身的善法,還下墮至三惡道;就算這樣,對這些結果一點都不害怕,也不想尋求出世的方法,才會耽著在五欲中玩樂著,縱然遇到大苦卻不以為難,就跟那個愚癡人沒什麼兩樣。
偈曰:嘆人真可笑,不知貪是盜,奪去自身寶,猶任其逍遙。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Wednesday, 30 November 2011

華而不實

 

  昔有大長者子,共諸商人,入海採寶。此長者子,善誦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磯激之處,當如是捉,如是正,如是往。語眾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眾人聞已,深信其語。既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時長者子,即便代處。至洄流之中唱言:「當如是捉,如是正!」船盤迴旋轉,不能前進至於寶所。舉船商人,沒水而死。(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從前有一位大長者的兒子,與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裡去大海裡去採寶。這位長者兒子很會背誦入海駕船的方法:船進大海,遇到漩渦,應當如此;遇到迴流,又應當如此;遇到礁石,又應當如此;如此可掌好船;如此才能把正方向;如此即可停下。長者兒子告訴大家:
  「我對航海的知識,曾經下過一番苦工,航海的理論,我也能熟練的背誦出來;此外,遇到大風浪的時候,船要怎樣的駕駛;遇到海水湍急的回漩,或者遇到海水的逆流時,船要如何如何的駕駛,我也都很清楚。」大家聽了,都深信他的話。
  船下海航行了。不幸的是,沒多久之後,船師生了病,突然間死了。這時長者兒子就代替了船師的位置。
  當船駛到急流漩渦中的時候,長者兒子大聲喊道:
  「應當如此掌好船,如此把正方向!」
  可是船在漩渦中旋轉,不往前走到採寶的地方。滿船所有商人,全都落水而死。
*    *    *
  一般人也是如此,學了一些禪法、數息法及不淨觀,雖然會背誦文句,卻不知其意義。對各種的方法其實一無所知,卻自稱很了解。妄自教授禪法使人迷亂失心,倒錯法相,長年累月卻一無所獲,就像是那個愚痴的人使他人落水沒頂。
  微妙的佛法,是崇高的理論,但沒有修證佛法的經驗,祇是一味高談理論,那不像華而不實嗎?
  偈曰:末法邪師多,各個謂證果,領群糊塗眾,直往地獄走。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Sunday, 27 November 2011

因禍得福

  昔有一婦,荒婬無度,欲情既盛,嫉惡其夫,每思方策,規欲殘害,種種設計,不得其便。今值其夫。聘使鄰國,婦密為計,造毒藥丸,欲用害夫,詐語夫言:「爾今遠使,慮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歡喜丸用為資糧,以送於爾。爾若出國,至他境界,飢困之時,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於夜暗中,止宿林間。畏懼惡獸,上樹避之,其歡喜丸忘置樹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賊,盜彼國王五百匹馬,并及寶物,來止樹下。由其逃突,盡皆飢渴,於其樹下見歡喜丸,諸賊取已,各食一丸。藥毒氣盛,五百群賊一時俱死。時樹上人,至天明已,見此群賊死在樹下,詐以刀箭斫射死屍,收其鞍馬并及財寶,驅向彼國。
  時彼國王,多將人眾,案跡來逐。會於中路,值於彼王。彼王問言:「爾是何人?何處得馬?」其人答言:「我是某國人,而於道路值此群賊,共相砍射,五百群賊今皆一處死在樹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馬及以珍寶,來投王國。若不見信,可遣往看賊之瘡痍殺害處所。」
  王時即遣親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時欣然,歎未曾有。既還國已,厚加爵賞,大賜珍寶,封以聚落。彼王舊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遠人,未可服信。如何卒爾寵遇過厚,至於爵賞,逾越舊臣?」遠人聞已,而作是言:「誰有勇健,能共我試?請於平原校其技能!」舊人愕然,無敢敵者。
  後時彼國大曠野中有惡獅子,截道殺人,斷絕王路,時彼舊臣,詳共議之:「彼遠人者,自謂勇健,無能亂者。今復若能殺彼獅子,為國除害,真為奇特。」作是議已,便白於王,王聞是已,給賜刀杖,尋即遣之。爾時遠人,既受?已,堅強其意,向獅子所。獅子見之,奮激鳴吼,騰躍而前。遠人驚怖,即便上樹。獅子張口,仰頭向樹。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獅子口,獅子尋死。爾時遠人,歡喜踴躍,來白於王。王倍寵遇,時彼國人,卒爾敬服,咸皆讚歎。(五百歡喜丸喻)
  從前有一個婦人,性情淫蕩,慾念強烈。她很討厭她的丈夫,常常想把他害死,但是,她設計了種種辦法,都沒能得逞。一次,恰好她丈夫奉命出使鄰國,她想出一個計策,做了五百個加了毒藥的圓餅,想用來害死她丈夫。
  她假惺惺地對丈夫說:「你要出遠門,我怕你在路上少個什麼,做了五百個圓餅,送給你作乾糧,你在外頭要是餓了,可以拿出來吃。」
  丈夫相信了她的話,但到了國外,還沒來得及吃。就在夜裡,當他夜宿在一座樹林時,為了躲避猛獸,他爬到樹上,帶的圓餅卻忘在樹下。恰好這天夜裡有五百個強盜,剛偷了國王五百匹馬和一些寶物,來到樹下。強盜們趕路趕得慌,又飢又渴,看見樹下有五百顆圓餅,每個強盜就各自取吃了一個。毒餅力道十分厲害,五百個盜賊一下子全死光。到了天亮,樹上這人看見一群強盜都死在樹下,就把死屍假裝成是刀砍箭射而死的樣子,然後趕著強盜們偷來的馬,帶著財寶,往城裡去。
  這時國王正帶著許多人馬,順著強盜的足跡追來。他們在半路上正好碰上。
  國王問他:「你是什麼人?從那裡得到這些馬?」
  他回答說:「我是某國人,在路上遇到一群強盜,我跟他們殺砍,結果那五百強盜全死在樹下。我因此得這些馬和珍寶,正打算來投奔大王。大王要是不信,可以派人到那個地方查看。」
  國王立刻派了親信前去查看,果然和他說的一樣。國王非常高興,訝異這是從未有過的事。回到都城,即封他做大官,還分封給他村莊及許多珍寶。國王的舊臣們,心裡非常嫉妒他。
  於是對國王說:「他是一個遠處來的陌生人,不可相信,大王怎麼一下子就這樣過份寵愛,封官賞賜,超過舊臣?」
  這人聽到這些話,就說:「你們誰有勇氣和武藝,敢找我比試一下,讓我們一較高下!」
  舊臣們愕然,沒有誰敢和他比。
  後來,剛好在國內的荒野中出現了一隻凶惡的獅子,攔截道路,危害行人,把大路的交通都斷絕了。
  舊臣們就一起議論:「這個遠處來的人,自稱自己是多麼勇敢,武藝高強,沒有敵手。要是現在能殺死這隻惡獅子,為國除害,那就真的了不起。」
  他們商量好之後,就把這建議報告給國王。國王聽了臣子們的話,便賜給這人刀杖,派他去殺死那獅子。
  他得到命令之後,只好硬著頭皮、鼓起勇氣,來到獅子出沒地方。獅子看見有人來,奮起威風,大聲吼叫。他嚇得趕緊爬上樹去。獅子張著大口,仰起頭,望著樹上。他驚慌失措之下,手裡的刀拿不穩的掉了下去,剛好就落在獅子張開的口中,獅子當場就死了。這人歡喜雀躍,趕緊回去報告國王。
  從此國王對他更加寵愛優待。舉國的人們也都十分敬愛、稱讚他。
*    *    *
  在這裡,婦人的圓餅就像「不淨施」,國王派遣的使者比喻「善知識」,到其他國家則像到「諸天」,殺群賊則可喻為「得須陀洹,強斷五欲,并諸煩惱」,遇到那位國王就像「遭值賢聖」,國中舊臣子等生嫉妒的人,就像「諸外道見有智者,能斷煩惱及以五欲,便生誹謗言無此事」,說舊臣們沒有能與我為敵者,比喻「於外道無敢抗衝」,殺獅子者就像「破魔既斷煩惱又伏惡魔,便得無著道果封賞」,經常怖怯者就像「能以弱而制於強,其於初時雖無淨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識便獲勝報」,不淨之施尚且如此,何況又是以善心歡喜布施,是故應當於福田所勤心修施。
  註:歡喜丸,古代印度的一種食品,用麵粉或其他糧食加糖及香料做成,似飯糰或餅。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Wednesday, 23 November 2011

古屋疑鬼

昔有故屋,人謂此室常有惡鬼,皆悉怖畏,不敢寢息。時有一人,自謂大膽,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臥一宿。」即入宿止。後有一人,自謂膽勇勝於前人,復聞傍人言此室中恒有惡鬼,即欲入中。排門將前,時先入者,謂其是鬼,即復推門,遮不聽前。在後來者,復謂有鬼。二人鬥諍,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
  一切世人亦復如是,因緣暫會無有宰主,一一推析誰是我者,然諸眾生橫計是非,強生諍訟,如彼二人,等無差別。(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

  從前有一座破舊的屋子,人們都說屋裡常出現惡鬼,大家很害怕,沒有人敢在裡面睡覺。
  有一天,來了一個過路人,經過這個村莊,希望找一個住宿的地方,就問村裡的人說:
  「請問你們這裡有住宿的地方麼?」
  「有是有的,」村裡的人,遙指那座古屋說:「不過,那座屋裡有惡鬼,你一個人去不怕嗎?要不要再考慮一下?」
  「這要考慮什麼?」這個陌生客自認為膽大,於是就進屋去睡。
  當太陽快下山時,又有一個過路的人經過這個小村莊,他也希望能找到一個休息的地方,住宿一宵。村裡的人指向古屋的方向說:
  「那邊有一棟古屋可以讓你休息,不過裡面常有兇惡的鬼出沒。剛才已有一位大膽的過路人進去了,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到那兒去!」
  他一聽村人說那間屋裡常有惡鬼時,自認為膽量比前一個人更大,也想進去。
  當他走到屋外,舉起手推開門,正要跨進屋,這時那個先進去的人以為惡鬼來了,立刻又把門關上,不讓他進來。後到這人又以為裡面真的有鬼。兩個人你推我關,我關你推,互不相讓,一直到天亮。天亮一看,才知道,誰也不是惡鬼。
*    *    *
  世間人也是如此,事事為「我」爭執,處處為「我」拼命,可是我在那裡呢?虛幻的東西本來就不存在,因為那祇是一個迷離的幻影,我們知道了水底月的虛幻,卻不知道「我」是空幻的。而在無明的長夜之中,為我枉自諍訟,這不像兩個陌生人,互疑為鬼鬥爭了一夜的笑話嗎?
偈曰:「世人不認真,杯弓作蛇影,眼為幻相惑,徒生驚喜心。」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Monday, 21 November 2011

著羅剎衣

 

 「昔乾陀衛國有諸伎兒,因時飢儉,逐食他土,經婆羅新山。而此山中,素饒惡鬼,食人羅剎。時諸伎兒,會宿山中。山中風寒,然火而臥。
  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戲衣羅剎之服,向火而坐。時行伴中從睡寤者,卒見火邊有一羅剎,竟不諦視,捨之而走。遂相驚動,一切伴侶,悉皆逃奔。時彼伴中著羅剎衣者,亦復尋逐,奔馳絕走。諸同行者見其在後,謂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海壑。身體傷破,疲極委頓。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處於煩惱飢儉善法。而欲遠求常樂我淨無上法食。便於五陰之中橫計於我。以我見故流馳生死。煩惱所逐不得自在。墜墮三塗惡趣溝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盡智慧明曉。方知五陰無有真我」(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
  從前有一班演戲的藝人,因為遇上年歲飢荒,便到其他地方去討生活,路上經過婆羅新山。傳說這座山裡,有許多惡鬼,還有吃人的羅剎。他們這班演戲的藝人,晚上就歇宿在山頂的平地上,但山頂地高風寒,特別是在夜晚,更感到寒冷難當。大家燃起火,在火邊睡著了。
  半夜裡,藝人中有一個人覺得寒冷,就起來把演戲用的扮羅剎鬼的戲袍,套在身上,坐在火邊取暖,有個同伴從睡夢中醒來,突然看見火旁坐著一個羅剎鬼,也沒上去仔細看清楚,就慌慌張張糊里糊塗驚恐的爬起來逃跑了。一下子驚醒了所有其他的伙伴,大家一起奔逃起來。而身穿羅剎鬼戲袍的人,因為大家拼命的逃,他也跟在後面拼命的追趕,這一來,那些逃跑的人,看到羅剎鬼在後面追趕,就更緊張,以為羅剎要來害人,要加恐懼驚慌。他們拼命的爬山越嶺,拼命的涉水渡河,他們穿過了荊棘林,踏過了亂石堆,弄得遍體鱗傷,他們在萬分的恐怖中,你追我逐的向前跑,一直奔跑到天明,其中一個膽大的人,偶一回頭,見追趕來的羅剎鬼,正是戲班裡的演員,便大聲的問道:
  「你不是我們的伙伴嗎?為什麼要扮兇惡的羅剎鬼在後面追趕?真嚇死我們啦!」
  「我只是穿上羅剎鬼的衣服烤火,為什麼你們要莫明其妙的向外奔跑?我沒辦法,只好跟在你們後面跑,怎說是追趕你們?」這個穿羅剎鬼衣服的演員問說:「你們為什麼奔跑得那樣緊張?」
  「這個山中不是有吃人的羅剎鬼嗎?大家看到羅剎鬼了,怎能不拼死的狂奔?」
  「你們為什麼不看清楚?」
  「那個時候,逃命已來不及了,那裡還敢看兇惡的羅剎鬼?」
  現在大家看清楚了,才放下恐怖緊張的心情,不約而同的說道:
  「這真是一場虛驚呀!」
*    *    *
  世間人,身處在難遇善法的時代。而在漫漫的生死長夜之中,又受到煩惱魔鬼的擾亂追逐,於是因為執取在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中,勞苦的奔走一生,被煩惱所追逐而不得自在,一直跑到生死夜盡的時候,才明白過來,這才知道只是一場虛幻的惡夢!其實五蘊之中沒有真我。
  世人不認真,杯弓作蛇影,眼為幻相惑,徒生驚喜心。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16 November 2011

梵天妒意

「婆羅門眾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間父。能造萬物。造萬物主者有弟子。言我亦能造萬物。實是愚癡自謂有智。語梵天言。我欲造萬物。梵天王語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不用天語便欲造物。梵天見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語之言。汝作頭太大作項極小。作手太大作臂極小。作?極小作踵極大。作如似毘舍闍鬼。以此義當知各各自業所造非梵天能造。諸佛說法不著二邊。亦不著斷亦不著常。如似八正道說法。諸外道見是斷見常事已便生執著。欺誑世間作法形像。所說實是非法」(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婆羅門是東方神教的教徒,在很久以前,他們就認為梵天是世間萬物的造物主,梵天在婆羅門的心裡,真是無比的清淨,無此的崇高,無比的威力,所以尊稱他為萬能之父。
  但梵天也有徒弟,傳聞徒弟也和梵天一樣的能造萬物。有一次梵天的弟子,對至高無上的梵天說:
  「我也要和師父一樣的創造人。」
  「不要隨便亂說吧,你那能有創造世人的本領?」
  梵天好像瞧不起自已的徒弟,好像怕徒弟造了人,使自己失去了獨尊的資格,於是嚴正的警告徒弟說:
  「你決定不能造,千萬莫違背我的意旨!」
  但一般人的心情是很微妙的,你越是不讓他看的東西,他越是千方百計的想看;梵天的徒弟也和一般人一樣,梵天越是阻止他創造人,他越是想辦法要表現出自己的本領,因此,他違背了梵天的意旨,偷偷地創造了一個人,梵天知道了這件事,雖然十分震怒,但生米已經煮成熟飯,氣有什麼用呢?不如表現出寬大的風度,去看看他創造的作品人。
  弟子看到梵天來,躲也來不及了,只好恭恭敬敬的請師父批評說:
  「師父,你老人家看我創造的人怎樣?」
  「不錯,你是懂得創造了,不過,你還沒了解創作的技巧。」梵天忍著一肚子氣,端詳著被創造出來的人,含蓄的批評說。
  「請師父詳細的指教!」徒弟不能了解什麼是創作的技巧,不知道自己創造的人,有什麼錯誤的地方,因此,懇求梵天詳細的指教。
  「你看,這個人的頭做得大大,而人的脖子又太嫌細小。」
  梵天如此批評,徒弟看看自己的作品。確實也有這個不調和的感覺,便繼續的請教說:
  「師父,再請你老人家細細的看看,還有什麼缺點呢?」
  「缺點還多看哩!」梵天指著徒弟創作的人,很不高興的說:
  「你看:這人的手是也造得不相稱:手太大,手臂太小;腳做得太大,腳踵又做得太小,這那裡像人呢?」
  「還有:你把人的牙齒做得露出了口唇,你把人的舌頭做得太長了,舌頭長,將來使他們永遠地互說是非,你為人類引起多少麻煩呀!」
  梵天非常不高興,內心裡充滿了妒意,認為徒弟也能造人,真是豈有此理,於是梵天不客氣的斥責說:
   「我教你不要違背我的意旨,但你不聽話,結果,創造出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樣子,這那裡是好的作品?真是丟人!」
*    *    *
  上面是一個譬喻,在一般人的觀念中,人類都是梵天的兒孫,梵天的徒弟,不也是梵天的兒孫嗎?既然梵天的徒弟能造萬物,所有人類為什麼不能呢?
  一切眾生,都是由各人的自身業力所造,那有什麼萬能的梵天?外道不知道圓融無礙的佛法,僅憑一知半解的斷章取義,將真正的佛法,弄得似是而非,那不就像梵天徒弟造作出來的人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aturday, 12 November 2011

水底金影

「昔有癡人往大池所。見水底影有真金像謂呼有金。即入水中撓泥求覓。疲極不得。還出復坐須臾水清又現金色。復更入裏撓泥更求覓。亦復不得。其如是父覓子得來見子。而問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時投水欲撓泥取疲極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在於樹上。所以知之。影現水底。其父言曰。必飛鳥銜金著於樹上。即隨父語上樹求得
凡夫愚癡人 無智亦如是 於無我陰中 橫生有我想
如彼見金影 勤苦而求覓 徒勞無所得」
(見水底金影喻)
  從前,有位年輕人和他的父親出外,發現遠處有個大池塘。
  「我想要去游水,爸爸要跟我去嗎?」
  「你先去,我隨後就到。」
  年輕的兒子,獨自來到了池邊,他見到一池澄澈的水,心情歡喜無比。突然間,他發現水底有樣東西,是一條輝煌燦爛的金鍊,這使他極其興奮不已。
  「我要下去把金鍊拿上來。」剛說完這話,他便迫不急待地撲通一聲跳下水去。但他在池中東摸西找,把水底的泥都翻遍了,清澈的水都弄混了,還是沒有找到那條金鍊,直到疲倦不堪了,才失望的爬上岸。在岸上他坐著看池裡金鍊的地方,自言自語的說:
  「奇怪呀!明明看到金鍊在池邊的水底,為什為就是找不到呢?」
  他休息了一會,池水又慢慢地澄澈了,而金鍊又出現在水底。他低低地警告自己說:
  「這次可看準金鍊的地方,下水時務必要對準金鍊的地方下去。」
  他這次比第一次更小心謹慎的,在水裡輕輕地游動,不讓池水混濁,當他的移身到看見金鍊的位置,小心的俯身撈取。可是就在他伸出手時,卻祇摸到水底的泥土,試了又試,直到自己疲累不已,還是沒有摸到水底的金鍊。不禁自言自語的說:
  「奇怪呀,為什麼撈不到呢?」他無可奈何的只好上岸,坐在樹下休息,想不透怎麼回事。  父親這時對兒子不放心的走到池邊來。看到兒子坐在樹下,面對澄清的池水發呆,很疲倦的樣子。他走近兒子的身邊,關懷的問道:
  「你怎麼累成這個樣子?」
  「爸爸你看!」兒子用手指著池邊水底說:「那不是一條金鍊嗎?」
  「是啊!」父親在這一剎那,所見與兒子一樣,所以他如此回答:
  「我為了撈取水底金鍊,弄得一身疲勞。」兒子懷疑的告訴爸爸說:「為什麼當我下去撈取的時候,偏偏又不見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父親聽完了兒子的話,定神的看了半天,發現到水底乃是金鍊的影子,便喜悅的告訴兒子說:
  「真正的金鍊是掛在樹上,水裡只是樹上金鍊的倒影呀,你在水底又怎能撈到呢?」
  「金鍊怎麼會樹上?不是明明白白在水底嗎?」兒子還是不明白的問。
  「你若不信,現在你放棄看水底的金鍊,抬起頭來看看樹上吧!」
  兒子聽爸爸的話,不再看池塘水底的金鍊了。他猛一抬頭:看到堤邊的大樹枝頭上,赫然掛著一條金鍊。他口裡低聲自語的說:
  「奇怪呀,怎麼會掛在樹上呢?」兒子這才明白剛才所費的精神氣力,都是枉費了。
*    *    *
  世間眾生,時時刻刻認定眼前五蘊和合的身體,為真實的自我。不像這孩子見到水底的金鍊一樣嗎?虛幻的世界裡,到那裡找到真實的事物?誰能體會到眼前世界的虛幻?
  凡夫在虛幻的世界裡,認定了事事物物皆是真實。因此,捉住了事物的影子,大做文章,不斷貪求,不斷地爭取。直到最後的呼吸停止了,還不知道被物影愚弄了一生。這那裡能表現出萬物之靈的智慧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9 November 2011

