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November 2011

華而不實

 

  昔有大長者子,共諸商人,入海採寶。此長者子,善誦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磯激之處,當如是捉,如是正,如是往。語眾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眾人聞已,深信其語。既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時長者子,即便代處。至洄流之中唱言:「當如是捉,如是正!」船盤迴旋轉,不能前進至於寶所。舉船商人,沒水而死。(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從前有一位大長者的兒子,與一些商人一起到大海裡去大海裡去採寶。這位長者兒子很會背誦入海駕船的方法:船進大海,遇到漩渦,應當如此;遇到迴流,又應當如此;遇到礁石,又應當如此;如此可掌好船;如此才能把正方向;如此即可停下。長者兒子告訴大家:
  「我對航海的知識,曾經下過一番苦工,航海的理論,我也能熟練的背誦出來;此外,遇到大風浪的時候,船要怎樣的駕駛;遇到海水湍急的回漩,或者遇到海水的逆流時,船要如何如何的駕駛,我也都很清楚。」大家聽了,都深信他的話。
  船下海航行了。不幸的是,沒多久之後,船師生了病,突然間死了。這時長者兒子就代替了船師的位置。
  當船駛到急流漩渦中的時候,長者兒子大聲喊道:
  「應當如此掌好船,如此把正方向!」
  可是船在漩渦中旋轉,不往前走到採寶的地方。滿船所有商人,全都落水而死。
*    *    *
  一般人也是如此,學了一些禪法、數息法及不淨觀,雖然會背誦文句,卻不知其意義。對各種的方法其實一無所知,卻自稱很了解。妄自教授禪法使人迷亂失心,倒錯法相,長年累月卻一無所獲,就像是那個愚痴的人使他人落水沒頂。
  微妙的佛法,是崇高的理論,但沒有修證佛法的經驗,祇是一味高談理論,那不像華而不實嗎?
  偈曰:末法邪師多,各個謂證果,領群糊塗眾,直往地獄走。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Sunday, 27 November 2011

因禍得福

  昔有一婦,荒婬無度,欲情既盛,嫉惡其夫,每思方策,規欲殘害,種種設計,不得其便。今值其夫。聘使鄰國,婦密為計,造毒藥丸,欲用害夫,詐語夫言:「爾今遠使,慮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歡喜丸用為資糧,以送於爾。爾若出國,至他境界,飢困之時,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於夜暗中,止宿林間。畏懼惡獸,上樹避之,其歡喜丸忘置樹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賊,盜彼國王五百匹馬,并及寶物,來止樹下。由其逃突,盡皆飢渴,於其樹下見歡喜丸,諸賊取已,各食一丸。藥毒氣盛,五百群賊一時俱死。時樹上人,至天明已,見此群賊死在樹下,詐以刀箭斫射死屍,收其鞍馬并及財寶,驅向彼國。
  時彼國王,多將人眾,案跡來逐。會於中路,值於彼王。彼王問言:「爾是何人?何處得馬?」其人答言:「我是某國人,而於道路值此群賊,共相砍射,五百群賊今皆一處死在樹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馬及以珍寶,來投王國。若不見信,可遣往看賊之瘡痍殺害處所。」
  王時即遣親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時欣然,歎未曾有。既還國已,厚加爵賞,大賜珍寶,封以聚落。彼王舊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遠人,未可服信。如何卒爾寵遇過厚,至於爵賞,逾越舊臣?」遠人聞已,而作是言:「誰有勇健,能共我試?請於平原校其技能!」舊人愕然,無敢敵者。
  後時彼國大曠野中有惡獅子,截道殺人,斷絕王路,時彼舊臣,詳共議之:「彼遠人者,自謂勇健,無能亂者。今復若能殺彼獅子,為國除害,真為奇特。」作是議已,便白於王,王聞是已,給賜刀杖,尋即遣之。爾時遠人,既受?已,堅強其意,向獅子所。獅子見之,奮激鳴吼,騰躍而前。遠人驚怖,即便上樹。獅子張口,仰頭向樹。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獅子口,獅子尋死。爾時遠人,歡喜踴躍,來白於王。王倍寵遇,時彼國人,卒爾敬服,咸皆讚歎。(五百歡喜丸喻)
  從前有一個婦人,性情淫蕩,慾念強烈。她很討厭她的丈夫,常常想把他害死,但是,她設計了種種辦法,都沒能得逞。一次,恰好她丈夫奉命出使鄰國,她想出一個計策,做了五百個加了毒藥的圓餅,想用來害死她丈夫。
  她假惺惺地對丈夫說:「你要出遠門,我怕你在路上少個什麼,做了五百個圓餅,送給你作乾糧,你在外頭要是餓了,可以拿出來吃。」
  丈夫相信了她的話,但到了國外,還沒來得及吃。就在夜裡,當他夜宿在一座樹林時,為了躲避猛獸,他爬到樹上,帶的圓餅卻忘在樹下。恰好這天夜裡有五百個強盜,剛偷了國王五百匹馬和一些寶物,來到樹下。強盜們趕路趕得慌,又飢又渴,看見樹下有五百顆圓餅,每個強盜就各自取吃了一個。毒餅力道十分厲害,五百個盜賊一下子全死光。到了天亮,樹上這人看見一群強盜都死在樹下,就把死屍假裝成是刀砍箭射而死的樣子,然後趕著強盜們偷來的馬,帶著財寶,往城裡去。
  這時國王正帶著許多人馬,順著強盜的足跡追來。他們在半路上正好碰上。
  國王問他:「你是什麼人?從那裡得到這些馬?」
  他回答說:「我是某國人,在路上遇到一群強盜,我跟他們殺砍,結果那五百強盜全死在樹下。我因此得這些馬和珍寶,正打算來投奔大王。大王要是不信,可以派人到那個地方查看。」
  國王立刻派了親信前去查看,果然和他說的一樣。國王非常高興,訝異這是從未有過的事。回到都城,即封他做大官,還分封給他村莊及許多珍寶。國王的舊臣們,心裡非常嫉妒他。
  於是對國王說:「他是一個遠處來的陌生人,不可相信,大王怎麼一下子就這樣過份寵愛,封官賞賜,超過舊臣?」
  這人聽到這些話,就說:「你們誰有勇氣和武藝,敢找我比試一下,讓我們一較高下!」
  舊臣們愕然,沒有誰敢和他比。
  後來,剛好在國內的荒野中出現了一隻凶惡的獅子,攔截道路,危害行人,把大路