看製陶器

「譬如二人至陶師所。觀其蹋輪而作瓦瓶看無厭是。一人捨去往至大會極得美膳又獲珍寶。一人觀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訖。如是漸冉乃至日沒觀瓶不已失於衣食。愚人亦爾。修理家務不覺非常
今日營此事 明日造彼業 諸佛大龍出 雷音遍世間 法雨無障礙 緣事故不聞 不知死卒至 失此諸佛會 不得法珍寶 常處惡道窮 背棄放正法 彼觀緣事瓶 終常無竟已 是故失法利 永無解脫時」(觀作瓶喻)
  從前有一座村落,滿村莊的人,都跑去窯廠,看製陶師製作陶器,他們把自己的工作放下,無聊的去看陶師製作瓶盆的模型、看陶師描繪盆瓶上的花紋,看陶師用烈火燒煉陶器,一只接一只的做下去。雖然是千篇一律,而他們站在陶師的身邊,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他們覺得看製陶器,比看世間任何精彩的戲劇,還要興趣。在那麼多人中,只有一個人高聲的提議說:
  「我們為什麼在此呆呆地看製作陶器?現在離開這裡不遠的地方,國王正在舉行盛大的布施大會。凡是參加盛會的人,除了飽餐佳餚珍味,還會獲得珍貴的財寶。光是呆在這裡看製陶器,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一同去參加吧!」
  這個人雖是如此提議,但另一個人,眼前只顧著看陶器製作,著迷的沒有聽進去,只是淡淡的回應說:
  「我也想去參加,只是眼前的陶器還未看完,還是你先去吧!」
  他說完了這話,便把頭掉過去,繼續看陶師將做好的泥盆,搬到瓷裡,有次序的疊起來,真是看得興趣無窮,已把赴會的事情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而那位提議的人,見他看得癡迷不醒,便獨自悄悄地離開了窯廠,參加國王舉行的布施大會。他在大會中,看到了尊貴的國王,還聽到國王向參加大會的群眾演講。國王說:
  「你們能夠不遠千里而來,使我感到無比的榮幸!請大家隨意用餐,檢取你們自己喜愛的財物。我所有的,我也希望大家都有,這是我心裡的願望……」聽完國王演講的時候,成千上萬的群眾熱烈的鼓掌歡呼,表示對國王慈愛人民的行為而感激!
  他在大會中得到很多珍買的金銀財寶回家了,並為那位愚癡不來的人惋惜。
  當他回家後,那位去看製作陶器的人也回到家了。於是他把去參加大會的情形,同他詳詳細細的描敘一番。
  最後,還將在獲得的財寶給他看,另一人見到這樣珍貴的財寶,才十分懊悔的說:
  「我真笨呀,竟錯失獲得財寶的機會,而去看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平白地累了一天,精疲力竭;還可憐的餓了一天肚皮。世間還有什麼人此我更蠢呢?」再想一想,說道:
  「那我現在去參加大會吧!」
  「可是太陽已經落下了山坡,布施大會出已結束,到那裡去參加呢?」
  現在他只能後悔,就算想去參加大會,也已經太遲了。只羨慕別人所獲的寶物,而徙自空嘆!
*    *    *
  有些人不就是這樣嗎?只顧著應付了世俗家務,卻亳無所覺,也忘了要修行。
  今天忙著做這事兒,明天忙著造那業,凡俗事紛至沓來。
  當佛陀慈悲,在苦難的人間偏佈法音,希望塵俗眾生,能夠聽到出世的妙法,同入安樂的聖境的時候,雖然很難得的遇到了佛法,但只顧著世俗事、追求世間的虛幻,而亳無所覺。不知道無常隨時會到來,而錯失了見佛聞法、獲得法寶的機會。甚至違背正法、造諸惡業。
  只顧著世間事的人,最後還是會遇到無常,這時,因為沒有修持佛法,無法獲得佛法的力量,而時常墮落在於貧賤苦厄的三惡道,難以解脫。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6 November 2011

二子分財

  昔摩羅國有一剎利,得病極重,必知定死,誡敕二子:「我死之後,善分財物。」二子隨教,於其死後,分作二分。兄言弟分不平。爾時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現所有物剖作二分。云何破之?所謂衣裳中割作二分,盤瓶亦復中剖作二分,所有盆瓶亦剖作二分,錢亦剖作二分。」如是一切所有財物,盡皆破之而作二分。如是分物,人所嗤笑。
  如諸外道偏修分別論。論門有四種有決定答論門。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決定答論門。死者必有生是應分別答。愛盡者無生。有愛必有生。是名分別答論門。有問人為最勝不。應反問言。汝問三惡道為問諸天。若問三惡道人實為最勝。若問於諸天人必為不如。如是等義名反問答論門。若問十四難。若問世界及眾生有邊無邊有終始無終始如是等義。名置答論門。諸外道愚癡自以為智慧。破於四種論作一分別論。喻如愚人分錢物破錢為兩[暇-日](二子分財喻)
  從前有個摩羅國,國中有一位剎帝利貴族,當他得了重病,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時,將兩個兒子叫到身邊來告誡說:
  「我恐怕是不行了,不過我死了之後,家中的財產,你們倆個一定要公平的分配。」
  他去世之後,兩個兒子遵循父親的囑咐,把財物分作了兩份。但是哥哥分來分去,總覺得自己分到的就是沒有弟弟多,可是弟弟也說哥哥分得不公平,自己分到的比較少。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這時有一個愚蠢的老人,對兩兄弟說:
  「這很好辦,只要每一樣東西,都分成兩份,不就成了嗎?」
  「那要怎麼分呢?」兄弟倆不解的問。
  「比方說:衣服從中間剖作兩件,盤子、瓶子從中間剖作兩片,所有的盆子、缸子也從中間剖作兩份,銀錢也剖作兩半,不就很公平了嗎!」
  於是就這樣,所有的財物全都被剖成了兩份,讓大家都覺得很可笑。
*    *    *
  佛陀宣說的無量法門,是能適應一切眾生機宜的,能使眾生得大利益。但外道不了解佛法的善巧妙用,結果,將無上微妙的法義,變成損害眾生的邪法了。比方:捨身布施,是偉大的行為,奉行捨身布施的菩薩,得大功德,早成佛道,外道聽到捨身布施得大功德,於是便斷章取義的教人去自殺捨身,這不像二子聽信老人分財一樣的錯誤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2 November 2011

酬勞無物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見有一人,將胡麻車在嶮路中不能得前。時將車者語彼二人:「佐我推車,出此嶮路。」二人答言:「與我何物?」將車者言:「無物與汝。」時此二人即佐推車至於平地。語將車人言:「與我物來。」答言:「無物。」又復語言:「與我無物。」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與,何足為愁。」其人答言:「與我無物,必應有無物。」其一人言:「無物者二字共合是為假名。」世俗凡夫,若無物者,便生無所有處。第二人言無物者,即是無相無願無作。(索無物喻)
  從前有兩個很要好的朋友,心地善良,不管在什麼艱難的環境裡,都能相互體諒。有一天,兩人出外旅行,在旅途中,碰到一個推車的人,車上裝滿了胡麻,剛好車子已進入了崎嶇的山道,推車的人看來非常吃力,難以前進。忽然,推車的人停下來站在路中,請求這兩位說:
  「幫我推一推車吧,只要出了這條崎嶇的險道,我會給你們報酬的。」
  「給我們什麼報酬呢?」兩人問道。
  「我以無價的「無物」 做為你們推車的酬勞!」車主答言。 兩人繼續問:
  「你為什麼要走這條嶮峻的山路呢?」
  「路,不會永遠地平坦,不管什麼人,總會遇到難行而崎嶇的狹道,你們說是嗎?」推車人意味深長的說。
  「的確,世間之路,有高有低,有寬有狹,但我們那一天才能走向平坦寬廣的大道呢?」這兩位朋友,一面推車,一面和車主人意在言外的應對。
  「那要看你們走的路了,」推車的主人說:「有人限於走現象的路,那當然永遠地走不到平坦的大道;如果你們不走現象的路,那就步入平坦的境界了。」
  這兩位朋友,就不很了解推車主人話裡的深義,他們兩個相互看看,便含糊其詞的間:
  「不是現象的路,從何走去?你能告訴我們你的方向和方法嗎?」
  「這是離諸方所的路呀,我怎能指明你們的方向?」推車的主人說:「如果你們實在要我指出一個去處,那條路是在你們的心靈世界!」
  在倆人的幫忙下,將車子推過了險道,進入平地之後,倆人向車主說:
  「現在車子已推出險道,你該給我們酬勞了!」
  「無物!」車主簡潔的回答。
  「那就給我們無物。」這兩人完全不解的向車主索討無物。
  車主知道他們不了解,默默無語站著看著他們。
  兩個人見到車主如此,其中一人就說了:
  「既然車主沒有意思要給我們酬勞,我們也別為這事煩惱了。」
  「既然車主說要給我們無物,那就應該有「無物」這樣東西!」另一位理直氣壯的說。
  「呵,我想通了,」一人似有所悟的說:「我想:無物就是沒有現象的心境;心境,只能用你的心去體會,那裡來的實體呢?」
*    *    *
  修學佛法不也這樣嗎?當你對佛法體會的工夫愈深,愈能體會空境的妙處。空境,那裡是空無一物的意思呢?一般人總以為,無物就是什麼東西也沒有,那不是很大的錯誤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30 October 2011

為王剃鬚

 

  昔者有王,有一親信,於軍陣中,歿命救王,使得安全。王大歡喜,與其所願,即便問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臣便答言:「王剃鬚時,願聽我剃。」王言:「此事若適汝意,聽汝所願。」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國之治,大臣輔相,悉皆可得,乃求賤業。愚人亦爾。諸佛於無量劫,難行苦行自致成佛。若得遇佛及值遺法。人身難得。譬如盲龜值浮木孔。此二難值今已遭遇。然其意劣,奉持少戒便以為足。不求涅槃勝妙法也。無心進求,自行邪事便以為足。(願為王剃鬚喻)
  從前有一位國王,身邊有個勇敢的年輕人,擔任他親信的侍從。有一次國王領軍作戰,他也跟著國王一起出征。
  在恐怖的戰場上,敵人不斷的拼死衝鋒過來,國王被敵軍包圍了,這位侍衛冒著生命的危險,拼命的殺退敵人,保護國王脫離了險境。
  回到皇宮之後,國王十分高興,覺得這次作戰能夠生還,是因為靠他的保護。因此,為了獎勵他的忠貞和勇敢,想滿足他的願望。國王在朝廷上,伸手將那個年輕的侍衛,拉到自己的身邊,對所有的大臣說:
  「這一次完全靠他勇敢的行為,救了我的生命,對我來說,他真是最大的功勞呀!諸位大臣!論功行賞,應該要怎樣的獎勵他呢?」國王問所有在朝的大臣。
  大家一時想不出適合的嘉獎,國王看大家不開口,便說出自已的意思:
  「這樣好嗎,宮中所有的官職、財寶、均由他隨意的選擇如何?」
  「大王高見,甚是得體!」所有大臣都一致的這樣說,國王見大家都同意了,便對身邊的那位侍衛說:
  「你的願望是什麼呢?你想要什麼,我都答應你。」
  「大王,」這位侍衛不好意思的說: 「我什麼都不要,只希望大王弟鬍鬚的時候讓我來剃。」
  「這就是你要求的事嗎?」國王說:「這事如果合妳的意,我就滿你願吧!」

  事情傳開來之後,大家都笑話這樣的蠢人:
  「他為什麼不要求國王賞賜更有價值的東西呢?這不是很愚癡嗎?」

*    *    *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陀及佛法難得能出現世間,想在生為人的情況下,見佛聞法,那真像大海盲龜巧遇木孔,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呀!難遇能遇,還能隨便錯過機會嗎?但眾生愚癡,有此機緣遇上了佛法,卻不求大法了脫生死,只希求不究竟的人天福報,這不像那個年輕的隨侍,不求一切珍寶,祇願為王剃鬚一樣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26 October 2011

蛇尾爭權

「譬如有蛇。尾語頭言我應在前。頭語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爾。頭果在前其尾纏樹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墮火坑燒爛而死。師徒弟子亦復如是。言師耆老每恒在前。我諸年少應為導首。如是年少不閑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牽入於地獄」(蛇頭尾共爭在前喻)
  從前有一條蛇,生活在山中茂盛的草叢裡,行走如飛,甚是自在。
  不幸得很,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遭到蛇尾的不滿。有一天蛇尾對蛇頭埋怨:
  「這真不公平,你總是要東就去東、要西就去西的,隨心所欲;要做什麼說什麼,也從未跟我商量。而我卻只能和奴隸一樣,跟在你後面走。」
  「這有什麼辦法?」蛇頭不認同的說道:「誰叫你是蛇尾?你又沒眼睛可看前景,沒有耳朵可分辨危險,沒有腦子作出決定。我可不是為了自己,反而是為了你的利益才引導你!」
  蛇頭覺得蛇尾無理取鬧,心裡也有點火了,但為了避免衝突,還是試著對蛇尾說;「老弟,我們多年來形影不離的相處一起,我總是領頭走在平安的路上,使你能一直的安全無虞,沒有受到任何不幸的災難和生命的危險,你應該感謝我才對,怎麼反而無理取鬧?
  「誰跟你無理取鬧?」蛇尾更火了:「所有獨裁及壓迫者,總是藉口為別人的利益著想,而行專制之實。」
  「走在前面,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蛇頭見蛇尾完全不講理,於是無奈的說:「好了,那你究竟想怎樣?」
  「我管不了這些,我要走在前面。」蛇尾直接了當的說出自己的本意,硬是要實現自己的想法。
  「唉!」蛇頭無可如何的嘆息說:「看來你什麼顛倒的事都做得出來了,還能說什麼呢?由你吧!就讓試試看代替我的角色吧!」
  蛇頭氣得不再講話了,閉上眼聽任蛇尾擺佈。
  蛇尾現在領頭了,牠趾高氣昂地出發,可是因為牠沒有眼睛,看不到目的地和前面的路,祇能漫無目標的在路上亂闖;過了很久,才走了很短的路程。也因為看不到在路上的危險,不論是深溝或荊棘,牠也毫無警覺,結果全身遍體鱗傷。最後,遇上一個火坑橫在牠面前時,看不見的牠還是一步步的朝著面前的災難前進,結果跌進了火坑。蛇頭在絕境中想引身而出,可惜為時已晚。
  當可憐的蛇尾快要被燒死的時候,才反悔的說:
  「我沒有眼睛怎能走在前面?真是自害害人呀!」
*    *    *
  佛說:五度如盲,智度如目。沒有智慧的人,如在黑暗的夜裡旅行,看不見方向,看不見前面的陷阱那是多麼危險呀!
  世間有很多師生,往往失去了師生的情誼,而產生了領導權的爭奪,最大的毛病是:一般年輕人,血氣方剛,好勝心強,在他心裡總覺自己的老師年紀大了,應該由年輕的學生來領導,但年輕的人經驗差,閱歷少,沒有智慧,雖然爭得了領導權,卻不知高低,不避危險,結果,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這不像蛇尾做頭的下場嗎? 此外,如果不是瞋忿及嫉妒,蛇尾也不會因為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而步上滅亡之途。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23 October 2011

相互而非

 

「譬如一師有二弟子。其師患腳。遣二弟子,人當一腳隨時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當按摩之腳,以石打折。彼既來已,忿其如是。復捉其人所按之腳,尋復打折。佛法學徒亦復如是。方等學者非斥小乘。小乘學者復非方等。故使大聖法典二途兼亡」(師患腳付二弟子喻
  從前有一位師父,收了二個人為弟子。有一天,因為師父雙腿都生了病,就吩咐徒弟們說:
  「我現在兩腳行動不便,為了使氣血順暢,必需經常按摩,要請你們各負責按摩一隻腳。」
  「照顧師父,是我們的應該做的事,也希望您老人家早日康復!」兩個徒弟都很孝順,但卻暗暗的在較勁。
  一陣子過去了,因為師兄按摩技術較好,便開始對師弟表現出傲慢的態度:
  「連按摩這點小事也做不好,可見多差勁。」
  師弟的技術雖然較差,但見到師兄露出驕傲的神情,也不禁心裡氣惱:
  「也不過是按摩這種小事,有什麼值得驕傲?等著瞧吧!」
  兩個人平常就互相忌恨了,到後來更是容不下對方。
  有一天,師兄出門辦事去了,師弟趁機便抓住師兄負責的那隻腳:
  「一個只靠按摩的狂妄之徒,竟敢如此驕傲,那我現在折斷你負責的那隻腿,看你還有什麼好驕傲!」就用石頭把腳砸斷了。
  等到師兄回來了,見到自己負責的腿被折斷了,心裡大為震怒:「你自己無能也罷,還要這樣的嫉妒我!」但他一想到自己失去了按摩的對象時,也橫下心來,抓住師弟負責的那腳,將它用石頭砸斷了。
*    *    *
  憎恨,跟著便會產生破壞的行為。見人勝己,因憎恨對方的緣故,輕則誹謗、重則加害。古今多少賢能,只因小人的嫉妒,而遭到不幸的殺害!在現代社會裡,同行即是怨家,互不容忍,推其原因,不就是嫉妒引起的嗎!
  佛教裡面流行的大乘小乘的教理,本是佛陀教法的兩大主流,學大小乘佛法的佛教徒,若是依法修行,都能依正法教化眾生.並沒有違背佛陀的本意,但學大乘佛法者,卻懷著輕視的眼光看小乘行者;而學小乘佛法者,對大乘學者的高傲猖狂,當然也看不順眼。因此,他們互為是非、明爭暗鬥、排斥破壞,這不像兩個徒弟,互相憎恨地折斷了師父的雙腿一樣嗎?結果,使一體的崇高佛法,也受到了重大的損失。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19 October 2011

聲色如幻

「譬如伎兒。王前作樂。王許千錢後從王索。王不與之。王語之言。汝向作樂空樂我耳。我與汝錢亦樂汝耳。世間果報亦復如是。人中天上雖受少樂亦無有實。無常敗滅不得久住如彼空樂」(伎兒作樂喻)
  從前有位國王聽說一位藝人歌藝絕佳,就問大臣說:
  「為什麼那麼高明的歌唱家,卻沒有到宮裡來演唱?」國王說道:「只是能請到他皇宮來表演,由卿做主,不管多少錢都可以。」
  「大王放心,這件事情,我一定辦到。」大臣機靈的答應道。
  大臣沒多久就查訪到那位歌唱家,他愉快的對歌星說:
  「你能在國王面前演唱,實在是你最大的榮幸啊!」
  「不過,」歌星平淡的說:「做演唱這行業,若只為了虛幻的掌聲與榮譽,那能解決現實的需要!」
  「這個我知道,」大臣立刻會意的說:「在國王面前唱幾支歌,不會花你多少時間,給你一千塊銀元代價,可以嗎?」
  「謝謝大臣,」這位歌星十分感激的說:「你太賞識我了!」
  大臣帶著歌星,恭敬的晉謁國王。
  歌手在國王的面前唱著美妙的歌聲,國王不勝感慨的說:
  「你美妙的歌聲,真像傍晚天邊的彩霞呀!可惜美妙的幻景,是那樣的虛無飄渺,這種東西,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呢?」
  「歌聲雖是隨唱即滅,但能使大王悅耳呀!」歌星說。
  國王回過頭來,吩咐大臣說:「搬賞金來吧。」
  一千銀元搬來了,擺在歌星面前,發出了閃閃的光輝,但國王卻遲遲未准許他拿走。
  「大王!你這是什麼意思?」歌星大惑不解的問道。
  「你還不知道嗎?」國王哈哈大笑說:「你用歌聲娛樂我的耳朵,現在我用錢來娛樂妳的眼睛,誰也沒有討便宜,這不是很公平嗎?」
*    *    *
  世間的快樂是虛幻不實的。世有成住壞空,心有生住異滅,沒有事物能永久不變,這份快樂隨時都可能幻滅,就如同悠揚的音樂隨即消逝在空中,不得長久。世間的業報因果也是如此,優裕美滿的生活,不可能保持長久;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卻時時在緊逼著我們,所以對現實的人世,應當生起強烈的厭離心,認真地依佛法來斷除煩惱,解脫生死。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16 October 2011

五人一婢

  譬如五人共買一婢。其中一人語此婢言:「與我浣衣!」次有一人,復語浣衣。婢語次者:「先與其浣。」後者恚曰:「我共前人。同買於汝。云何獨爾。」即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十下。五陰亦爾,煩惱因緣合成此身,而此五陰恒以生老病死無量苦惱搒笞眾生。(五人買婢共使作喻)
  從前有五個人,住在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們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我們每天如此忙碌,連洗衣服的工夫都沒有。真是苦呀!」張三有一天晚上休息的時候,洗滌換下來的衣服,不禁如此歎苦。
  「我看,我們五個人共同出錢買個婢女,而我們在工作之餘,就會有些空閒的時間了。你們認為這樣好麼?」李四說。
  大家聽了這個建議,感到非常滿意。「那就這麼決定,一起買個婢女!」

  過了兩天,王五買了個婢女回來,樣子大家倒也滿意,既然有了稱意的女婢,大家應該就有時間休息了。但事實卻不然...
  「這些骯髒的衣服,給我拿去洗掉。」張三吩咐婢女。
  「今天換下的衣服也給我拿去洗。」李四也如此吩咐。
  繼而王五等其他人,也都如此吩咐。婢女看到這樣情形,實在沒有辦法同時洗五個人的衣服。
  「我先幫他洗吧!」她無奈的說。
  「不行,」李四暴跳如雷,生氣的說:「我和他同時出錢買妳回來,為什麼獨獨要先給他洗?」他便狠狠的抽了女僕十鞭。
  其他四個人看到了,也不滿的各抽了女僕十鞭。打得婢女,體無完膚,痛苦不已。
*    *    *
  這五人就好像「五陰」(=五蘊=色受想行識),婢女就像是「人身」,說明「人」以煩惱因緣合成一身,而「五陰」恆以生老病死無量苦惱笞打眾生。現實人生,受著無情的五陰一煎逼,悲哀苦惱,這不就像受鞭抽打的婢女麼?
  人心只要接觸到現實,便容易生起錯亂的妄想,雖說妄想是憂愁苦惱的根源,但凡夫怎麼可能沒有妄想呢?外在的聲色香味的物質現象,觸動了內心,內心便起了波動。眾生從自己的血肉之軀,到身外的財富、親友、任何事物,都拼命的執著。結果,眾生被外相的糖衣迷惑住了。換句話說,即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捉弄了眾生,但誰能徹底的明瞭?
  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識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識得念佛是誰,因為被五蘊所覆。
  在諸法實相內,無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諸法的空相,空相內無色的相可得,無楞嚴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無金剛經的文可得。無色,身便空;無受想行識,心亦空;所謂身心兩亡,身空心空佛現前。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不空,故有生老病死;心不空,故有生住異滅。若身空,無生老死苦;心空,無生異滅;身心兩亡,佛性現前。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Thursday, 13 October 2011

醫治脊僂

  沒有人希望生病,但生了病就需要看醫生;若是幸運,能遇得好醫生,病即治癒;若遇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這種庸醫,可能醫病增病、越醫越病,則不但不是醫師,反而是病師。宗教師只應人所求、應人所問的,已經是庸師了,邪知邪見導致人們邪信,或教人邪修邪行、同入魔道的,才是最可憐的魔師啊!
  從前有一位年輕的人身體向來是非常的強健,行走如飛。平常他能挑上一、二百斤的東西,不論什麼粗重的工作他都稱心如意的做得很好。很多人羨慕他的身壯力大。但世間好景不常,有一天他忽然病了,病了以後變成駝背,使他傷心欲絕,這一下怎麼能再工作呢?不工作如何生活下去?
  「你何必這樣頹喪呢?」朋友看他老是悲哀的嘆息。便安慰說;「世間任何人都會患病的,你現在的身體雖彎腰駝背;但還可以行動,既已患了這個不幸的病症,除了息心調治,悲有何益?」朋友親切的安慰他,並 建議他說:「我聽到人家說,醫生也可以醫治駝背的。唯沒有醫治駝背的專家罷了。你是不是願意?找個高明的醫生來醫治呢?」
  「駝背也可以醫嗎?」他雖懷疑,但也有無窮的希望,於是他甚為興奮的問。
  「世間任何病都可以醫,為什麼你的駝病不可以醫呢?」他的朋友如此的鼓勵他。
  過了一天,朋友為他請來一位醫生。醫生的嘴上留了一撮仁丹鬍子,穿了一身黑色的服裝,一手托著拐杖,一手提著藥箱,他的朋友把醫生引到病人的身邊。並為他作簡要的介紹,醫生看看病人的氣色,摸摸病人的患處之後,進一步便問病人得病的原因。然後,用手搭在病人的筋脈上,最後,醫生開口了:
  「妳的痛是可以醫治的,不過要受些痛苦!」
  「只要我的駝背可以痊癒,不管吃怎樣的苦都願意。」病人很堅決的說:
  「好吧,」醫生像很有把握的點點頭說:「你的駝背,祇因偶爾載重過量,才使脊骨彎曲;若能施以壓力,脊骨仍會變直的。」
  醫生一面說,一面吩咐人拿兩扇門來,當門拿來的時候,便命病人伏趴在門板上,然後再把另一扇門板覆蓋在他的身上,醫生叫了幾個人,搬來四塊大石臼,拼命用力的壓,儘管病人大聲的叫喊求饒,也不理不睬。最後聽不到病人的呻吟聲了,醫生靜靜地說:
  「病人的病大概好了,把上面的石臼搬走吧!」
  當他們把門拿開的時候,病人兩眼突出,滿口流血,人早就死了。
*    *    *
  病患譬如一切眾生,醫生譬如外道;眾生患有生死及貪瞋痴的病,外道沒有研究過佛法,不事用功修行,怎能依正法去救度眾生呢?結果,就像被庸醫治死的病患一樣,不但沒有離苦得樂、解脫生死,反而被邪師的邪知邪見引到地獄、餓鬼、畜生或投入魔道。
「譬如有人卒患脊僂請醫療之。醫以酥塗。上下著板。用力痛壓。不覺雙目一時併出。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為修福故,治生估販。作諸非法,其事雖成,利不補害。將來之世,入於地獄,喻雙目出」(醫治脊僂喻)
‧摘錄自‧《百喻經》、《百喻新譯》、《百喻故事廣釋》

Sunday, 9 October 2011

答非所問

 

  在炎熱的夏季,有兩個孩子在河裏游泳,他們在水裡浮沉自在,樂趣無窮,在他們心裡,世間最有樂趣的事,莫過於玩水了。
  「喂!我們來個賭好不好?」一個孩子說。
  「如何賭法?」
  「我們鑽到水底,在河裏最低處,抓一把沙或泥土上來,先上來的人就是贏。」
  「好吧,就這樣一言為定!」兩個孩子互相約定。
  二人先游到河的最中央,叫一聲開始,二人同時潛到水裡,不到一會兒,就一起游了上來,同時手上都抓著一把東西。但奇怪的是,他們兩人一個抓的是泥巴,一個抓到卻是的白色的毛髮。
  他們端詳了好一陣子,研究著究竟是什麼東西。突然,其中一個孩子靈機一動,說道:
  「可能是仙人的鬍鬚。」他猜測著。
  「你怎麼知道是仙人的鬍鬚?」
  「因為仙人都是在河邊修行的,仙人剔除鬍鬚扔到河裏,給我抓住的。」
  「聽說仙人身上的一毛一髮,都是世間稀有的珍寶,我們已然得到仙人的鬍鬚也是運氣好。」
  「是不是仙人的鬍鬚現在還不能確定,必須有一位仙人給我們證實。」兩個孩子一致同意。
  他們為了解決心裡的疑問,便沿著河岸一直的向前走,也許是他們的心太誠了,還走沒多久,竟真的遇到一位全身毛髮都白的仙人,在河邊的大樹下修行。
  他們兩個人恭恭敬敬的向仙人行禮,然後問道:
  「請問大仙,這個東西是不是仙人的鬍鬚呢?」
  仙人睜開雙眼,仔細的端詳了一番,但沒有直接回答他們,卻用手抓了一把米和麥放到口裏嚼了一會,才吐出來說:
  「這是孔雀糞。」
  仙人說完了,就閉目不再說話了,兩個孩子面面相覷,聽得一頭霧水,仙人究竟講的是什麼意思?
*    *    *
  佛教的禪師往往答非所問,譬如說,若問:「佛法的大意是什麼?」他答:「麻三斤。」若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答:「牛糞。」這是為什麼呢?禪的意義是要自參自悟,經他人的解說,是他人的與你的自性無關,故不用語言文字解說也不直接解答你的問題。
  為什麼會話不投機呢?因為每個人的智識高下不同、思想、個性,對事事物物的瞭解不同,對佛法的瞭解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話不能投機。佛是最高智慧者,說法應機,所以經典也有權說實說深說淺說,方便說,究竟說。各人研究經典,所瞭解不同,所以各有所見地,正知正見各有所見,邪知邪見也各有所見,如何分別是與非呢?那就佛經典作印證了,經典譬如照妖鏡,邪知邪見的人欲投機取巧即無所遁形了。
  佛說:
  「譬喻微妙法,於法說戲論;若人問真理,則答非所問。
   小兒問白毛,仙答孔雀糞;說法不如理,亦若彼仙人。」
「譬如昔日有二小兒入河遨戲。於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兒言此是仙鬚。一小兒言此是羆毛。爾時河邊有一仙人。此二小兒諍之不已。詣彼仙所決其所疑。而彼仙人尋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著掌中。語小兒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而此仙人不答他問人皆知之。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說法之時戲論諸法不答正理。如彼仙人不答所問為一切人之所嗤笑。浮漫虛說亦復如是」(小兒爭分別毛喻)
‧摘錄自‧《百喻經》、《百喻新譯》、《百喻故事廣釋》

Wednesday, 5 October 2011

當鳴不鳴

  從前有個國家,國中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每逢國家慶典的喜日,所有婦女,手中都要執持一朵美麗高潔的青蓮花,以作適時的鬘飾,才能顯出婦女的高貴。
  當時有個窮苦人家的婦人,見到國中所有婦女的手上,都執持一架高潔的青蓮花,心理真是羨慕極了!於是她對自已的丈夫說:
  「今天國慶。每一位婦女,手中都持有一朵清香美觀的青蓮花。如果你能設法贈送我一朵,我就是你的妻子;你若不能做到這件事,你就沒有資格做我的丈夫了,我也只好永遠地離開你啦!」
  這位貧窮的丈夫,為了討好妻子的歡心,滿足妻子的願望,便答應說:
  「親愛的,你儘管放心,我一定為你買一架高貴的青蓮花!」
  可是一朵高貴的青蓮花,不是貧窮的人所能買得起的。但已答應了妻子,怎能讓妻子失望?因此,心裡有些著急了。他一想到沒有青蓮花,就將失去了美麗的妻子時,心裏更是焦急起來!
  這位可憐又貧窮的丈夫,為了要想獲得妻子的歡心,只好冒險進入國王的花園,偷採一朵青蓮花了。但國王御花園中的青蓮池塘裡,飼養著很多鴛鴦,他忽然想起,自己曾學過鴛鴦鳴叫的口技。覺得十分有把握能偷到青蓮花了。於是當天晚上,他一面學著鴛鴦叫,一面毫不為難的潛進了皇家的池塘。
  當他在他塘裡採摘青蓮花的時候,卻驚動了鴛鴦,所有鴛鴦都叫了起來,看守池塘的守衛便問道:
  「誰在池塘裡呢?」
  這位窮苦的人,一時情急,竟忘掉摹仿鴛鴦的鳴叫,而失聲的答道:
  「是我呀!」
  守池的守衛嚇了一跳,想不到真有人在池塘裡,於是他立刻捉住了這位偷花的窮人,嚴厲的問他:
  「你潛入池塘,所為何事?"」
  「我想採一朵青蓮花。」
  「你不知道這是國王的池塘麼?」
  「知道。」
  「那你還敢這樣大膽的進來偷花?」池塘的守衛很是氣憤的問。
  「我一心一意只想採一朵青蓮花,希望能獲得妻子的歡心。至於膽子,我實在已經忘掉了!」這位窮苦的人回答守衛的話,真倒有點詼諧。
  「你真是個糊塗蛋,做人怎能忘掉膽子?」守衛憤憤地說:「現在我只好帶你去見國王了。」
  「我也很想見見國王,若你能帶我去,我也是很高興。」窮人很樂意的回答:「我不能採摘一朵青蓮花給我的妻子,但能因此看到偉大尊貴的國王,也是我的福氣!」
  「妳以為見到國王是妳的福氣麼?」守衛不甚耐煩的告訴他:「這恐怕是妳的死期呀!」
  這位窮苦的人,一聽到見到國王就是他的死期,心裡頓時一陣恐慌。於是他向池塘守衛哀求說:
  「我還不能死呀,我太太還在等我送花回去呢!求求你做做好事,放我回去!我會永遠地感激你的!」
  「快點跟我走!」守衛忿怒的說:「你再嚕囌我就揍你了!」
  窮人見勢不妙,只好聽從守衛的命令了。正當他離開池塘邊的時候,忽然摹仿鴛鴦的聲音鳴叫起來。
  守衛又好氣、又好笑的罵道:
  「你這該死的人呀!為什麼剛才妳不學鴛鴦的聲音回答我呢?現在你雖摹仿鴛鴦的鳴叫,卻又有什麼用!你該鳴的時候不鳴,不應該鳴的時候,你反而鳴起來,這不是最愚蠢的人麼!」
*  *  *
  若在有能力的時候不肯布施行善,身體健康的時候不肯用功修行,等到沒有錢的時候才想做善事,身體有病或災難困苦的時候,才想用功修行,豈不是太遲了?就如同有些人在活著時,只知道做壞事,卻不願行善,將死之際才感嘆說,現在想來做些好事啊!但這時已經等著被帶去見閻羅王了,就算想做什麼也來不及了!這不就像那窮人最後摹仿鴛鴦的鳴叫,豈不是太遲了?
  一定要把握活著的時候啊!凡事須及時,死後無著力處矣!死了之後,就算真的想做些什麼事,也是無濟於事!
「昔外國節法慶之日。一切婦女盡持優缽羅華以為鬘飾。有一貧人。其婦語言。爾若能得優缽羅華來用與我。為爾作妻。若不能得,我捨爾去。其夫先來常善能作鴛鴦之鳴。即入王池作鴛鴦鳴偷優缽羅華。時守池者而作是問。池中者誰。而此貧人失口答言。我是鴛鴦。守者捉得將詣王所。而於中道復更和聲作鴛鴦鳴。守池者言。爾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終身殘害作眾惡業。不習心行使令調善。臨命終時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獄卒將去付閻羅王。雖欲修善亦無所及已。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鴛鴦鳴」(貧人作鴛鴦鳴喻)
‧摘錄自‧《百喻經》、《百喻新譯》、《百喻故事廣釋》

Sunday, 2 October 2011

囑奴守門

「譬如有人將欲遠行。敕其奴言。爾好守門并看驢索。其主行後。時鄰里家有作樂者。此奴欲聽不能自安。尋以索繫門置於驢上。負至戲處聽其作樂。奴去之後。舍中財物賊盡持去。大家行還問其奴言。財寶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門驢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復言。留爾守門正為財物。財物既失用於門為。生死愚人為愛奴僕亦復如是。
如來教誡,常護根門,莫著六塵,守無明驢,著於愛索。
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詐現清白。
靜處而坐,心意流馳,貪著五欲,為聲香味之所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
正念、覺意、道品、財寶,悉皆散失」(奴守門喻)
  從前有位富有的人,家中藏了許多珍奇財寶。有一天他準備出遠門,便請一個奴工幫他看家,出門前再三交代他說:
  「我要出門了,家中有許多寶物,希望你好好地看門。」
  但這個主人知道他天性愚鈍,說一是一,不知應變,於是再更進一步仔細囑咐說:「要守住這個門,家中財物才不會遺失;此外,屋外的一隻驢子也必須看好。」
  這個僕人聽完此話,就慎重其事,忠實地看守這個門,以及屋外的驢子。可是過了幾天,剛好附近有人在慶祝喜事,請來了戲班子來助興,聽來十分精彩。守門的奴僕也很想去湊湊熱鬧,可是主人一再的交代要看好家門、驢子,怎麼辦呢?他絞盡腦汁,終於想到一個方法:
  「我把門好好的綁緊,再將繩索的另一端綁在驢身上,就可以牽著驢子去看戲了!而且,這樣子驢子和繩索都不會遺失,而門也被繩子綁住,一定非常安全。」他自以為聰明的牽著驢子高高興興地去看戲了。
  主人一回到家,看到門戶大開,守門僕人也不知到那兒去了,只見一條繩索掉在地上。於是他沿著繩索一路尋找,終於找到守門人和那隻驢子。這個主人就問奴僕說:「我叫你守門,你跑到那裡去?」
  「我按照你說的去做了啊!你看,門依然還在,繩索也沒有斷,而驢子就在這兒啊!我那裡做錯了?」奴僕說。
  「要你看門就是希望屋內的東西不要遺失,你雖然幫我綁住這扇門,而繩索、驢子也安然無恙,但是大門已經被人打開,裏面的財寶也被拿光了! 要你保護家裏的財寶,若無財寶何用守門?」
  主人對這位奴僕真是啼笑皆非,氣得七孔冒煙,但事情已經發生了也無可奈何。
*    *    *
  佛陀常常慈悲的教誡弟子:「常護根門,莫著六塵,守無明驢,著於愛索」,要嚴守六根門戶(眼耳鼻舌身意),而不應貪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若是耳根貪著外界的聲塵、舌根貪著食物的味塵、色身貪著於身體的享受,就會被外界事物引誘,而分散了人的意念;偏於這份無明而忽視了自性的寶藏。雖然人的無明,易有妄念而心猿意馬、偏向罪惡。而且因為有愛的無明,所以正念、覺意、道品等財寶,全都喪失了,就像守門人只看住驢和繩,卻沒看好屋子,整屋的寶物全被搬光。但若能看守住著這條情愛的繩索,斷除私我的愛念,就有如解開無明繩索,不將它綁在無明的根門上一樣,不會再受到愛索纏縛,而寶藏之門就在繩子的另一端。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28 September 2011

欲食半餅喻

  從前有個窮苦的工人,每天到高山上砍柴,每天砍柴所得的代價,勉強維持他最起碼的生活。有一天,窮人因為工作超時的緣故,肚子餓了。於是他立刻回家,將賣柴所得的錢,買了七隻燒餅,當做這一天的晚餐。當他吃完六隻半個餅時,發現到自己的肚子已經飽了。這一下可使他十分惋惜,一個人生悶氣的坐在地上嘆息。鄰人們以為他受了什麼人的欺侮,或者又遭受到什麼不幸的事情,於是問道:
  「你發生了什麼事嗎?為什麼這樣沮喪、嘆息!」
  「我沮喪的事情,你們那能知道?」窮人有點不高興的樣子,說話的語氣裡充滿了怨歎!
  「我們是你的鄰居呀,怎能不關懷呢?」對於窮人怨歎的回答,鄰居們仍很親切的問道:「你為什麼不把你懊喪的事情,告訴我們呢?」
  「告訴你們吧!我很愚蠢。」窮人突然喪氣的這樣回答。
  「但我們都覺得你很勤勞,很有智慧,你為什麼說自己愚蠢呢?」鄰人們感到他講的話莫明其妙,只好隨口恭維他幾句,且看他又說些什麼。
  「事要從頭說起。」窮人站起來,舉起手裡僅剩的半塊餅說:「今天我覺得肚子很餓,特別花了一整天的所得,買了七個燒餅。可是吃完了六個餅之後,第七個餅才吃到一半,肚子已經飽了!早知道這半個餅能使我吃飽,那前面吃掉的那六個餅,豈不是平白浪費了麼?」
  鄰人聽了他的解釋,祇笑不語,而窮人仍氣憤不已的說:
  「這六個餅對我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啊!無辜的損失了六個餅,這不是浪費麼?我真該死呵!」說著便用自己的拳頭,打自己的頭,拔自己的頭髮,最後還忿忿地說:
  「我為什麼不先吃這半個能吃飽的餅呢?這不是最大的愚蠢嗎?」
  凡夫之人,顛倒夢想,認為富貴榮華,乃是人生長遠的歡樂之源,故執著在追求富貴,獲得後又想守住,失去時便苦惱不已;卻不知世間富貴,如朝露風霜,夢幻泡影,那能長久呢?這不就像愚蠢的窮人,執著這「半餅」的可笑行為嗎?
「譬如有人。因其飢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本以來常無有樂。然其癡倒橫生樂想。如彼癡人於半番餅生於飽想。世人無知以富貴為樂。夫富貴者求時甚苦。既獲得已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猶如衣食遮故名樂。於辛苦中橫生樂想。諸佛說言。三界無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橫生樂想」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25 September 2011

貧人燒衣

  做大生意的人,常常冒險投資,做大筆生意,希望賺大筆錢,當然,有的人冒險會成功,但有的人冒險,卻連自己投資的本錢也賠掉了。
  成功的人歡欣歌舞,高興得連飲食睡眠都忘掉了;而失敗的人,只能垂頭喪氣的歸諸命運的安排了。
  冒險投資,會有一半成功的機會,但有的人投資,好像買美麗的晚霞,看來絢麗燦爛;但轉眼成空。你看,有誰能將晚霞買為自己所有呢?
  以有價值的東西,換取渺茫的事物,這那裡是聰明人的行為?
  古早以前,有一個生活非常貧困的窮人;他工作甚為勤勞,平常為人家做苦工,出了很多力,流了很多汗,但祇能得到很少很少的錢,除了勉強維持三餐,要想添一件衣服,那真是比螞蟻爬高山還難,不過,他不埋怨現實,他祇是勤勞的工作,久了,他也做了幾件粗布衣服,遮身禦寒。
  人活在世間,不論貧富老少,沒有不活動的,而不管是怎樣的活動,總是一樣的用體力和腦力;比方:窮人將體力用之於正常工作,換得生活的所需:富人將體力花之於遊蕩,追求自己的快樂,窮與富的活動雖然不同,但一樣要消耗體力。
  這個窮人很想得開,放得下,從早到晚,心甘情願的做苦工,有人問他:
  「你這樣整天工作,不覺得辛苦嗎?」
  「這有什麼辛苦?富人不也和我一樣活動,我也不過活動而已。」窮苦的人回答:「你曾看到整天躺著不動的人嗎?」
  「除了死人,活人怎能不活動呢?」
  「活動難道就是辛苦嗎?」
  這個問話的人只好默認,不開口了。
  說實在話,窮人的回答是很合理的,他在物欲泛濫的人類世界,能如此的安分守己,他認為辛勞的工作,就是人們應有的活動,不怨天尤人,因此,他在苦難的日子裡,倒也感到平安幸福,誰能像他這樣滿足呢?
  但人總是有願望的,有時安於現實,有時也會產生新的希望,希望是一切人擁有的財寶,這個窮人本來沒有任何非分的想法--美麗的希望,可是有一天,他忽然遇到一位高年遠親,這個遠親對他過去的家世,知道得十分清楚。於是很為惋惜的對他說:
  「你現在為何穿此粗衣?」
  「這有什麼關係?」窮人很不以為然的說:「粗布與綾羅有什麼不同?」
   「在此世間,有著很大的不同!」高年的遠親說。
   「願聞其詳.」窮人要求遠親說詳細點。
  「說句實在話,你是貴族的後裔,你有高貴的身份,怎能被粗陋的蔽衣,破壞你本有的高貴呢?」
  「那要怎樣?」
  「很簡單,換掉粗蔽的衣服!」高年遠親,如此斬釘截鐵的說。
  「像我這樣,那有力量做一套高貴的衣服?這不是為難自己麼?」窮人老老實實的說。
  「你知道嗎?世間的衣服,任你做什麼高貴的質料,都是粗蔽的。」這位遠親故作神秘的說:「唯有神賜給你的衣服,才是殊勝的最上妙衣!」
  「神與我毫無關係,怎會賜我衣服?」
  「你是尊貴的婆羅門族,你是神的親生兒女,神又怎能不特別照顧你呢?」這位高年遠親,頗為認真的告訴窮人與神的親密的關係。
  這位高年遠親的話,終於使安分守己的窮人,產生了新的希望,使他對眼前的粗布衣服,穿在身上,好像也有些不光彩的感覺了,這大概是埋在內心的欲望抬頭了吧,於是他現在反而請求似的對遠親說:「我什麼都不懂,一切請你指教!」
  「只要你肯聽我的話,燒掉眼前身上粗蔽的服裝。」高年遠親說:「不過-」
  「不過怎樣?」窮人看到這位遠親欲言又止的神態,心裡有些著急了:「你為什麼不說清楚?我一定照你的話做就是了。」
  「那很好!」這位高年遠親,終於肯定的下結論了,他很有把握的說;「只要你在燒衣服的時候,一面對著火至誠的祈禱,一面耐心的等待,嚴後,就會在你燒衣的地方,會有最殊勝的上妙衣服出現的。」
  窮人先是有點懷疑,但他安分守己的心,到底被欲望動搖了,於是他把眼前僅有的粗布衣服,照著這位遠親的意思,放在火上燒了,在燒的時候,他很至誠的對著火祈禱說:
  「神呀!祈求你的慈悲,賜我上妙的衣服吧!我是你的後裔,神呀,慈悲吧!」
  他一方面虔誠的祈禱,一方面照著遠親的吩咐,耐心的等待,當衣服焚成了灰燼,火也熄滅了,風吹散了被焚燒衣服的灰。
  他看著燒衣的地方,一直耐心的等待,等待,再等待,並沒有任何殊勝的衣服出現,最後,這個地方已經長了青草,他才後悔的嘆息說:
  「我為什麼這樣愚癡呢?要把所有的衣服燒掉,而去相信渺不可知的神的賜與!」
  粗布衣服,是喻現實苦難的人身,衣服雖是粗劣,但也做了很多苦工才能做起來,也就是說:現實的人生雖苦,也是過去上中修諸善法的成果,所謂苦難的人身,也還是得來不易。佛說:人身難得,就是這道理呀!你現在將眼前苦難的人身,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希望上升天國,那不像窮人燒去了粗劣的衣服嗎?要知道: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昔有一人。貧窮困乏。與他客作得麤褐衣而被著之。有人見之而語之言。汝種姓端正貴人之子。云何著此麤弊衣褐。我今教汝當使汝得上妙衣服。當隨我語終不欺汝。貧人歡喜敬從其言。其人即便在前然火。語貧人言。今可脫此麤褐衣著於火中。於此燒處當使汝得上妙欽服。貧人即便脫著火中。既燒之後於此火處求覓欽服都無所得。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過去身修諸善法得此人身。應當保護進德修業。乃為外道邪惡妖女之所欺誑。汝今當信我語修諸苦行。投巖赴火捨是身已。當生梵天長受快樂。便用其語即捨身命。身死之後墮於地獄備受諸苦。既失人身空無所獲。如彼貧人亦復如是」(貧人燒麤褐衣喻)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21 September 2011

費重利輕

  蚊蟲,是最令人討厭的,有人為了撲打叮在頭上的一隻蚊蟲,竟用了很大的力量。結果,蚊蟲飛了,自己白白地被挨了一巴掌,這就叫做所虧者大,所得者無。
  不管怎樣慷慨的人,當他一上了賭場,便會一錢必爭,因此,有的幾個好朋友在賭場上,為了很少的錢,爭得面紅耳赤,最後,甚至大打出手,這就叫做所失者大,所得者少了。
  世間之人,不管做人做事,到處都可看出這樣的例子。
  佛曾舉過這樣譬喻說:
  一個手藝高強的雕刻家,他很希望自己能雕刻出一個精細的作品。但他認為好的雕刻,必須要能找到好的玉石,若品質低劣的玉石,刻上精美的作品,不但不相配,而且也很容易損壞。因此,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不惜花費精力,深入寶山,選擇了一座山頭,鑿開了一塊很大很大的石塊,前後花費了五年時光,他在鑿石時期,曾鑿斷了一只手指,有人問他:
  「妳的手指鑿斷了,痛苦嗎?」
  「做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又怎能沒有犧牲的精神?」這位高明的藝術家,很是慷慨激昂的說:「世間那一樣事情的成功,不經過無限的艱苦?我為了藝術,損失了一只手指,又能算什麼?」
  他真像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說話的口氣很是不平凡。的確,從他鑿石的行為表現來看,就已經使人五體投地的敬佩了。
  這位雕刻家花了五年的時間,好不容易鑿開了一塊大石;也花了很多人力,才把大石運到自己的雕刻廠。他天天到廠地工作,整天地忙著雕刻。就這樣又經過了好幾年,偌大石頭,他耐心的天天削,終於被他削小了,削小到好像一個小孩子的拳頭。實際上這幾年來,他並沒有雕刻,祇是忙碌的削石頭罷了。有人看到他將偌大的大石,削成了這麼一小塊,心裡甚是奇怪。因此,便這樣問他:
  「你為什麼要把那樣大的大石,花了那麼久的工夫,去削得這樣小呢?」
  「因為我只要一隻小牛啊!」雕刻家若無其事的答說:「雕一隻小牛,有這麼大的石塊足夠了」
  「既然只要做一隻小牛,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精力?去鑿開那樣大的石頭呢?」這位閒人,有點不識時務的管起閒事來了:「況且你又把大石削成這樣小,這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麼?」
  「你懂得什麼?」雕刻家對這位閒人甚為不高興的說:「凡是一樣雕刻,花去的代價越多,其價值也越大。凡是一樣高貴精美的藝術品,總是從很大的東西裡面慢慢練成的,此所謂物體的精華。你看!手指大的鑽石,誰知道要開鑿多少石頭才能得到?我打算雕刻的這頭小牛,總比鑽石的體積大吧,我才花用了一塊大石,你那裡能了解藝術的價值呢?」
  問的人,聽到這位雕刻家的言論,雖然心裡不是味道,但也找不出更好的理由再去駁問他了。
  最後,這位自命手藝高強的雕刻家,雕刻了一頭小小的玩具牛,他很得意自己的精心傑作說:
  「世間還有什麼能比得上我這頭小牛的精美呢?」
  這不是用力甚大,所獲甚輕嗎?可是對這位愚迷的雕刻家,又能說什麼呢?
  鑿大石者,是譬喻多年勤勞讀書克苦求學的人。他求學問既然花去那樣大的代價,現在卻用求得的學問,去追求世間小小的利養,這不像用大石雕小牛麼?誰說這不是愚蠢的行為呢?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經歷日月作小戲牛。用功既重所期甚輕。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磨大石者喻於學問精勤勞苦。作小牛者喻於名聞互相是非。夫為學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識。宜應履行遠求勝果。方求名譽憍慢貢高。增長過患」(磨大石喻)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18 September 2011

估客駝屍

  世間的人遇到大災難時,總是保護一向貴的物品,丟棄平常低賤的東西,比方:當你遇到了嚴重的災難,為了保存生命,寧願捨掉手足,決不願喪失寶貴的生命,可是世間竟有相反的事情發生,那就像為了保護低賤的瓦石,寧願捨掉高貴的黃金,這不是可笑的愚迷麼?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一個經商的人,帶著兩個年輕的兒子,和一頭馱了很多貴重貨物的駱駝,打算到很遠的城市去做一筆生意。
  這是一個安靜明朗的早晨;旭陽的光輝普照大地,小鳥在青青的樹叢裡歌唱,和風在地面上輕輕地撫摩著嫩綠的花草,這不是一個最好的春晨麼?
  春天,萬象更新,草木欣欣向榮,象徵著事業的開始,他們父子三人選擇了如此美好的春晨出門,除了含有吉利的意味,還有春天正是出門旅行的好季節。
  他們父子三人,牽著駱駝,在春光明媚的田野間前進,他們經過了農人們耕耘的呢上,嗅到泥上裡散發出來的芬芳,他們看到將褲管捲得高高的農夫,正在田間辛勞的耕忙,這位商人感慨的對兩個兒子說:
  「世間那一種事業的成功,不是經過千辛萬苦?你們看:農人們春天若不辛勞的耕耘,秋天那會有豐盛的收穫?」
  「爸,」年輕的長子說:「我們這次出門經商,不也像農人春季的耕種嗎?若不經過遙遠旅途的奔走,最後又怎能賺得優厚的利潤?」
  商人點點頭,表示同意兒子的看法。
  他們經過了田野,穿過了青青的叢林,現在要開始爬山了,算算日子,他們在路上已經渡過了五天。今天開始爬山,若能翻過了這座高山,便已到做生意的最後終點了,可是,真是不幸,當他們還在爬山的時候,沒有想到:馱載貨物的駱駝,忽然倒在山路上死了,這使他們感到無限的為難。
  潑進泥沙的水,沒有辦法收回來;倒斃的駱駝,又怎能使牠復活呢?
  他們父子三人,祇能呆坐著嘆息,卻想不出一個比較妥當的辦法處理善後。
  「爸爸,駱駝死了,我們難道就這樣永遠地呆坐在這裡嘆息麼?」年輕的次子,看到父親沒有動靜,不耐煩的發問了。
  這位做父親的商人,到底年紀大了,有些做事的經驗,聽到年輕的孩子一問,他的靈感來了,立刻拿定主張指揮說:
  「確實,我們不能永遠地呆坐著,我們應該先將駱駝身上的貨物卸下來。」
  兩個年輕的孩子,很是聽話,立刻卸下了駱駝身上的種種細軟珍寶,忙得甚是起勁,當他們剛把貨物放好時,做父親的又指揮說:
   「駱駝既然死了,現在就剝下牠的皮吧。」
  兩位青年也照著父親的話做了,做父親的人,心裡暗暗想:既然貨物不能拿到市場去賣,我只好先回家再準備一頭載貨的駱駝了,他想完了之後,便對兩個年輕的兒子囑咐說:
  「現在我回家再牽一頭駱駝來,你們好好地於此看守細軟寶物,特別是剛剛剝下來的駱駝皮,你們要小心的看顧,莫使損壞。」
  商主吩咐了一番之後,自己便下山了,當他離開的第二天,未想到竟又下起大雨來,兩個年輕人,見落大雨,一時便失去了主意:不過,他們還牢牢地記得,父親臨行時的吩咐:
  「……特別是駱駝皮,你們要小心的看顧。」
  他們為了保護駱駝皮,就將最高貴最值錢的細軟白毛氈,蓋覆在低賤的駱駝皮上,那知道大雨陸續地下了好幾天。結果,最好的白毛氈被雨損壞了,而毛氈蓋覆的駱駝皮也腐爛掉,這不是不幸的後果麼?
  修道之人,仁慈愛物,不傷害一切眾生的生命,此種崇高的仁慈,就像高貴無比的白毛氈。而駱駝皮,就像修行人的一般善行。現在雨水損壞了毛氈,腐爛了駝皮,此即學道之人被無知的放逸,損壞了高上的仁慈心,也破壞了一般普通的善行,這不是很愚癡麼?
「譬如估客遊行商賈。會於路中而駝卒死。駝上所載多有珍寶。細軟上圭種種雜物。駝既死已即剝其皮。商主捨行坐二弟子而語之言。好看駝皮莫使濕爛。其後天雨二人頑嚚盡以好圭覆此皮。上圭盡爛壞皮圭之價理自懸殊。以愚癡故以圭覆皮。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其不殺者喻於白圭。其駝皮者即喻財貨。天雨濕爛喻於放逸敗壞善行。不殺戒者即佛法身最上妙因。然不能修。但以財貨造諸塔廟供養眾僧。捨根取末不求其本。漂浪五道莫能自出。是故行者應當精心持不殺戒」(估客駝死喻)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Friday, 16 September 2011

坦誠無欺

  很久以前,有一個禿頭的人,對自己患的禿頭症,實在感到無邊的苦惱。在嚴寒的冬天時,雖然多穿些衣服,身上就不覺得冷了,可是自己的頭,不管戴上如何厚重的帽子,仍是感到怕冷;到了炎熱的夏天時,身上換了單薄的衣服,就沒有熱惱的感覺了,可是自己的頭,雖然脫去了帽子,仍感到熱惱難當。更傷透腦筋的是:夏日中,有虻(一種比蒼蠅還大的蠅)會叮他的頭;夏夜裡,有蚊蟲會吸他頭上的血,弄得他日夜苦惱不安;有時候,他挨受不了蚊虻的苦惱,自己真想結束這苦惱的人生,不過,他曾聽說過:如果在這個世間做人,若有難受的苦惱,就算到了另一個世界,一樣是不能離苦得樂;既然到了其他世界也不能解決眼前的苦惱,又何必自殺呢?他想想,也只好慢慢地忍受下去。
  有一天,遇上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便向他訴說自己的苦惱,請他幫忙介紹一位能幹的醫生,朋友告訴他說:
  「離這裡不到廿里路的地方,有一個熱鬧的城市,在靠近城東門的一家診所裡,有位非常高明的大夫,什麼疑難雜症,一經他診治之後,莫不妙手回春,你為什麼不去試試呢?」
  禿頭聽到朋友的介紹,感到無限的喜悅,於是根據消息,找到了這家診所,也見到了那位高明的醫生。不過,當禿頭向醫生說出自己的來意時,這位醫生摘下自己的帽子,指著自己的頭問道:「你看到我的頭了嗎?」(原來他也是個禿頭)
  「看到了。」
  「是不是和你一樣?」
  「是的。」
  「既然我不能醫好自己的頭,你的禿頭症,我又怎麼為你醫呢?」
  這位高明的醫生,對任何病人,都表現出一片真誠,能醫治的病症,會真心的為人醫治;不能醫治的病痛,也決不用實驗的方法耽誤病情;像他不能醫治禿頭,就老老實實暴露出自身的真相,這真是誠實無欺的人呀!
  婆羅門之類的教徒有可能這麼誠實嗎?若他們自己都不能解脫生死苦惱時,卻教導眾生脫離生死的法門,不就變成妄語欺人嗎?
「昔有一人。頭上無毛。冬則大寒夏則患熱。兼為蚊虻之所唼食。晝夜受惱。甚以為苦。有一醫師多諸方術。時彼禿人往至其所語其醫言。唯願大師為我治之。時彼醫師亦復頭禿。即便脫帽示之而語之言。我亦患之以為痛苦。若令我治能得差者。應先自治以除其患。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之所侵惱。欲求長生不死之處。聞有沙門婆羅門等世之良醫善療眾患。便往其所而語之言。唯願為我除此無常生死之患。常處安樂長存不變。時婆羅門等即便報言。我亦患此無常生老病死。種種求覓長存之處終不能得。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應先自得。令汝亦得。如彼患禿之人徒自疲勞不能得差」(治禿喻)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14 September 2011

枉費稻穀

「昔有一人。往至他舍。見他屋舍墻壁塗治。其地平正清淨甚好。便問之言。用何和塗得如是好。主人答言。用稻穀矚水浸令熟和泥塗壁故得如是。愚人即便而作念言。若純以稻矚不如合稻而用作之。壁可白淨泥始平好。便用稻穀和泥用塗其壁望得平正。返更高下。壁都劈裂。虛棄稻穀都無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聞聖人說法修行諸善。捨此身已可得生天及以解脫。便自殺身望得生天及以解脫。徒自虛喪空無所獲。如彼愚人」(見他人塗舍喻)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喜歡走東到西的觀遊,有一天,他到了一位朋友家裡,很久不見的老朋友,現在忽然見了面,真是感到無限的歡喜,於是主人不勝興奮的說:
  「見到你我真高興,你知道嗎?我們差不多十來年不見啦!」
  「可不是,」這位喜愛在外觀遊的朋友說:
  「我們離開很遠,平常又彼忙,見面的機會自然很難了;今天若我不來,真不知那一年才能見面哩!」
  主人萬分歡喜的說:
  「我們見面非常不容易,這一次有機會相見,應該要痛痛快快的歡慶一番,才不辜負我們這一次難得的聚會,你說是嗎?」
  於是他們歡暢約互談往事,從十多年來各人發展的情況,談到發展的成果,那位到處觀遊的朋友說:
  「你這十多年來,實在發展得很快呀,你看:這座美麗光輝的屋子,不是你好成績的證明?」
  「住屋,外表看來雖美,但實際上是一座空殼,」主人謙虛的說:
  「空殼;那能算是發展的成績?」
  「人是永遠向上進的,你不能滿足眼前的成績,是每個人的心理現象:不過,我很欣賞你這座美麗的屋子,尤其屋外的牆壁,那樣整齊光滑,而潔淨美觀,實在令人羨慕!」
  這位出外觀遊的朋友,看看牆壁的整潔,不勝羨慕的問道:
  「你能告訴我粉刷牆壁的材料麼?」
  「這有什麼不可以呢?」主人豪爽的告訴他說:
  「我是用稻穀磨成的粉,再加上粘性的泥土,用水攪拌成熟,然後粉刷到牆上,牆便成為光滑平整的樣子了。」
  「這不很簡單麼?」
  「是的,」主人說:
  「摻和的材料,不止是簡單,而且也非常平凡,任何人,都可以此平凡的材料,使自己的牆壁生輝。」
  這位喜愛出門觀遊的朋友,心裡歡喜得不住的點頭。地想:我應該同去也將自己的住屋粉刷一番才對。
  他回家了,同家之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準備刷牆,當他正在準備的時候,忽然像開悟似的自語說:
  「將稻穀磨成粉,已經損壞了稻穀的本質,那裡還是精純的原料?如果,將完好的稻穀和以泥土,粉刷到牆上,豈不是更好嗎?」
  他想到了這件事,認為這是非常進步的改良,自己一陣歡喜,帶著幾分驕傲的自語說:「我粉刷牆壁的質料,比我朋友的精純,將來粉刷出來的牆壁,也一定比朋友的牆壁光輝美觀,這不是青勝於藍,冰寒於水嗎?」
  他越想越高興,越想越滿意,於是他真的照著自己的想法做了,可是當他粉刷到牆上之後,不但見不到光滑平整,反而將原來的牆壁,弄得粗糙難看,疙裡疙答,而且很快的,就開始破裂剝蝕,這真是他沒有想到的結果,這不是弄巧成拙麼?
  有些外道,聞諸聖賢的言語,在生修行善法,將來死後,會得到幸福的果報,或者得到出世的解脫;可是,這些話的意思,經過他們一番思索之後,便得到這樣結論:他們說,人死了既然可以升天,還要花那些無用的工夫修行做什麼?
  於是他們為了早點達到升天的目的,便行自殺,在他們認為自殺才是不走曲折之路的直接升天的捷徑。誰知道他們如此作為,不但不會得到升天,反而徒受自殺的痛苦,造了嚴重的殺罪,這那裡是他們想到的不幸後果?這不像用稻穀粉牆的人麼?不但沒有使牆光滑美觀,反而使原來的牆更醜陋,真是無辜的浪費了稻穀,這那裡是聰明人的打算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11 September 2011

妄殺群牛

  曾有一位小學一年級的男孩,手裡小心奕奕的捧著一盒糖,向旁邊的孩子誇耀的說:
  「我媽媽給我一盒糖。」
  說著他便舉起了糖盒,向他的同伴們炫耀,冷不防被另一個身手敏捷的男孩,搶走了一塊糖,這個捧著糖的孩子,立刻大為震怒,連喊帶跳的將手裡捧著的一盒糖,向地上拼命的一擲,老師替他撿起糖來,他卻說什麼也不要了,這不是純潔裡面隱藏的愚迷嗎?被人家搶走一塊糖,他卻連所有的糖都捨棄了。
  佛陀曾說過一則譬諭,故事中的主角,也像這個孩子一樣。
  從前有個農人,在安靜的農村裡,養了二百五十頭牛。他整天打著主意,希望每頭牛都能長得肥大壯健,成為自己最好的財富,然後自己就能成為村中最有光彩的人。
  他為了理想而奮鬥努力,早起晚睡,非常細心的照顧牛群,甚至照顧到忘了飲食和睡眠。他如此刻苦勤勞的牧牛,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此外,他為了養牛,不惜花錢僱了很多工人,在郊外闢了一塊很大的荒地,種滿了牛愛吃的青草,作為牧放牛群的場所。
  確實,這是一塊最好的牧場,他看看這塊廣大的青青草地,甚為滿意的自語說:
  「我照顧牛群,也算是盡心盡力了。一般人牧牛,為數不過三五隻,而且照顧的方法也很隨便,祇是讓牛在路旁吃些青草;牛,能不能養得肥大健壯,也從不計較;而我飼養的牛既多,而又選擇開闢最好的場地牧養他們,這樣應該會有最好的成績吧!」
  這塊廣大的牧場,除了長滿茂盛的青草,而且還有澄清的池水,清涼的樹蔭。牛群,生存在這樣優美的環境裡,肚子餓了,有足夠的食糧;口渴了,有甘美的飲水:休息的時候,舒舒服服的躺在清涼的樹蔭下。這塊草地,真是牛的天堂呀!沒有想到,一隻兇猛的老虎,從山裡走下來,闖進了這塊優美的天地,牠不會覺得這塊草地的優美,牠祇愛牛做自己的食品。於是牠選擇了一頭又太又肥的牛開始攻擊。牛身雖大,但欠靈活,復無機巧,最後終被兇猛的虎撲殺了。老虎飽餐了一頓,抹抹鬍鬚,便又悄悄地離開了。當時,牧牛主人,發現老虎吞食了一頭牛,他沒想到要設法保護其他牛隻的安全,及猛虎的來處,只是自言自語的望著牛群大發牢騷說:
  「我的牛,應該是完整的二百五十頭!如今被虎噬食去一頭,破壞了牛群的完整;不完整的東西,就像名貴的玉壺上有了裂痕,還有什麼保存的價值呢?」
  他心裡實在不高興,於是在青青的草地上,來回的踱了很久,看著這塊廣大優美的牧場,很是懊悔的問自己:
  「我當初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去買牛?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去開闢這塊牧場呢?如今牛群不完整了,這一切豈不是都變得毫無意義了嗎?」
  他低頭沉思了片刻,最後,很是用力的說:
  「我決定了,決定放棄這些牛群!」
  於是牧牛主人,將所有牛隻驅趕到陡峭的岩壁,然後,將牛群推下了萬丈深谷。
  出家學佛,受持如來二百五十條淨戒,沒有用心護持,不意毀犯一戒之時,若不思懺悔,反而想:既然完整的具足戒,因毀犯了一條,現在已經不完整了,再來守護其餘的戒,有什麼意義呢?於是他索性把所有的戒也捨了。這不就像牧牛主人,因為一牛被食,反而將所有的牛都殺死一樣嗎?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頭牛。常驅逐水草隨時餧食。時有一虎噉食一牛。爾時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為。即便驅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盡皆殺之。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受持如來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慚愧清淨懺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為。一切都破無一在者。如彼愚人盡殺群牛無一在者」(殺群牛喻)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7 September 2011

貪取天眼

 

  貪心,是人類最難醫治的大病,你看:世間誰沒有貪富貴的心呢?而已經得到大富大貴的人,又有幾個人能夠滿足現實?這就是世間有限的富貴,永遠不能滿足人類心底的無限欲望了。
  曾有一則童話,有一個窮苦的孩子,終日東奔西馳,向人乞討;但他卻幸運的遇到一位仙人,仙人見其幼小可憐,很是同情,便用手拿起一塊石頭,對孩子說:
  「這是一塊金子,你拿回去吧!它足夠你一生生活的用度了。」
  仙人說完,用手指點一點石塊,石塊立刻變為燦爛的黃金。但這個窮苦的孩子,卻不要這塊黃金,仙人以為這個孩子沒有貪心,甚是喜悅的問:
  「是嫌黃金少了麼?」
  「不是。」孩子看著仙人的手指出神。
  「那你為什麼不要呢?」仙人奇怪的問。
  「因為黃金有用完的時候。」窮苦的孩子說:
  「我需要你點金的手指!」
  「為什麼要我的手指呢?」仙人不勝驚異。
  「因為我如果有你那只神妙的手指,隨時可以點石成金,那我就永遠不會窮苦了。」
  這雖是一則童話,但卻充滿了令人深省的含義。
  佛陀曾經舉個譬喻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苦修學道的人,住在寂靜的山裡,整天整夜的修行,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終於成為五通仙人。五通,在佛法裡面,雖還沒有得到究竟的果位,但神通妙用,卻已超過了一般眾生,比方:普通人的聽覺,最多不過三五里,可是得到天耳通的仙人,不管多遠的聲音,不管多微細的聲音,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普通人決不能了解他人心裡動念,可是得到他心通的仙人,卻能透視妳的起心動念,能了解你想什麼。普通人出遠門,雖可坐飛機,乘汽車,但你總不能離開交通工具;可是得到神足通的仙人,則能自在飛行於太空,這那裡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境界?普通人絕對沒有辦法了解自己過去的事情(精通命相,方可推算到過去未來事;但靈驗的也不多見。)可是得到宿命通的仙人,那就不同了,別人的往事,不但能夠了解,而且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的,普通人不事修行,那有這樣超勝的能力?
  一般人誰也不能了解生從何來,死向何去?可是得到天眼通的仙人,卻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眾生生死的來龍去脈,世間物體,無論多遠的地方,無論多小的東西,得天眼通的仙人,均能清楚的看見,這不是比顯微鏡望遠鏡更微妙的視覺嗎?
  這位五通仙人,因為有天眼通,而能透視地下埋藏的珍寶的事,讓國王聽到了,心裡甚為歡喜,便問自己身邊的群臣說:
  「你們可曾聽說附近山中,有一位得道的五通仙人嗎?」
  「我們早就聽說了。」大臣們一致的同答。
  「聽說五通仙人的眼睛,能夠看到伏藏地下的珍寶,是麼?」國王問。
  「是的。」
  「那我們要怎樣使五通仙人,不到其他的國家去,而永遠住在我們的國家?」
  國王接著說:「如果五通仙人在我們的國家,我們就能得到國土裡埋藏的珍寶了。」
  當時國王身邊,有一位大臣說:
  「我願意到山中去,訪問五通仙人,勸他將神妙的眼睛,永遠留為我們的大王服務。」
  國王很歡喜,立刻對這位大臣說:
  「好吧,那就勞駕了。」
  這位大臣到了山中,卻將五通仙人的眼睛挖出,自以為這樣便永遠得到五通仙人的眼睛了,歸來便歡天喜地的雙手呈上國王說:
  「臣將仙人雙目取來,永遠地留在大王身邊,願大王明察。」
  國王看到這位大臣雙手呈奉的仙人天眼,上面還有血跡,不禁嘆息的說:
  「我之所以要留五通仙人永遠地住於我國,主要的是他有天眼,能透視地下伏藏的珍寶,如今,卿卻毀壞了仙人的眼睛,豈不是損人不利己嗎?」
  這位大臣固屬愚癡,而國王欲留五通仙人,永遠住在自己的國家,其用心不也像窮苦的孩子,要仙人點石成金的手指一樣嗎?
「昔有一人。入山學道得五通仙。天眼徹視能見地中一切伏藏種種珍寶。國王聞之。心大歡喜便語臣言。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國不餘處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寶。有一愚臣輒便往至。挑仙人雙眼持來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國。王語臣言。所以貪得仙人住者。能見地中一切伏藏。汝今毀眼何所復任。世間之人亦復如是。見他頭陀苦行山林曠野塚間樹下。修四意止及不淨觀。便強將來於其家中種種供養。毀他善法使道果不成。喪其道眼已失其利空無所獲。如彼愚臣唐毀他目也」(破五通仙眼喻)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4 September 2011

驢毀磁器

「昔有婆羅門師。欲作大會語弟子言。我須瓦器以供會用。汝可為我雇借瓦師詣市覓之。時彼弟子往瓦師家。時有一人。驢負瓦器至市欲賣。須臾之間驢盡破之。還來家中啼哭懊惱。弟子見已而問之言。何以悲歎懊惱如是。其人答言。我為方便勤苦積年始得成器。詣市欲賣。此弊惡驢。須臾之頃盡破我器。是故懊惱。爾時弟子見聞是已歡喜而言。此驢乃是佳物。久時所作須臾能破。我今當買此驢。瓦師歡喜即便賣與。乘來歸家。師問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師將來。用是驢為。弟子答言。此驢勝於瓦師。瓦師久時所作瓦器少時能破。時師語言。汝大愚癡無有智慧。此驢今者適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世間之人亦復如是。雖千百年受人供養都無報償。常為損害。終不為益。背恩之人亦復如是」(雇借瓦師喻)
  從前有一位年老尊貴的婆羅門,打算舉行一次聯歡大會,並邀請所有的親友和鄰人來參加。在舉辦前,他慎重的計劃一切,該準備的用品,就得好好地準備,如果到時候缺乏什麼,那就不好了。所以,這位尊貴的婆羅門,將自己所有的徒眾都叫來,擬了一個分配工作的名單,要他們各人依照指示,去準備一切的用具,其中有一位徒弟,是專門負責準備杯盤碗碟的,在分配工作單中,他被指示找一位最能幹的窯師,製造最精美的碗碟杯盤。徒弟心裡想:準備那麼多東西,若沒有一個做事神速的工匠,是不可能做好的。
  他懷著這個想法,遵照老師的指示,去很遠的地方尋訪窯師。果然,他找到了一處窯師之家,當他走進大門時,就看到窯師正坐在地上悲哀的哭泣,婆羅門的徒弟很驚訝地問他說:「你為什麼哭呢?」
  「我花了五六年的時間,做了很多精美的磁器,讓驢子馱上街去出售,不料惡劣的驢子身子一歪,所有磁器翻落下來,全被打碎了,我怎能不傷心呢?」
  窯師傷心的說:
  「你看這隻惡劣的驢子多麼可恨!」
  但在婆羅門的徒弟聽來,卻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他心裏想:窯師花了很久時間做成的磁器,驢子只消身子一歪,就輕而易舉的全破壞掉,可見這驢子的本領是多麼大了,我現在正想請一位做事神速的窯工,而面前的驢子,豈不正適合這個條件嗎?現在窯師心裡既然決心要賣掉這頭驢子,我為什麼不把牠買下來呢?
  最後,他買了這頭驢子牽回家,老年尊高的婆羅門,看到徒弟回來,很驚訝的問道:
  「我叫你請一位有本領的窯師,你花了很多天工夫,怎麼牽一頭驢子同來?」
  「這頭驢子,比起窯師的本領,真不知要大多少倍哩!」
  「你倒說說看!」老婆羅門不能了解箇中情形,要他說出驢子有些什麼特別的本領。
  婆羅門的徒弟,便將驢子在須臾之間,就破壞了窯師多年心血的事情,從頭至尾的說了一遍,尊貴的老婆羅門,聽了他這番報告,不禁火冒三丈!
  「你真是一個大笨蛋!天下人創業,你知道是多麼艱難?但是破壞又是多麼容易呀!況且驢子能夠破壞器皿,卻永遠做不出一個精美的碗碟,你買牠回來有什麼用呢?」
  年高的婆羅門,生了半天的悶氣,然後嘆息著說:
  「現在離聯歡會的日子太近了,沒有杯盤碗碟,要怎麼舉行呢?」
  結果,老婆羅門只好取消了這個約會。
  世間很多富有之人,希望做大功德,偏偏因緣條件不夠,而不能實現內心的願望,這不像年高的婆羅門嗎?他計劃舉行一個盛大的聯歡會,結果因為缺乏招待用具而取消了。當因緣具足的時候,希望做功德的人,千萬不要放棄機會呀!還有一種人,一生發心供養外道,而外道不事修行,又怎能使施主得到功德呢?還有些人,一生受到好心人的濟助,這些受到幫助的人,不但沒有對施恩的人報答,甚且做了有害施恩人的事情,這不是忘恩負義嗎?惡劣的驢子,受了窯師多年的飼養,最後反將窯師辛苦做成的磁器打碎了,不就像忘恩負義的人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Friday, 2 September 2011

傚醫鞭傷

 

「昔有一人。為王所鞭。既被鞭已。以馬屎拊之欲令速差。有愚人見之心生歡喜。便作是言。我決得是治瘡方法。即便歸家語其兒言。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試之。兒為鞭背以馬屎拊之以為善巧。世人亦爾。聞有人言修不淨觀。即得除去五陰身瘡。便作是言。我欲觀於女色及以五欲。未見不淨。返為女色之所惑亂。流轉生死墮於地獄。世間愚人亦復如是」(治鞭瘡喻)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平凡人很嚮往國王侍從這種工作,他以為,服侍國王,不論如何,都比做苦工來得好。在他想來簡單的事,當他接任侍從職務之後,卻又不像一份容易做好的差事。
  比方:整理國王的衣帽,並不是做慣粗工的人隨便做得好的,既講究整齊又講究位置。有一次,他粗心的將國王的帽子,掛在下衣的架上,卻把下衣掛在帽子的鉤上,國王看到了,十分生氣,便下令重重地抽打他四十大鞭,他的屁股馬上被打得皮開肉綻,痛苦不堪,看來只有等死了。但有個御醫,告訴周圍的人,只要用馬糞敷在鞭傷處,就會很快痊癒的。果然,確有這樣不可思議的效果。
  當時有個傻子,當他見到傷者用馬糞敷上去不久就痊癒了,對這方法很感興趣,於是他回到家裡,便命自已的兒子,用鞭子重重地抽打自己的屁股,兒子先是不肯,但他認真的說:
  「你為什麼不動手?我已學會敷傷的藥方,為了試出藥方的靈驗程度,你應該聽從爸爸的話,重重的打我的屁股,使我有個最好的實驗機會。」
  做兒子的人,拗不過父親的固執,就用皮鞭向父親的屁股重重地抽打了一陣,果然,打得他皮開肉爛,他一方面痛苦的呻吟,一方面讚揚他的孩子說:
  「你很像打國王侍從的人一樣,你真是我最有出息的好兒子!」
  兒子站在一旁甚為不安,但傻子像國王御醫一樣吩咐說:
  「只要把馬糞敷在皮肉腐爛的地方,傷處就會很快痊癒的,你發什麼愁呢!」
  國王,就像是眾生的心識,侍從,像是我們的五陰色身。
  古人說:「形為心役」,佛陀亦說:「一切唯心造」。
  一切眾生,東奔西走,勞勞碌碌,也是心識的力量支配,但有時生理現象也會影響到心理的。比方:修道之人,一心一意的用功辦道,可是饑寒了不能使他專心,男女之欲動搖他修道的意志,這就會產生顛倒墮落的行為了,國王侍從將衣帽互易其位,這不是顛倒麼?顛倒之人,以惡為善,便會受到生死輪迴的苦痛,這就像侍從掛錯衣帽,被國王鞭打受苦一樣。
  要想不受輪迴的苦惱,佛陀開示我們最好勤修不淨觀,觀身不淨,可遠離顛倒夢想:這就像打得皮開肉爛的時候,再用馬糞敷上傷處,帥得痊癒一樣。
  可是世間竟有糊塗透頂的愚人,他學佛法、習不淨觀,竟以行淫,來觀身不淨,以致受苦無邊,這不像傻子鞭打自身、皮肉破爛以驗馬糞,有什麼不同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Tuesday, 30 August 2011

摹仿失敗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餘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當效之。此人即便後至王所。見王眼潤便效王潤。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潤故效王也。王聞是語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種種加害擯令出國。世人亦爾。於佛法王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現其闕短。或聞其法見有字句不正。便生譏毀。效其不是。由是之故。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墮於三惡。如彼效王。亦復如是」(人效王眼潤喻)
  一個孩子在一兩歲時學走路,雖然需要大人扶助;但在學習過程中,多跌幾次,多摹仿幾次,最後,不也能站得穩走得快嗎?
  學圖畫的人,摹仿大畫家的下筆著色,慢慢描摹久了,自己也能畫出一手很好的畫來。
  學口技的人,摹仿豬呻狗吠,雖然初學時,叫出來的聲音非狗非豬,可是模仿久了,叫出來的聲音也能亂真。
  還有,在四、五十年前的中國農村,還沒設立新式的學校,只有呆板的私墊,學童一入私墊,每天除了死讀書,還要規定寫一兩張仿,所謂寫仿,就是把老師寫的字墊在紙下面,慢慢臨摹久了,自己也能寫得一手好字。
  最初學習,誰能不失敗?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我們應該要有不怕失敗的決心,才能學會有益世間的事情。你看,世間大科學家的發明,誰不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而成功的!  不過,如果有人摹仿失敗,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不貽笑千古才怪!比方:東施傲顰,她自以為是成功的,在別人看來卻是一個千古貽笑的失敗,還有,伊索寓言說,呆笨的駱駝,摹仿靈活的猴子跳舞,結果被觀眾打出舞場,這樣摹仿失敗,還有什麼意思?
  很久以前,有個不務正業的浪人,也很喜歡摹仿人的動作,他東飄西蕩,好像天上的浮雲一樣,在他流浪的過程中,也會表演過一齣最不光彩的摹仿活劇。
  原來這個浪人,曾在尊貴的國王之家,當過卑微的管理王狗的官職,如果他安分守己的做狗官,沒有非分的妄想,這分差事雖然卑微,但總比到處流浪饑餓無著的生活要好得多,可是,他卻時時做升官發財的夢。
  升官,古今沒有分別,如果你不花錢鑽營門路,誰肯替你在國王的面前推薦?無人推薦要想升官,那比駱駝穿針還要困難,何況你自己沒有鑽營門路的本錢,那能實現升官的夢呢?可是他沒有死心,於是他在沒有事的時候,便和那些與狗官差不多高的同事官往來,如專管國王廁所的糞官,或者專司國王洗腳的腳官,同他們一起閒聊、商量,那個管廁所的官說:
  「你如希望升官,在我看來,也用不著求張三,拜李四的亂求。」
  「這我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還是請你指教!」
  「國王不是很愛狗麼?」
  「國王愛狗,倒是事實。」這個急於高升的狗官,想想國王每次來看狗的時候,常因狗差司未辦好,遭到國王的責罵,心裡頗為怨氣的說:「國王愛狗,但照顧狗的這差司實也不易,說老實話,我就常因疏忽狗事,遭國王的罵。」
  「你連狗官都未做好,還想做大官,真是太過分了。」專司國王洗腳的腳官,對他想升官的想法,表示反對。
  「話也不能這樣說。」狗官急了,趕快駁道:「現在政府裡做大官的人,誰懂得畜牧?我不能照顧狗,做大官有什麼不可以?」
  狗官即時的辯論,果獲得大家的同意,於是管廁所的糞官,很認真的建議說:
  「你要想做大官,必須要討國王的歡喜!」
  「怎樣才能使國王歡喜呢?」
  「最好學國王的樣子!」
  第二天國王又來看狗了,他十分留心國王的舉動言談,希望能摹仿國王的樣子,當他留心時,忽然見到國王的眼睛連續的翻動,他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便認真的摹仿起國王眼睛翻動的樣子來,國王見了甚覺奇怪的問道:
   「你的眼睛有毛病麼?」
   「沒有。」狗官很簡單的同答。
   「是不是因風吹的涼故?」
  「不是。」
  「那妳的眼睛為何如此?」國王更是奇怪了。
  「報告大王!」忽然狗官大膽的說:「我是為了使大王歡喜,才摹仿大王眼睛翻動的尊貴動作啊!」
  狗官說了之後,滿以為會得到國王的歡喜,誰知道國王的臉色一沉,很生氣的說:
  「你好大膽!我做國王,你也學我做國王嗎?你們替我重重的打他五十棒,然後趕他出境!」
  他沒有升官,反而被打了一頓,趕了出來。從此以後,他一直東飄西蕩,成為名符其實的流浪者,他被驅逐的時候,也曾自言自語的說:
  「我是應該受此不幸報應的,平常我都不能獲得一群狗的歡心,居然妄想得到國王的賞識,又怎能不遭到災難呢!」
  世間外道,不解佛陀方便說法之意,他們不學法王的高尚法門,增長善法,卻摹仿佛陀呵斥眾生的短處,結果,造下無邊罪惡,流浪生死苦海,這不像狗官摹仿國王眼睛的翻動一樣麼!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Tuesday, 23 August 2011

希望幻滅

「昔有一人事須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灌盛水置於火上。後欲取火而火都滅。欲取冷水而水復熱。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還復念其妻子眷屬。世間之事五欲之樂。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復如是」(水火喻)
  人,在安寧的生活中,便嚮往著動的環境;當自己進入動的生涯時,又嚮往著靜的環境了。結果,自己既不能獲得滿足的安靜,也不能過著滿意的動態。所以,一切眾生生活在無限的希望之中,但一接觸到現實,希望便都化為失望的苦惱了。
  從前有一個人,去到寒冷的北方居住,北方的氣候,四季分明,每逢到了寒冬季節的時候,屋外寒風刺骨,大雪飄揚,實在寒冷極了。
  有一天,他在晚上入睡前,希望室內暖和些,讓自己舒舒服服的休息。於是他便拿了木炭生了盆火,他見到火光熊熊,火焰很旺,便盛了一鍋冷水放在火爐上,他想:今晚不可能再冷了,而且當我一覺醒來,也可喝一杯滾燙的開水,在溫暖的室內,圍著火爐繞個圈子散散步,那該是多麼舒服!
  他想得很得意,便將應蓋的棉被捲在一邊,自己很是滿意的睡了,他在甜美的夢裡,從這裡飛到那裡,有時飛到白雲上面,覺得雲上清涼自在,萬里晴空,境界開朗,別有天地;有時飛到高山上,舉目四顧,山色蒼蒼,也著實心怡神悅;但最後不知怎的,竟飛到一座雪峰頂上,四面是萬丈水岩,頂上寒風刺骨,他在上面,已是凍得只打抖索,手足也凍殯硬了,他那抖動的身體,準備向前移步:那知道剛一移動,人已滑落下萬丈水谷,他正在恍恍憾憾的準備死的時候,想不到自己竟醒過來,醒來時,發現到身上沒有蓋被,原來夢上雪峰,滑入寒谷,不是沒有原因的,不過他立刻想起:火爐上的水應該開了吧?必須喝杯開水,才能趕走身上的寒冷。
  他走到火爐邊,只見火早熄了,且鍋中的水已結成了冰,他很詫異的懷疑說:火為什麼會熄呢?火熄了為什麼水就結成冰?這不很奇怪嗎?他呆呆地看了一陣,沒有看出火熄水冷的原因。
  最有把握的事情,到頭來往往是一個最壞的結果。他以為滿意的想法,現在卻落空了!希望真像一個最會愚弄人的頑童哩!
  北方的寒冷地方,冬天固然冰天雪地,可是到了夏天,卻又暑氣逼人,熱惱難當。
  那一年夏天,這個人又想,天氣這麼熱,希望在晚上臨睡之前,淋個冷水浴,好讓自己舒舒服服的睡一覺,於是他在傍晚時分,從很遠的河裡提了兩桶水,高高興與地倒在一口大鍋裡,鍋擱在大石頭的上面,他忘掉抽去鍋底的餘薪,便仍舊去做別的事了。
  到了天黑的時候,他準備休息了,想到今晚要痛快的淋個冷水浴,好讓自己舒舒服服的睡眠,於是便歡歡喜喜的一手提桶,一手拿了一個舀水的飄,當他走到鍋邊的時候,發現到一鍋冷水,早變成滾燙的熱水,他不禁又詫異的自語說:
  「水為什麼會變熱呢?」
  他只知道把冷水倒在鍋裡,卻沒有想到鍋底還有餘剩的燃料,他呆呆地站著想,也許他永遠不能想出冷水變熱的原因吧!
  現在他的希望又幻滅了,誰肯相信,最好的希望,會碰到最壞的下場!
  有些學佛之人,希望證得無上佛果,好不容易發心修行了,這不就像在寒冷的爐中點燃木炭嗎?木炭燃著了,房裡就會溫暖起來;已經發心修行的人,自然也會覺得聖道的溫暖。可是追求聖道的人,若不肯放棄世間的物欲享受,不就像在燃著的炭爐裡,澆上一盆冷水嗎?火怎能不熄滅?若心念物欲,那淡泊清淨的修行生涯,又怎可能繼續下去?不能維持刻苦的修行,卻又想證得最高的悟境,不就像拿水澆滅了火炭,卻又希望在寒夜裡能喝到熱水,一樣可笑嗎?
  此外,修行之人,要想得到無上清涼,卻又不斷除內心的貪瞋熱惱,又怎能達得到呢?就像是沒抽掉爐裡的火炭,卻又希望鍋中水能保持清涼,是做夢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Thursday, 18 August 2011

焦芽敗種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為不美。熬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後得美者。便熬而種永無生理。世人亦爾。以菩薩曠劫修行因難行苦行以為不樂。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羅漢速斷生死其功甚易。後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燋種無復生理。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種熬胡麻子喻)
  月球上面的土壤,永遠不能產生活躍的生命,那是因為泥土裡面缺乏了生長生命的有機因素。
  一個不肯改過向善的人,永遠不能產生光明的行為,那是生命裡缺乏了善的業因。
  一粒優良的種子,只要埋在有陽光、水份、土壤的地方,一定會生長出新的生命來。
  一個人只要有謙虛的美德,總會有陽光透進你生命的世界,但死命固執的人,就像沒有門窗的房屋,永遠不能流進清新的空氣,永遠不能透進和煦的陽光一樣。
  一盞電燈,若是切斷了電流,就不曾發光;一粒燒焦的種子,儘管你把它埋在有水、有土、有陽光的地方,也永遠不會生長出幼苗來。
  可是很久以前,就有這樣一個可笑的人,將種子炒熟了再播下泥土,而且希望種子長芽,開花結果,那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那是一個笨農夫的故事。他本來是終年到頭辛勤的耕種稻穀;有一年,他忽然改種了芝麻,種芝麻,他本不內行,不過,他有種穀子的經驗,因此,芝麻仍種得很好,結果,獲得非常滿意的收穫。
  他想:米是用水煮熟後吃的,可是芝麻是不是也和米一樣煮熟了吃呢?他對有關芝麻的事,實在不很清楚,便很謙虛的去請教附近的鄰居:
  「請問,芝麻是不是也和米一樣,煮熟了吃的?」
  被問的鄰人,也被他問得笑起來,不過,鄰人還是非常歡喜的告訴他說:
  「芝麻要炒熟了,吃起來才會又香又有營養。」
  這位農夫十分高興,他回家將芝麻炒熟了,自己順手拿些炒熟的芝麻放到嘴裡嘗嘗,果然香噴噴的很好吃,他突然有個想法:在泥土裡播下什麼種子,將來就會長出什麼來:炒好的芝麻,其香無比,如果拿它來做種子,將來結出來的芝麻,一定此平常種的芝麻要高貴多了,哼!那時候我可以高價出售香芝麻,還怕沒有人買嗎?
  他想得十分得意,就照著自己異想天開的方法去進行,於是他將全部芝麻種子都炒熟了。為了要做種子,也捨不得再品嘗炒熟的芝麻了,這不是很有趣的想法嗎?
  他為了未來希望的實現,勤勤懇懇的犁田、翻土、洒水施肥,一直到他自己認為準備得滿意的時候,才歡歡喜喜的播種下炒熱的芝麻。
  他從種下芝麻這天起,便天天到田裡察看,等待種下去的芝麻,出土的消息,差不多半個月過去了,祇見田裡亂草叢生,卻不見長出芝麻的幼苗來,不過,他很有耐心地把田裡的野草除了。過了很久,田裡又長滿了野草,仍沒有芝麻出芽的消息,.他還是耐心的把草除了,不過他這次在除草的時候,心裡漸漸地懷疑起來,他回憶種田的經驗,好像一粒種子播下泥士,最多七八天的時間就會發芽了,這一次種下去的芝麻,已有一個多月,為什麼還不見苗呢?是不是因為炒熟了的種子,比普通的種子優良,發芽的時間就要長些呢?
  他想到這裏,忽然又有了新的感觸,於是表現得十分欣慰的低語自慰說:
  「呵!大概對了,你看水裡面的大魚,不是很難發現嗎?高貴的寶珠,那能在平常的店裡買到?優良的芝麻品種,又怎能以一般普通的種子來比較呢?很可能是大器晚成吧!」
  他內心的懷疑,經過一番思索,卻變成無限美麗的遠景,他正在自我陶醉的時候,曾經請教過的那位鄰人來了,他們很快就談到芝麻上來,鄰人問他:
  「芝麻炒熟了,吃來怎樣?」
  「實在如你所說,又香又好吃!」種芝麻的農人說:「我為了留著做種子,雖然都炒熟了,也捨不得隨便的亂吃了。」
  「為什麼呢?」鄰人問:「芝麻本來就是炒熟了吃的嘛。」
  「我覺得用炒熟的芝麻做種子,才是最優良的品種,我現在知道了這件事,又怎能隨便的吃掉優良的種子?」
  按著農人告訴鄰人自己的發明,說出了炒熟芝麻做種子的優點,並且告訴他,已將炒熟的芝麻,種下去將近兩個月了,大概快要發芽了吧。
   鄰人聽得幾乎笑彎了腰,他見鄰人如此好笑,便問道:「你為什麼笑呢?」
  「我笑你種下去的芝麻,永遠不會發芽啦!」
  「難道改良的品種會不對嗎?」
  「現在我問妳。」鄰人很有趣的問他,「死了的母雞會下蛋嗎?」
  「不會!」
  「既然死了的母雞不會下蛋,炒熟了的種子,又怎能生芽呢?」
  農夫聽了鄰人的這番話,大概已了解到他的理想的錯誤了,他只是癡癡呆呆的不再說話了。
  有些學佛之人不也正是這樣嗎?上來精進勇猛,發心修學難行的菩薩道,希望將來證得最高的佛果。
  本來難行的菩薩道,才是成佛的正因(種子);現在他看到有些修道的人,安閒自在,心甚羨慕的問道:
  「你們修行什麼法門?為何如此的安詳自在?你們的自在境界,真使人嚮往呀!」
  「我們只是依照佛陀開示的四諦、十二因緣的道理自求解脫,我們都很滿足所證的境界,就是這樣的自在、安樂。」
   他心裡想,既然他們是修行四諦十二因緣而證得如此自在聖果,我為什麼不也依法修行呢?
  修行小乘法,不發菩提心,那能得到最高的聖果?所以佛陀呵斥他們為「焦芽敗種」的自了漢。永遠不能成就無上的佛果,就像炒熟的芝麻,那裡還能生長幼苗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Thursday, 11 August 2011

綢包破氈

「昔有賊人入富家舍。偷得錦繡即持用裹故弊氀褐種種財物。為智人所笑。世間愚人亦復如是。既有信心入佛法中修行善法及諸功德。以貪利故破於清淨戒及諸功德。為世所笑亦復如是」(賊偷錦繡用裹氀褐喻)
   閩南人有一句諺語,見人家外表平常,而內實殷富,便稱他做「草包金」。
  草是最不值錢的東西,那知道這個極其平凡的裡面,竟藏著最有價值的黃金。還有個與此相反的諺語,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錢的人裝窮,那是他不願暴露自已的富有:貧窮的人,裝著闊佬,那是他怕人輕視自己的貧窮,貧富不能正常的表現自己的身份,多少都有點自欺欺人的意思。
  現實社會不也是這樣嗎?從很多人的外表著,都像一派風雅高尚之士,可是當妳完全了解他的時候,你便會發現他是虛有其表,那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嗎?還有些貧窮得幾乎沒有飯吃的人,外表卻也打扮得十分闊氣,這那裡合乎做人的真義呢?
  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有個不務正業的人,他一直嚮往著鄰近有一戶十分富有的人家,他認為那個富有之家,一定藏有很多珍貴的珠寶,和十分值錢的東西;因此,他千方百計的想辦法,要到那個富有的人家去偷幾樣值錢的東西;可是那個富有的人家房屋很大,他為了摸清周圍的環境,會三番二次的托人介紹,到那個富有人家去做傭工,果然,他被介紹進去了;他心裡想:能夠進入這個有錢的人家做工,也頗不易,我應該好好地幹一下,才能達到目的。
  主人首先安排他管理花園的工作,他對這個安排也很滿意,於是他很用心的修剪花木,種植花草,確也十分的稱職。故不久之後,他將花園裡面的道路,已摸得一清二楚;花草樹木,也修剪得十分整齊,而主人對他工作的成績,倒也滿口讚賞。
  可是時間一久,埋藏在他心底想要偷竊作賊的念頭,逐漸活躍起來,就像春天的花草一樣,越長越茂盛,於是,他每到晚上,自己躺上床的時侯,便開始胡思亂想起來。首先,他想:
  「這裡的房屋,一般說來:我都摸清楚了,特別是廚房和客廳,我幾乎熟悉了地面上每塊磚頭的顏色,還有一些傭人房,他也摸得熟透了,至於最大最華麗的主人住屋,雖然我還沒有進去過,但已知道在什麼方向了,唯一不清楚的,就是裡面究竟有些什麼珍貴的東西了。」
  可是他又想:
  「我來這裡最主要的目的,第一步是希望弄清楚這個富有之家,內部房屋的實際情形,現在不是已經清楚了嗎?那我下一步要怎樣呢?」
  他自我研究,現在研究到下一步應該要做什麼的時候,卻又沒法決定如何下手了。
  又過了幾天,他看到富戶家的一位少婦,手裡拿著一塊鮮艷奪目的紅綢,向花園裡面的一座屋子走進去,那塊綢布他從來沒有見過,似乎很是貴重,而且十分光彩,於是他的賊心就開始蠢動起來,到了晚上休息的時候,想到白天的所見,無論如何總是睡不著,最後,他決定今夜動手,而且立刻就進行,他翻了個身,從床上坐起來,穿上衣服,輕手輕腳的向著花園裡面的那座房屋走去。
  說也真巧,那塊貴重的綢布,正放在那座屋內臥室的箱蓋上,他拿起那塊綢布,打開箱子,取出一條破爛的毛氈,歡歡喜喜的用那塊綢布將毛氈包裹起來,便急急忙忙的逃出了富戶人家,他花了那樣大的工夫,想去偷取富戶的財寶,結果,祇偷了一條破爛的毛氈,這事情後來被人知道了,就有人嘲笑他說:
  「做賊,不偷人家貴重的財寶,卻偷人家一條破爛的毛氈,世間那有這樣的蠢賊呀!」
  這些嘲笑他的話,傳到他的耳朵來,他不但不感遺憾,還不滿那些嘲笑的人說:
  「你們這些不懂事的傢伙,從來不打開眼睛看看這個世間的情形,只會睜著眼睛說瞎話,如今那一個不是講究外表的?毛氈雖破,但有艷紅的綢布包著;賊也是人呀,又怎能不講究外表呢?」
  世間有些人,好不容易對佛法起了信心,走進了珍貴的佛法大門。最初進入佛門,還好好地修行佛法,積聚功德;但時間一久,凡夫的妄念就蠢動起來,結果被世間小小的名聞利養迷住了,只顧外表的生活舒適,身份體面,就不再刻苦的修行了,那不像笨賊用綢布包裹破爛的毛氈一樣嗎?怎能不受到別人的譏笑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3 August 2011

沉香燒炭

昔有長者子。入海取沈水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無量方便勤行精進仰求佛果。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聲聞果速斷生死作阿羅漢」(入海取沈水喻)
  悅耳動聽的流行歌曲,最多流行個三五年,就沒有人再唱了;但是有價值的音樂,所謂「曲高和寡」,欣賞的人雖然不多,卻能永遠地流傳人間。
  最容易承諾的語言,往往最易使人感到失望;誠實的人,雖然不輕易承諾,但當他承諾你的時候,則比世間所訂的所有契約都可靠。古人說:「一諾千金。」大概就是誠實人的語言價值了。
  價格低廉的普通貨物,什麼人都買得起,看起來銷路很廣,但能賺多少錢呢?大富商賈經營的鑽石,雖然狠久才能賣掉一顆,可是賺到的錢,卻比普通貨物高到千百萬倍,既然為了賺錢,為什麼不將高貴的貨物,好好地待價而估呢?
  可是從前竟有這樣一個愚笨的人,他將最高貴的物品,變成最平凡的貨物,很低廉的賣了出去。他認為這樣才是最聰明的做法,這樣才是生意人靈活手段的運用。這不是最愚笨的想法嗎?
  那是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他為了入海採寶,不知準備了多少時日。他先請了一位傑出的造船工程師,精心設計製造了一艘又大又堅固的船,又儲備了許多糧食。人家都說他花了太多的本錢,他卻說:
  「入海尋寶,那裡是容易的事?但若真能找到珍寶,這些準備又算什麼呢?」
  這倒真像做大生意人的口氣,也像是出遠門的人,所作的正確做法,於是他繼續告訴別人說:
  「我們入海的人,究竟多久才能同來,實在很難預料。因為大海裡面有不可預測的風浪,隨時會耽誤航行的日期;或者航行弄錯了方向,本來是兩天的路程,往往需要四天。這樣,那能預計準確的日子?」
  他說得真是入情入理,誰聽了都很佩服他的高見。即使故意要刁難的人,聽了他這番高明的解釋,也默默的不開口了。
  於是這位非常富有的大商人,集合了幾十位伙伴,準備得非常週詳的進入大海啦。
  他在茫茫的大海裡面,差不多航行了三四個月,才發現一座島嶼,他和同伴們到島上處處尋覓,但什麼也沒有發現,原來,這是一座荒涼的小島,島上不但沒有名貴的樹木,甚至,連普通的花草也沒有。
  他們又進入茫茫無涯的大海,繼繽向前探航,海是廣大的,好像永遠看不到邊際,他又不知航行了多少日子,一天早上.蒼天白雲,藍海碧波,一如平常,忽然於此時刻,他發現到面前的遠處,有一片灰暗的陰影,隱隱約約的漂浮在海面上,於是他指揮掌舵的人,對準這個方向駛去,整整一個上午過去了,才看清楚,那也是一座海島,但這座島上,林木蒼蒼,飛鳥成群,由此可知即不像荒島的樣子了,他很興奮的想:這座島上可能會有我們所需要的東西了。
  這位探海的富商,確實也有些採寶的常識,他和十幾位伙伴,當船一靠岸的時候,就登上了小島,他們在島上祇是走馬看花的環繞一週,雖沒有發現到什麼珍貴的東西,可是卻見到一種名貴的沉香樹,它的價值昂貴,如同珍寶。於是他命令伙伴,將島上的沉香,慢慢採集,直到採滿了一船,才很滿意的回航。他這次入海,總算不虛此行。
  回家之後,將採集的沉香,搬到市場,因為這是名貴的物品,標價很高,一連賣了幾天,都沒有一個人來問津,他心裡感到非常的納悶;可是當他看到鄰近賣木炭的小販,每天挑來的木炭,不到半天都賣光了。於是他心裡想:
  「我為什麼不把沉香也燒成木炭呢?」  他想到這件事,便決定照這樣去做,於是就把所有的沉香都燒成了木炭,再叫人挑到市場去出售,這同,果然很快的就全部賣掉了,這就像將高貴的鑽石,當著碎玻璃一樣的賤賣了,可是他還自鳴得意的對人說:
  「做生意是不能拖延時間的,貨物脫手越快,越是合算,這回生意,我改變了主意,總算完全改對了,如果做生意的人,沒有靈活運用的手法,將會永遠的停滯在那裡,永遠的不能打開新的局面,那還能把生意做好嗎?」
  別人聽了,只有暗暗的好笑。
  世間有些人不也正是這樣嗎?最初立志時,精進勇猛,志向遠大,開口必學聖賢,希望將來成為崇高的聖人,可是日子一久,覺得聖人之道太難了,書讀了很多,做人明暗一絲不苟,仍然一無所得。因此,心生厭倦,不想再學聖賢了,甚至於想了想,覺得說:
  「聖賢之道,實在不易修學,還是做一個普通人比較容易,你看:平常人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我為什麼要這樣為難自己呢?」
  這不就像將高貴的沉香,燒成木炭賣一樣嗎?見異思遷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功!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Tuesday, 26 July 2011

劃水作記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釪墮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捨之而去後當取之。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釪。諸人問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覓取。問言。於何處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復問言。失經幾時。言失來二月。問言。失來二月。云何此覓。答言。我失釪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又復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爾時眾人無不大笑。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橫計苦困。以求解脫。猶如愚人失釪於彼而於此覓」(乘船失釪喻)
  一般人,因為粗心大意,看到一件類似真實的東西,在直覺上,就當作是真實了,其實離真實,相差了不知多少萬里,甚至完全是兩回事。
  比方:在伽尼略沒有提出地球繞太陽的理論之前,誰不說太陽繞地球?時到今日,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回事了,可是仍然說,太陽從地球的東方昇起,西方落下。這就是相似現實的境界,使人觀念不能一下子改變,其實真的有東方西方嗎?但傳統文化留在人的意識裡面,造成現實文化永遠的錯覺。其實,不只是方向錯誤的認識,可以說,眾生所見的現象界,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但在眾生的意識感覺上,卻樣樣真實,以此錯誤的感覺,造成文化,這不是人類的遺憾嗎!
  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誠懇的告訴世人,不但在方向上,東看則西,西看則東,無有真實,而說有實在方向的,是人類意識的錯誤妄執,甚至每個人所認定的我,也和方向一樣,是認識上的錯誤,現在那一個人不是將錯誤當真實呢?
  認假作真,已成為人類普遍現象,不知道「大夢誰先覺」?從現實人類世界的知識看來,都是虛妄顛倒的,誰能不像「劃水作記」的人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做大生意的人,為了發展自己的生意,常常橫渡海洋,到其他國家從商。從前沒有橫渡海洋的飛機,只有坐船。這位大商家,很是闊氣,手上拿著貴重的銀杯,杯裡面注滿了美酒,他逍遙自在的坐在船頭上,一面飲酒,一面觀賞著大海,一時看得出神,忘了手上拿著銀杯,失手滑落到波濤滾滾的大海中,他想把它撈起來,但是正在趕路,想想只好等到以後再打撈!想了想,就拿了竹竿在銀杯滑落海中的水面上,用力劃了一道水紋,他非常認真的警告自己說:
  「可不能忘了,那一道水紋的下面,就是失落貴重的銀杯處,等到有空的時候,一定要把它打撈上來。」
  劃水作記之後,他便泰然的回座,再催促水手們努力趕路。
  時間很快,轉眼又過去兩個月,船早已渡過了海洋,而且在陸地上走過了幾個國家,有一天,他進入獅子國境,覺得這次出來的事情,都已順利的完成,忽然,他想起那只貴重的銀杯,當他想起這件事時,前面恰好有一道微波蕩漾的大河,他定睛看了看,覺得河面的水紋,與酒杯滑落時海面的水紋,完全一模一樣,他想,銀杯一定就在水紋下面的地方了。因此,他沒有再考慮,不聲不響的就跳入河中,想要潛入水裡去找回銀杯,大家看他忽然跳下水去,都十分詫異的問他:
  「你入河潛水,有什麼事嗎?」
  「怎麼沒有事呢?我的銀杯,就落在這道水紋的下面啊!」
  他說完之後,正要潛入水底時,大家不明他剛才說些什麼,真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因此又追問道:
  「你說掉落在水紋之下的銀杯,我們完全不了解,請你再說一遍好嗎?」
  「你們也真嚕囌!」這位商人不耐煩的說:「在兩個月之前,我們不是坐船渡海嗎?我一不小心,將貴重的銀杯滑落到海中,當時我想趕路,只好劃水作記號!現在我有時間了,正好可以趁此找回失杯,為什麼不入水打撈呢?」
  「妳的銀杯,失落在海裡,為什麼卻在這河裡找尋呢?」
  「我劃水作記的時候,那海面的水紋,和這裡的水紋看起來一模一樣,所以,我相信銀杯一定就在這裡。」
  「水紋看來雖同,但失落的地方不同,你怎麼可能在此尋回銀杯?」
  大家聽了富商的這番解釋,不禁大笑起來說:「真是世間怪事呀!」
  世間糊塗的外道,以為苦行可得聖道,可以了脫生死,於是就以苦行為修道最高的法門,那知道苦行只能折磨肉體,又豈能得道呢?這不像大商人「劃水作記」一樣的奇怪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20 July 2011

顧小失大

 

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即便往債前有大河。雇他兩錢然後得渡。到彼往債竟不得見。來還渡河復雇兩錢。為半錢債而失四錢。兼有道路疲勞乏困。所債甚少所失極多。果被眾人之所怪笑。世人亦爾。要少名利致毀大行。苟容己身不顧禮義。現受惡名後得苦報」
  林肯在沒有做美國總統的時候,他曾經做過律師。他在做律師時,表現出非常公平正直善良的行為來。有一次,他承辦了一件事--那是一個富有的人,向一個貧窮的人討債,他說窮人欠他十元美金,這筆債非討同來不可。但窮人連三餐飯都沒法維持,那來多餘的十元還債呢?可是富人不理會窮人的苦衷,非索還這筆債不可,於是僱用林肯做律師,說明自己要索還這筆債的意思,請林肯替他政府起訴。
  林肯聽完了富翁的說明,很冷靜從容的答覆說:
  「我一定有法打贏這場官司,不過,我需要手續費三十元。」
  「三十元手續費不貴。」富翁非常高興的掏了三十元美金,放在他的寫字檯上說:「那就拜託你了。」
  林肯坐著沒有動,祇是不急不忙的說:
  「如果窮人,願意還你這筆債呢?妳是不是還要告他?」
  「那當然不要了。」富翁說:「但那窮人決定還不起這筆債的呀!」
  林肯很是誠懇的說:
  「我明天一定將閣下的事辦完。」
  富翁走了,林肯就請那個欠債的人來見面,並問他:
  「你欠某富翁一筆錢是嗎?」
  「是的。」窮人苦惱的說?「他一直向我催討,我連飯都沒有得吃了,那裡有還債的錢呢?」
  「不要緊,」林肯安慰他說:「現在我給你二十元美金,明天你跟我去見他,還他十元,還有十元留著自己用。
  窮人見到林肯先生如此幫忙,真是感激得幾乎流下淚來。第二天見面時,富翁見窮人很禮貌的還他十元,就沒有再找他麻煩,結束了這件事,林肯沒有花什麼工夫就得到十元的手續費,這富翁不是顧小失大嗎?
  佛在經中,也曾說過這樣類似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個極為富有的商人,住在恆河南岸。他家裡擁有值錢的珍寶,和眾多的田地房屋,特別是住的房屋,真走高廣輝煌,以他擁有的財產來論,可以說是富可敵國,可是他在經商的時候,仍然斤斤計較,一點不肯馬虎吃虧,客人就是欠一個錢,他都要認真的討回來。
  他想到在五年前,曾經賒給人家一角錢的貨,他翻開舊賬,發現這筆賬快被遺忘了,應該立即派人去討;可是他想到,當初賒欠貨物給人家的時候,並沒有其它人在場,若要不知道這事的人去追討,實在是有欠妥當,還是本人去一趟吧!
  於是他叫了一個隨從,花了兩角錢,從恆河南岸渡到北岸,到了賒欠貨物的人家,誰知賒欠的人不在家,只好再花兩角錢渡河回家。結果他為了討一角錢,往返渡河卻花費了四角錢,還耗費很多精神體力,弄得自己十分疲倦,這不是很大的笑話嗎?
  世間人常為了微小的利益,不顧禮義,做些令人唾棄的事情,不但現世受人輕視,來生還要受到痛苦的果報,這不就跟富人顧小失大一樣嗎?豈是智者的行為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Tuesday, 12 July 2011

蔗汁灌蔗

 

「昔有二人共種甘蔗。而作誓言。種好者賞。其不好者當重罰之。時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極甜。若壓取汁還灌甘蔗樹。甘美必甚得勝於彼。即壓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返敗種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世人亦爾。欲求善福恃己豪貴。專形俠勢迫脅下民陵奪財物。用作福本期善果。不知將來反獲其患殃。如壓甘蔗彼此都失」
  世間做母親的人,沒有一個不愛兒女。如果,所有的母親,愛兒女都能愛得其法,像孟母愛孟子一樣,那社會上,就不知要培養出多少偉人來了。但不幸的是,一般人只知道要愛護子女,卻不知道怎樣愛,結果,表面上是愛,實際上反成為害!比方說,母親因為寵愛子女,在家裹不讓孩子做一點簡易的家事,更不用說辛苦的工作了;種種事情,讓兒女養成嬌生慣養的習慣之後,等孩子長大、走進社會之後,什麼都不能做、不願做,令人一見就厭惡,這就是寵愛兒女的後果,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裡頗為不少。
  在很早以前,農村裡有一對朋友,他們的友誼非常深厚,每天在一起吃飯、睡覺,也一起工作,有一天,兩人中的甲忽然提出一個建議:
  「我們種了多少年的甘蔗,不知道誰是最懂得種甘蔗的好手,我們來一次種甘蔗比賽如何?」
  「可以。」乙立刻隨聲附和說:「如果比賽贏了的人應該怎樣?」
  「若贏了的人,當然要重重的獲得一筆獎金囉!」甲甚是興奮的說。
  「要是輸了呢?」乙問。
  「如果輸了,就提供這筆獎金。」甲沒有一點猶豫的下了決定。
  他們就這樣講好了比賽的協定,於是他們把土地平分一半,擇定日期,便開始動工了。
  甲在開工的時候,絞盡腦汁地想:我要怎樣才能將甘蔗種好呢?如果,照一般平常的種法,誰勝誰負,沒有一點把握,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甲很心焦,而且充滿了好勝心,希望這次此賽,一定要得到勝利。否則,就不如乙,多麼丟臉啊!他差不多想了兩天兩夜,最後,他終於想出來一個自己認為最滿意的好方法,他不禁無限喜悅的自言自語說:
  「凡事總要有方法,若找不到好的方法就去懵懵懂懂的做,就像在黑夜中沒有燈火的房裡找鞋子一樣,不知要花多少冤枉工夫去摸索,摸了滿手的灰塵,那是實在傷透腦筋的事。
  「種甘蔗不也這樣嗎?」他想:「甘蔗是甜的,如果壓取甘蔗汁來灌溉,還怕長出來的甘蔗不甜美嗎?用蔗汁灌溉幼嫩的蔗苗,不但不需要花什麼錢,也不用花太多氣力,就可以使甘蔗種得很好了,最後勝利,還會落到別人的身上嗎?」
  他想得太高興了,自己很是滿意的笑了,彷彿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果實!
  他們開始在各自的田地裡播下種子,乙是用老門路,過去怎樣種,現在還是怎樣種,他腳踏實地的細心照顧,不久芽出土了,那碧綠可愛的嫩葉,從泥土裡長出來,真是好看極了。
  甲開始用蔗汁來灌溉幼苗,他認為這可以使甘蔗長得更壯更甜;乙照著一般的方法,該澆水的時候澆水,該施肥的時候施肥,全心細心、勤勞的照顧。而甲認為自己的方法太妙,心裡認定將來有最好的收穫,也就怠惰下來,不到兩個月的工夫,甘蔗田裡明顯的已經分出勝負:甲田裡的甘蔗,一天天黃瘦下去;而乙田裡的甘蔗,卻一天一天青綠的茁壯茂盛;到最後,甲所種的甘蔗都死了,而乙卻得到了豐收。
  甲自認為最好的方法,卻得到了最壞的結果。
  世間人不也這樣嗎?為了獲得更多的福報,便仗恃著自己豪貴的威勢,去詐騙剝削別人的錢財來做布施功德。本來是希望能求得更大的福報,殊不知如此作為,反而造了更多的惡業,將來會遭受到不幸的果報。就像是用甘蔗汁去灌溉甘蔗的人一樣,怎麼可能得到滿意的收穫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6 July 2011

立即長大

昔有國王產生一女。喚醫語言。為我與藥立使長大。醫師答言。我與良藥能使即大。但今卒無方須求索。比得藥頃王要莫看。待與藥已然後示王。於是即便遠方取藥經十二年。得藥來還與女令服將示於王。王見歡喜即自念言。實是良醫。與我女藥能令卒長。便?左右賜以珍寶。時諸人等笑王無智。不曉籌量生來年月。見其長大。謂是藥力。世人亦爾。詣善知識而啟之言。我欲求道願見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識。師以方便故教令坐禪觀十二緣起。漸積眾德獲阿羅漢。倍踊躍歡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師。速能令我證最妙法」
  在古印度時,有一位異想天開的國王,剛出生了一位公主,便希望公主立刻長成少女,於是他召集全體大臣,徵詢群臣說:
  「諸位都是我最敬佩的智者,不知那位能夠使我剛生的女嬰立刻長大?」
  那些接近國王的謀臣,對於國王要他們設法使才出生的公主立即長大,實在是無能為力,於是一位正直的大臣說:
  「我們身為大臣,職在盡忠報國,至於生兒育女,欲使長大,應非我們的份內之事。」
  全體大臣想不出辦法來,只好就推去責任,國王想想,我雖具有無上的權威,但也不能要迫大臣們為自己做不能做的事情。因此,國王只好說:
  「卿等都是智者,我也不過問問而已,那裡能使卿等為難呢?」
  「大王欲使公主迅速長大,不妨請一位高明的醫生,來研究研究,看看有沒有什麼靈藥?」
  這是一位年紀較長的大臣如此建議,國王覺得此建議甚是合理,於是便派人請來一位御醫,禮貌的問道:
  「聽說大夫,醫道高明,不知有沒有什麼方法,能使剛出世的公主,在短時間內長大成人?」
  「這個,實在很……難!」醫生十分驚異,心裏想,嬰兒要如何能立刻長大呢?天底下還沒聽說過,這是絕不可能的;但國王看來甚是謙禮,並沒有要為難他的樣子,這倒使醫生寬心不少,醫生正在作如此想,忽聽國王斬釘截鐵的說:
  「大夫,你不必講什麼很難了,任何困難的要求,我都可以答應你,只要你能使我的女兒立刻長大!」
  醫生聽了,真是哭笑不得,怎麼辦呢?忽然他靈機一動,婉轉肯定的說:
  「大王,若欲使公主立刻長大,我確有靈藥,唯此靈藥不在身邊,必須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拿,且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
  「需要多久時間呢?」國王聽了醫生的話,既歡喜又急切的問。
  「十二年。」醫生十分鄭重的說:「而且,若要真正達到效果,還需公主跟我一道去。」
  「那沒有問題,」國王高興無比的向醫生說:「只要大夫有把握拿到靈藥,使我女兒立刻長大,任憑你花多久時間都可以。需要我派人保護你嗎?」
  「那倒不必要,」醫生直截了當的說?「只需公主一同去就可以了。」
  從這天起,公主即被御醫帶走。很快的,十二年轉眼間過去,國王正在思念公主時,就忽然聽人通報,醫生帶著公主回來了,國王立刻下令:
   「請醫生將公主帶進宮來。」
  醫生進來時,公主也跟在後面,國王看到站在眼前的少女,正是自己的公主,婷婷玉立,真是歡喜得說不出話來,但國王無限興奮的對大家讚歎說:
  「大夫真是一位偉大的醫生呀!你們看,他給公主吃了靈藥,果然長大成人了,誰又有這樣大的能力呢?」
  國王一方面讚歎醫生的醫術高明,一方面又著令左右隨從,拿出無數珍寶,賞賜給醫生,表示對醫生的感激!
  當時在場觀看的人,對國王愚蠢的想法,肚裡幾乎笑斷了腸。但表面上還是附和著國王。那不是很有趣的事嗎?國王只認為公主長大是因為醫生靈藥的效果,卻忘掉公主跟醫生去了十二年。
  一般人學佛,首先皈依三寶,親近明師。在師父身邊,慢慢學習,漸入聖境,才是常理。那知道有一種人,他一旦皈依三寶,卻希望立刻得道,這不就像這國王一剛生下公主,就希望她立刻長大成美麗的少女一樣嗎?但為人師者,若能善巧方便的誘導他,比方:
  「如你習定參禪,徹悟十二因緣的生滅,就不必經過前面三果的修學,便會直趣最高的阿羅漢果,你願意這樣嗎?」
  「我太滿意了。」他聽了師父說不要經過前面的三果,可以直接達到最高的阿羅漢果,真是太高興了,於是他說:「只要能夠使我直達四果,師父要我怎樣修定習禪都可以。」
  於是,他非常認真的參禪修定,花了很長的時間,斷煩惱,積功德,最後果然證得最高的四果,他法喜充滿,如果說這是立刻修成的,這不就像國王,以為公主可以立刻長大的笑話一樣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3 July 2011

文殊菩薩變金光首女令成醜壞

  上金光首和大長者子畏聞,有一天,一起去遊園玩樂,散花燒香莊嚴伎樂時,文殊師利菩薩將這女子變化在此時突然死亡,而且身軀形色變得很難看,眼耳鼻口流出膿血,身體腐爛到不能看了。蒼蠅飛來周匝共食。這時長者子見到這具身體變成這樣,想不出原因,恐懼不安想要回去。
  這時文殊師利展現威神,令園中樹木出聲讚頌,長者子聽到之後非常歡喜,生起善心,用衣服將屍體覆蓋,搬到樹叢間就離開了。
  世尊想要點化這位長者子,就在這時,從身上放出光明,普照整個摩竭國。長者子看到佛陀威神之力,心裡很歡喜。
  這時天神帝釋現身在他面前,看著長者子感嘆的說:「這麼年輕就有福德因緣,可以有福報看見佛陀。」
  畏聞聽到了這番讚嘆,就和天帝一起精舍拜見佛陀。帝釋天變出一朵花交給畏聞說:
  「可以把這朵花放在佛陀身上,有什麼話就對佛陀說。」
  放下花,頂禮佛足後,畏聞問說:「今天有位叫做上金光首的女子,在一起玩樂遊園時,樣子變得很難看的突然死了,嚇死人了。我該怎麼辦呢?」
  世尊欲言又止,這時上金光首走了進來,頂禮佛足,退到一面。
  文殊師利菩薩問長者子:「你認識這姐姐嗎?」
  畏聞回答:「她是上金光首。」
  又問:「你從今天的事中知道了些什麼?」
  畏聞回答:「色者如聚沫。痛痒泡起頃。幻想如野馬。吾曉知如是。」

  佛陀告訴阿難,在很久以前,文殊師利就為了勸化這位女子發起道心,我在前世也勸化過她,使其發起道心。上金光首將在九十二百千劫之後會成佛,佛號寶光明,而長者子會成菩薩,名字是德光耀。寶光明佛尚未滅度時,就授記德光燿菩薩將來會成佛,佛號持焰如來。授記完後,寶光明佛才入涅槃。
*     *     *
  上金光首與長者子畏聞。俱在遊觀園散花燒香莊嚴伎樂。時彼女人觀長者子意以為足。文殊師利化此女身應時終亡。顏色變惡。眼耳鼻口膿血流出。身體病爛不可復視。青蠅飛來周匝共食。時長者子見此女身變壞如是。怖懅不安欲求自歸濟脫是患。當從何所而免斯苦。

  時文殊師利童真威神。令園樹木自然出讚。時長者子聞樹讚頌。歡喜踊躍善心即生。以衣盛女人死屍棄叢樹間而捨之去。於是世尊欲以開化彼長者子。從身放光其明普照摩竭國界。長者子見如來威神巍巍。心生歡喜。

  其天帝釋則在前立。見長者子而歎之曰。年少善緣。獲得福利。乃能見佛。時彼年少聞此勸讚。即與天帝俱詣佛所。帝釋天意。華用與年少言。可取此華散如來上。散已稽首佛足前住白言。今自歸佛及法聖眾。有放逸女上金光首。實與戲樂詣遊觀園。則於今日顏貌變惡即時壽終。捨諸一切宗室眷屬。發大恐懼。將無國王推問之耶。

  佛言且止。時上金光首。見長者子以蒙開化。隨從律教。即與伎樂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時文殊師利謂長者子曰。為識此姊不。答云。已知之矣。又問。云何知乎。

  於是長者子報文殊師利。而說頌曰。色者如聚沫。痛痒泡起頃。幻想如野馬。吾曉知如是。

  佛告阿難。文殊師利乃往古世勸化此女使發道意。吾本前世而勸化之使發道意。上金光首過九十二百千劫。當得作佛。號寶光明。 其時畏間長者之子。當為菩薩名德光曜。奉持世尊所演法教。其寶光明如來未滅度時。授德光耀菩薩之決。乃般泥洹。是德光曜菩薩開士。吾去之後。當得作佛號曰持焰如來至真等正覺。 (出大淨法門經)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Wednesday, 29 June 2011

牛腹蓄乳

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念。我今若豫於日日中嗇取牛乳。牛乳漸多卒無安處。或復酢敗。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臨會時當頓嗇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母子。各繫異處。卻後一月爾乃設會迎置賓客。方牽牛來欲蝟取乳。而此牛乳即乾無有。時為眾賓或瞋或笑。愚人亦爾。欲修布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時。然後頓施。未及聚頃或為縣官水火盜賊之所侵奪。或卒命終不及時施。彼亦如是。
  從前有位好客的主人,打算在一個月後宴客,他心想,到時候除了請親戚朋友參加,還要請社會上許多有名望的人,作為晚會上的嘉賓,增加自己的光彩。
  晚會上要準備大量的牛乳,他認為牛乳是招待客人的最佳飲料,於是他把平時飼養的幾隻母牛,都集中一個地方,打算先把牛乳擠在缸裡,好好地儲備起來,但他忽然一想:現在距離晚會的日期還有一個多月,若是每天將所有的牛乳擠出來,第一,沒有那麼多的器皿來儲放,第二,時間久了,牛乳也會發酸變壞,他想到最後,忽然自己覺得好笑起來:「我怎麼這樣呆呢!為什麼不把牛乳藏在牛腹中?這不是一個最好的儲藏法嗎?既不愁缺乏儲藏的器皿,也不必憂慮牛乳腐壞,到時候又可大量的供應來客,這真是一舉數得,我以前為什麼竟沒想到這樣的方法?
  他自鳴得意,高興非凡,又自言自語的說:「到晚會的那一天,把所有的母牛都牽出來,當場取乳,還怕沒有最新鮮的牛乳待客嗎?」他這樣想好了之後,便把所有的母牛即日起與犢牛隔離開來,分繫在不同地方,還派人好好地照顧母牛,飼以青嫩的草葉,飲以澄澈的淨水,以便儲足了乳,等待宴會來到時,可以大量的饗客了。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宴會的日期已經到來,這一天,他穿上最時髦的禮服,高貴而莊嚴的站在門口,非常熱情的歡迎賓客,等到客人們完全到齊的時候,他懷著滿心喜悅,著令家人,牽上所有的母牛,非常得意而又禮貌的指著牛說:請諸位隨意取飲最新鮮的牛乳吧!
  但事情有了變化,當家人們分別用力去擠乳時,那知擠來擠去,竟擠不出一滴乳來,很多參加宴會的賓客,看到這種情形,客人們等的不耐煩了,有的埋怨,有的竟忿怒的指責主人說:「這簡直是戲弄人嘛!那一家招待客人像這樣的?真是丟人!」說著便紛紛離開座位,頭也不回的走了。有的客人卻笑著說:「他倒也真會開玩笑,大張旗鼓的把牛牽進來,裝著煞有其事的請客模樣,吊足我們的胃口,現在我們祇有嚥著唾涎走了!」
  這位主人,想出這個儲乳的方法,起初還自以為是理想的蓄乳法!誰知母牛與牛犢的隔離久了,好像斷了奶的母親,乳源乾涸,一時就擠不出乳來了!
  於是佛說:世間很多人,不就犯了這樣的毛病?比方:當他有錢時,勸他拿些錢出來,布施那些窮苦人,他卻非常慳吝的回答說:「請你們等一個時期,等我儲蓄的數目,達到成為全國的首富的時候,我會拿出很多錢來布施的。」但世間事情,往往不是聰明人所能預料。當你還沒有得到大財富的時候,卻遭遇到無情的水火,毀滅了他所有的財富,或為敗子花盡,等再想布施時,已是一無所有,這不就像牛腹蓄乳的愚人一樣嗎?
  所以佛說:「有財當布施,為善當及時,財物五家有,不施悔後遲!」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22 June 2011

愚人食鹽

從前有個愚笨的人,沒有見過世面,對世間現象,雖充滿了好奇,但不能了解現象的底細。有一次,他離開了家鄉,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作客,主人因為是他的親戚,便非常慇懃的接待他。吃飯時,又特別為他做了幾道好菜,但卻忘了放鹽,因此,每樣菜都淡而無味,這位遠來客人,立刻表示出埋怨的樣子,竟不客氣地當著主人的面遻:「你們燒的菜,淡而無味,怎麼能搬出來待客呢?」
  主人覺得很過意不去,立刻表示歉意,趕快拿了些鹽放進每碗菜裡,仔細攪拌了一會,再請他嚐嚐看?這回他嚐了一口,覺得其味無窮,真是好吃極了!他又好奇將每碗的菜,翻來覆去的察看,卻什麼也看不出來,於是他傻裡傻氣問主人說:「剛才你放了些什麼進去?菜什麼會變得如此好呢?像這樣的菜,我就是吃一輩子,也不會討厭的!」
  主人聽了覺得有些好笑,心想這位客人怎麼連鹽也不知道呢!可是他又催問:「為什麼不告訴我呢?菜裡究竟放進了什麼?」
  主人含笑告訴他遻:「我剛才祇是放了些鹽進去,鹽是百味之源,任何菜裡也少不掉的。」
  這位愚蠢的客人一想,主人祇是放了少許的鹽,菜就是這樣好滋味,如果,要是單單的吃鹽,其味豈不更美嗎?他想得出了神,於是異想天開的對主人要求說:「你能幫我拿一碗鹽來嗎?」
  主人不知道他要鹽做什麼,心裡一團懷疑,但還是很快的把鹽送到他面前。他不經思考,祇是滿面歡喜,見到碗裡裝滿了鹽,便伸手抓了一把,就塞進口裡,那知道這滿口的鹽,其味苦澀不堪,雖然心裡明白,怎麼能嚥下去?但又為了面子,只好苦惱地向肚子裡吞下去。
  佛陀說完了這故事,便告訴大家:現在有許多無知的行者,聽人家說節食,對修道有很大的益處,他就索性斷食不吃東西了。不知道節食要有適當分寸,凡事過度與不足,都是修道人的大患,有些外道,祇知一味盲從,認為長期的斷食可以得道。為了面子,又不肯即時停止斷食的錯誤行為,結果,好像愚人食鹽一樣,只有自食其苦果了。
  學佛之人,應要捨去兩邊,而行中道,過份享樂,固是修行人的障礙,而一味無意義苦行,也不是實踐佛道的正行。修行人適當過午不食,養成少欲知足美德,這對身心修養都有很大的益處;外道不知道,矯枉過正,一味的提倡不進飲食,以為是得道的方法,最後困餓而死,其結果不像愚人食鹽一樣嗎?
‧摘錄自‧《百喻新譯》

Saturday, 18 June 2011




                                                                                                                      



                                                                                                                      

Wednesday, 15 June 2011

摩訶迦羅比丘和小迦羅比丘的命運

人若追求色身欲樂,不知攝護諸根,飲食不知節制,懈怠不知精進
,必定為波旬 (註1)所毀滅,如同風吹弱樹。
人若觀身不淨,攝護諸根,飲食節制,正信(註2)精進,
則魔不能加以摧毀,一如風吹山石。(註3)
  摩訶迦羅和小迦羅兄弟倆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時,他們聽到佛陀的說法,聽完之後,摩訶迦羅就虔誠地出家為比丘,小迦羅雖然也出家,但卻沒有堅定的信念。
  出家後,摩訶迦羅很努力地在墓地禪修,並觀照身體的變化和無常。最後深入止觀,證得阿羅漢果。相反地,小迦羅對心靈的訓練與提昇沒有興趣,時時惦著感官的樂趣。
  後來有一次,佛陀和眾多弟子,包括他們兩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裡。這時候,小迦羅未出家的妻妾們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到小迦羅以前的家,小迦羅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丘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們便趁機說服他還俗。
  第二天,摩訶迦羅的妻妾們也邀請佛陀和比丘到摩訶迦羅以前的家,她們希望也能像小迦羅的妻妾們,勸勸摩訶迦羅還俗。供養完後,她們就向佛陀請求讓摩訶迦羅留下來表示隨喜,佛陀答應了,就和其他比丘先行離開,而留下摩迦羅一人。
  到達村子門口時,比丘們就向佛陀說,他們擔心摩訶迦羅會像他的弟弟一樣,被妻子勸解而還俗。佛陀回答說,他們兩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羅沉溺於感觀樂趣,內心脆弱。相反地,摩訶迦羅脫離感觀的束縛,精進,堅定,對、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強烈。
  佛陀說內心脆弱的人屈服於誘惑,而堅強的人則不為所動。
備註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種意義: (1)五蘊 (2)造作 (3)死 (4)煩惱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煩惱」。
2. 信:基於智慧而對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沒有盲從迷信。人不可能基於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3. 本篇是佛陀針對出家人的說法。讀者應注意,佛陀對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uesday, 14 June 2011

憍賞彌諍論不休的比丘們

明白「諍論使人毀滅」的人,
停止諍論。
昧於這種道理的人,
諍論不休。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賞彌的比丘們諍論不休。有些比丘跟隨精通「律 (vinaya)」的法師,其他的比丘則跟隨精通「法 (dhamma)」的法師,雙方諍論不休。他們甚至不聽佛陀的勸解,但佛陀知道,他們終究會明白這樣是錯誤的,所以就離開他們,單獨到森林的僻遠靜處結夏安居 (註1)。(安居時曾經有一隻大象,和猴子照顧佛陀) (註2)
  憍賞彌的信徒明白佛陀離去的原委後,拒絕再供養這些比丘們,比丘們才明白他們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們要他們承認,是他們的錯誤,才造成佛陀離開憍賞彌,否則不願再像從前那樣尊敬他們。信徒們要他們懇請佛陀寬恕,但佛陀已經離開 了,當時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丘們過的很辛苦、慘淡。
  安居結束後,阿難和眾多比丘就去找佛陀,並且向佛陀表達他們的悔意,同時保證他們已經明白所犯的錯誤,懇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去。精舍的比丘看見佛陀時,就向佛陀頂禮問訊,並且認錯。佛陀告誡他們說:生命是無常的,大家必須停止爭吵,言行舉止也不能像永遠不會死亡般。

備註
1. 「結夏安居 (vassa)」:即南傳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2. 大象的故事,請參考「照顧佛陀的大象」;
 關於猴子如何照顧佛陀,則有記載說明這個有趣的過程:
  當猴子看見大象照顧佛陀時,牠也決定要效法大象,為佛陀做些服務。有一天,猴子在樹叢中盪來盪去時,發現有一蜂巢,牠就把蜂巢所在的樹幹折斷,取下蜂巢,並將牠放在樹葉上,獻給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後,猴子就躲起來,觀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卻發現佛陀並不吃蜂蜜,猴子就過來拿起蜂巢,前後翻轉,想要找出為什麼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結果發現蜂巢中有些昆蟲的蛋,牠就把這些蛋拿開,然後,再獻給佛陀。佛陀終於吃蜂蜜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累劫以來的仇恨

世間的怨恨無法止息怨恨,
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
這是永恆不易的古法(註) (偈5)
  從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視,就親自為丈夫安排,選擇再納了一妾。但前後兩次,當她知道妾懷孕時,卻在飯中摻藥而使妾兩次都流產。第三次有喜時,這妾就刻意隱瞞她,但她後來還是知道了,並且如法泡製,妾因此再次流產,並且因而喪生。彌留之際,妾發誓要報復她和她未來的兒女。兩人之間累世的仇恨從此展開。
  後來,這對妻妾曾經投胎轉世成母雞與貓、牝鹿與母豹。今生,一個投胎轉世成舍衛城一位貴族的女兒,另一位則變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趕貴族女兒和他的嬰孩,當貴族女兒知道佛陀正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他就逃到佛陀的身邊,並且把嬰孩放在佛陀的腳下,接受佛陀的保護。食人妖怪卻被擋在外面,無法進入。後來食人妖怪也被傳喚進去,佛陀向她們兩人勸誡,說她們兩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為互相懷恨,以致於往後的幾世裡,不斷地迫害對方的子女,佛陀告誡她們,恨只會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誼,相互體諒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她們明白自己的錯誤,就在佛陀的勸誡下,盡釋前嫌。
  佛陀接著要貴族的女兒把小男嬰交給食人妖怪,但她擔心男嬰的安全,而遲疑了一會兒,但出於對佛陀的虔誠和信心,她聽話地把男嬰交給食人妖怪。食人妖接過男嬰後熱切的愛撫和親吻嬰孩,就向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會兒,又把男嬰還給貴族的女兒。
  從此以後,雙方盡釋前嫌,同時善待對方。
:佛陀和弟子共同遵守的永恒不變之法。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報復的苦行者

人的內心若抱持:
「他(她)辱罵我、毆打我、打垮我、劫奪我。」
的想法,心中的怨恨無法止息。(偈3)

人的內心若沒有:
「他(她)辱罵我、毆打我、打垮我、劫奪我。」
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偈4)
  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為僧。
  他喜歡假裝自己是長老比丘。如果來訪的比丘得到他的同意,為他服務時,就很高興。但他卻不尊敬真正的長老比丘,也時常與年輕比丘爭吵。如果有人說他的行為不如法,他就哭鬧、生氣,非常不滿意,並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對他的情形了然於心,所以每次都勸他改變自己的行為,同時不要記恨,因為只有不記恨才能消除恨意。
  佛陀說: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頑固,前世的時候也很固執: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頑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於誤會,而咀咒一個非常神聖的宗教師,雖然國王勸他向該宗教師懇求寬恕,但他悍然拒絕。國王最後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該宗教師懇請寬恕。
備註: 佛陀經常教誨弟子不可以報復,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隨時隨地修習忍辱。佛陀讚歎那些儘管有能力報復,但忍辱並且原諒他人辱罵的人,在整部【法句經 / 故事集 】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嚴厲的批評、辱罵和攻擊,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敗的表現,而是偉人堅定信念的表徵。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8 June 2011

報復的苦行者

人的內心若抱持:
「他(她)辱罵我、毆打我、打垮我、劫奪我。」
的想法,心中的怨恨無法止息。(偈3)

人的內心若沒有:
「他(她)辱罵我、毆打我、打垮我、劫奪我。」
的想法,心中的怨恨就能止息。()(偈4)
  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為僧。
  他喜歡假裝自己是長老比丘。如果來訪的比丘得到他的同意,為他服務時,就很高興。但他卻不尊敬真正的長老比丘,也時常與年輕比丘爭吵。如果有人說他的行為不如法,他就哭鬧、生氣,非常不滿意,並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對他的情形了然於心,所以每次都勸他改變自己的行為,同時不要記恨,因為只有不記恨才能消除恨意。
  佛陀說:帝沙不只是今生才如此頑固,前世的時候也很固執:帝沙的某一前世是頑固的苦行者,名叫提婆喇,由於誤會,而咀咒一個非常神聖的宗教師,雖然國王勸他向該宗教師懇求寬恕,但他悍然拒絕。國王最後只好以武力迫使他向該宗教師懇請寬恕。
備註: 佛陀經常教誨弟子不可以報復,即使受到激怒也要隨時隨地修習忍辱。佛陀讚歎那些儘管有能力報復,但忍辱並且原諒他人辱罵的人,在整部【法句經 / 故事集 】中,佛陀多次受到他人嚴厲的批評、辱罵和攻擊,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敗的表現,而是偉人堅定信念的表徵。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26 May 2011

何必妄想

  瑪塔侃達理是個年輕的婆羅門,他的父親非常吝嗇,從來不布施。即使瑪塔侃達理是獨子,但身上所帶的首飾也是父親為了省錢,而親自打造的。所以當他患了黃疸病時,他父親也不請醫生來治病,終於使他病入膏肓。他父親知道他快要逝世時,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來家裡的人看到他父親的財富。

  當天早上,佛陀出禪定後,透過神通看見瑪塔侃達理躺在走廊上。所以當佛陀與弟子到舍衛城去化緣時,就走到瑪塔侃達理家門口,向瑪塔侃理放光,吸引他注意。這時候的瑪塔侃理非常脆弱,所以看見佛陀時,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但也因此獲得一些幸福感,而這就足夠了。當他內心充滿對佛的信心而逝世時,便往生至忉利天。

  當他在切利天看見父親在墓地為他哭泣時,化身恢復原來的形像,出現在墓地,向父親說他已往生忉利天,並勸請父親親近佛陀、布施並且聽佛說法。他的父親便遵照他的話去做。

  佛陀說法後,有人就問,人可不可以只在心靈上信仰佛法,而沒有任何慈善行為,也不持戒,就可以往生忉利天嗎?佛陀就請瑪塔侃達理現身,瑪塔侃達理於是從切利天下來,親自向他們說他已往生忉利天了。聽完他的話後,大家才確實相信瑪侃達理只因為內心皈依佛陀,就獲得往生忉利天的榮耀。

  聽完佛陀說法,他父親從此明白佛法,並把大部份的財富布施出來。
備註: 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場合說法,用來說明善惡業不可避免的業報。人會受到過去和現在所作之業的影響,而在現在或未來適當的時機受此業報。人必須為自己的幸福和悲慘,負大部份責任;人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獄;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佛法教導世人要自我負責,也主張因果報應。人造作業,會受業報。但仍有解脫的可能。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unday, 22 May 2011

瞎眼的阿羅漢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樹給孤獨園向佛陀問訊。當天晚上經行時,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蟲。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丘前去找他時,發現這些昆蟲的屍體,他們認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首先問他們是否親眼看見尊者踩死這些昆蟲,他們回答說沒有。
  佛陀就勸告他們:「正如你們沒有親眼看見他殺生,他也看不見這些昆蟲;再說,身為阿羅漢,他沒有殺生的念頭,所以並沒有犯戒。」
  他們接著問佛陀,尊者的眼睛為什麼會瞎掉?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來說明業力的影響: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醫生,卻故意使某個女人的眼睛瞎掉。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該女人答應迦丘帕喇,如果能夠徹底治好她的眼病,她和兒子願意做他的僕人。但後來她卻害怕真的變為僕人,就向醫生撒謊,說她的眼睛愈來愈壞,而事實上,卻已經完全痊癒了。醫生很清楚她在騙他,所以為了報復,就給她另一付藥方,終於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
  由於這罪行,這醫生在往後很多世都是瞎子。
  佛陀接著說,惡業會跟隨造業的人,就像車輪尾隨牛的足跡一樣。

備註:
  1. 「法 」(dhamma)有多重意義,此處指的是業(kamma) 或代表行 (cetana) 的業,或任何伴隨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識而來的心理狀態。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邪惡的心理狀態),若沒有心的作用,不會生起任何心理狀態,所以說心是所有善惡心理狀態的先導。
  2. 行:最重要的心理狀態。佛:「行即是業。」
  3. 心是所有作為的先導,是實行和衡量所有行為的主要因素。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aturday, 30 April 2011

殺子成擔

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土著,問別人要到什麼地方找牙醫,他有一顆牙壞了,需要拔掉,有人說:我認識一位牙醫,他幫人拔一顆牙是二十元的費用,若一次拔兩顆只收三十元。就把地址給了他。第二天土著找到了這位牙醫,但因為拔兩顆牙比較划算,所以他除了拔掉一顆壞牙之外,又多拔了一顆好牙,旁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呢?他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將來恐怕不容易再遇到這樣價廉的牙醫師了。」 這不正是一個笑話嗎?佛在經裡面,也曾舉過類似這樣風趣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將老的男人,住在靠近火山之麓的鄉村裡,他生了七個兒子,很不幸的,七個中死了一個,一般說來,父親死了兒子,應該是非常悲哀的,但這位父親,不但不悲哀,反而因為家裡擱了一個死人,活人不能在屋裡面自由的活動而引起了煩惱。有了這個不方便的感覺,他便以家長的身份對全家的人說:「家裡擱了一個死人,竟使我們失去活動的自由,算了,現在就讓死去的孩子擱在這裡吧,我們搬到別處去住不也是一樣嗎?」
  他正打算離開已死的兒子,領著其他兒子搬家的時候,鄰人們知道了,就迷惑不解的問他說: 「你為什麼要搬家呢?」
  「你看,這屋已被死去的孩子佔著,我們住下去很不方便,怎能不搬家呢?」
  「你為什麼不把死去的孩子拿出去埋葬呢?」鄰人有點氣忿的說:「你搬家,拋棄了死去的孩子,難道這就是你聰明的打算嗎?」
  他聽了鄰人一番建議,坐下來考慮一下,覺得離開家實非聰明之策,反而覺得埋葬死去的孩子才很合理,不過,他又自言自語的說:
  「將死去的孩子,送出去埋葬,確很合理;但一個屍體叫我怎麼送呢,這不也是困難嗎?」
  他想了又想,搖頭嘆息,覺得這是個很難解決的難題。正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忽然看到門前有一副挑泥的擔子,他似乎獲得了啟示,很得意的笑著說:
  「呵!難題解決了,再殺死一個兒子,便可用擔子很方便的挑出去埋葬,那不很好嗎?」
  他決定了之後,真的又殺死了一個兒子,然後,再與已死的兒屍,湊成了一擔,很方便的挑到荒野的山麓,毫不費事的埋葬了。
  就好像捨俗出家的比丘,執持淨戒,當不幸犯了一個戒條時,不但沒有勇氣坦誠悔改,反而隱瞞起來,不欲人知,且在大眾面前,還毫不慚愧的自說清淨。知道這件事的人就對他說了:
  「比丘遵守清淨戒法,就像保護自己的眼珠一樣的重要,怎可隨便毀壞戒法?況且現在你已知毀犯戒法的錯誤,為什麼不坦誠的懺悔,還要暗暗的覆藏呢?」
  犯戒的比丘說:「既然允許犯戒的人懺悔,那就多犯幾條戒再來懺悔,那才划算嗎?」
  比丘真的又做了幾件破戒的惡事,才去懺悔!這不和那個拔牙的土著,及那個殺子成擔的愚人一樣可笑嗎?
‧摘錄自‧《百喻新譯》

Friday, 22 April 2011

水多不飲

從前有位出外遠行的人,恰好遇到炎夏季節、天氣正熱得難當的時候,整天的在路上走。有一次他熱得口渴難受,急需找些水來解渴。他在炎熱的烈日下舉目四望,果然看到遠遠的前面,有一個像是閃爍著微波的水池,便匆匆忙忙的趕了過去,可是到了那個地方,卻什麼也沒有,原來是日光輻射所幻現的陽燄。他口渴得甚為難當,東尋西找,終於被他發現到一條河流,那河水悠悠地向前流,澄碧清涼,但他坐在河堤旁,卻只是呆坐著驚訝的看看澄清的河水,形態異常,過路的人見他如此,便佇足好奇的問道:
  「你為什麼驚訝的看著河流呢?」
  「我原十分口渴,好不容易找到了這條清涼的河流。」他古怪的告訴人家:「但我沒有想到,河裡竟有那麼多水,我驚訝的不敢喝了。」
  「那是什麼意思?」路人不理解,祇是疑惑的望看他再問:「口渴見水,何以不敢喝?」
  「妳不明白嗎?河水那麼多,我怎麼能完全把它喝光呢?既然喝不光這條河的水,我又怎敢隨便的喝?」這個遠行的人這樣古怪的解釋,然後望著那個過路的人,很不耐煩的問道:「你能喝光這河裡的水嗎?」
  過路的人,經他一番說明,也不禁啞然失笑起來。
  我們眾生自無始以來六道輪迴,已經受無量無邊的苦報。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能解脫生死的方法。卻又覺得佛法無邊,何時才能修得完、修得成功呢?所以不肯用功修行、研究佛法。或有人說:「我是凡夫,怎麼有資格學聖人呢?聖人的地位太高了,我想都不敢想,那敢學習?」只知貶低自己,卻尚失了向上奮發的精神。或有人說:「聖人還不是跟我們平凡的人一樣嗎?我如果學習,將來不也和聖人一樣?」雖然,彼既丈夫我亦爾,但到底還是個凡夫,就是立志立刻學習聖人吧,若說話太隨便,也未免犯了自高自大的毛病。不管是自卑或自尊,都是心理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自卑感重的人,對現實人生的損失最重。
  於是佛說:有些外道雖極希望修習聖道法門,解脫生死苦惱,但真的接觸了佛法,卻又覺得佛法無邊,心想,自己是個庸俗的凡夫,又怎能將崇高深廣的佛法學習完全呢?別人勸他慢慢學習,他便執物的說:「我既不能一時完整的持戒、修定,為什麼還要接近佛法呢?」這就是自卑感引伸的自尊,使他不能接近聖道,造成人生的墮落,沉淪生死苦海,這與遠行的人,見河水過多,不敢飲用,有什麼不同呢?
‧摘錄自‧《百喻新譯》

Friday, 15 April 2011

牛腹蓄乳

 從前有位好客的主人,打算在一個月後宴客,他心想,到時候除了請親戚朋友參加,還要請社會上許多有名望的人,作為晚會上的嘉賓,增加自己的光彩。
  晚會上要準備大量的牛乳,他認為牛乳是招待客人的最佳飲料,於是他把平時飼養的幾隻母牛,都集中一個地方,打算先把牛乳擠在缸裡,好好地儲備起來,但他忽然一想:現在距離晚會的日期還有一個多月,若是每天將所有的牛乳擠出來,第一,沒有那麼多的器皿來儲放,第二,時間久了,牛乳也會發酸變壞,他想到最後,忽然自己覺得好笑起來:「我怎麼這樣呆呢!為什麼不把牛乳藏在牛腹中?這不是一個最好的儲藏法嗎?既不愁缺乏儲藏的器皿,也不必憂慮牛乳腐壞,到時候又可大量的供應來客,這真是一舉數得,我以前為什麼竟沒想到這樣的方法?
  他自鳴得意,高興非凡,又自言自語的說:「到晚會的那一天,把所有的母牛都牽出來,當場取乳,還怕沒有最新鮮的牛乳待客嗎?」他這樣想好了之後,便把所有的母牛即日起與犢牛隔離開來,分繫在不同地方,還派人好好地照顧母牛,飼以青嫩的草葉,飲以澄澈的淨水,以便儲足了乳,等待宴會來到時,可以大量的饗客了。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宴會的日期已經到來,這一天,他穿上最時髦的禮服,高貴而莊嚴的站在門口,非常熱情的歡迎賓客,等到客人們完全到齊的時候,他懷著滿心喜悅,著令家人,牽上所有的母牛,非常得意而又禮貌的指著牛說:請諸位隨意取飲最新鮮的牛乳吧!
  但事情有了變化,當家人們分別用力去擠乳時,那知擠來擠去,竟擠不出一滴乳來,很多參加宴會的賓客,看到這種情形,客人們等的不耐煩了,有的埋怨,有的竟忿怒的指責主人說:「這簡直是戲弄人嘛!那一家招待客人像這樣的?真是丟人!」說著便紛紛離開座位,頭也不回的走了。有的客人卻笑著說:「他倒也真會開玩笑,大張旗鼓的把牛牽進來,裝著煞有其事的請客模樣,吊足我們的胃口,現在我們祇有嚥著唾涎走了!」
  這位主人,想出這個儲乳的方法,起初還自以為是理想的蓄乳法!誰知母牛與牛犢的隔離久了,好像斷了奶的母親,乳源乾涸,一時就擠不出乳來了!
  於是佛說:世間很多人,不就犯了這樣的毛病?比方:當他有錢時,勸他拿些錢出來,布施那些窮苦人,他卻非常慳吝的回答說:「請你們等一個時期,等我儲蓄的數目,達到成為全國的首富的時候,我會拿出很多錢來布施的。」但世間事情,往往不是聰明人所能預料。當你還沒有得到大財富的時候,卻遭遇到無情的水火,毀滅了他所有的財富,或為敗子花盡,等再想布施時,已是一無所有,這不就像牛腹蓄乳的愚人一樣嗎?
  所以佛說:「有財當布施,為善當及時,財物五家有,不施悔後遲!」
‧摘錄自‧《百喻新譯》

Sunday, 10 April 2011

愚人食鹽

從前有個愚笨的人,沒有見過世面,對世間現象,雖充滿了好奇,但不能了解現象的底細。有一次,他離開了家鄉,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作客,主人因為是他的親戚,便非常慇懃的接待他。吃飯時,又特別為他做了幾道好菜,但卻忘了放鹽,因此,每樣菜都淡而無味,這位遠來客人,立刻表示出埋怨的樣子,竟不客氣地當著主人的面遻:「你們燒的菜,淡而無味,怎麼能搬出來待客呢?」
  主人覺得很過意不去,立刻表示歉意,趕快拿了些鹽放進每碗菜裡,仔細攪拌了一會,再請他嚐嚐看?這回他嚐了一口,覺得其味無窮,真是好吃極了!他又好奇將每碗的菜,翻來覆去的察看,卻什麼也看不出來,於是他傻裡傻氣問主人說:「剛才你放了些什麼進去?菜什麼會變得如此好呢?像這樣的菜,我就是吃一輩子,也不會討厭的!」
  主人聽了覺得有些好笑,心想這位客人怎麼連鹽也不知道呢!可是他又催問:「為什麼不告訴我呢?菜裡究竟放進了什麼?」
  主人含笑告訴他遻:「我剛才祇是放了些鹽進去,鹽是百味之源,任何菜裡也少不掉的。」
  這位愚蠢的客人一想,主人祇是放了少許的鹽,菜就是這樣好滋味,如果,要是單單的吃鹽,其味豈不更美嗎?他想得出了神,於是異想天開的對主人要求說:「你能幫我拿一碗鹽來嗎?」
  主人不知道他要鹽做什麼,心裡一團懷疑,但還是很快的把鹽送到他面前。他不經思考,祇是滿面歡喜,見到碗裡裝滿了鹽,便伸手抓了一把,就塞進口裡,那知道這滿口的鹽,其味苦澀不堪,雖然心裡明白,怎麼能嚥下去?但又為了面子,只好苦惱地向肚子裡吞下去。
  佛陀說完了這故事,便告訴大家:現在有許多無知的行者,聽人家說節食,對修道有很大的益處,他就索性斷食不吃東西了。不知道節食要有適當分寸,凡事過度與不足,都是修道人的大患,有些外道,祇知一味盲從,認為長期的斷食可以得道。為了面子,又不肯即時停止斷食的錯誤行為,結果,好像愚人食鹽一樣,只有自食其苦果了。
  學佛之人,應要捨去兩邊,而行中道,過份享樂,固是修行人的障礙,而一味無意義苦行,也不是實踐佛道的正行。修行人適當過午不食,養成少欲知足美德,這對身心修養都有很大的益處;外道不知道,矯枉過正,一味的提倡不進飲食,以為是得道的方法,最後困餓而死,其結果不像愚人食鹽一樣嗎?
‧摘錄自‧百喻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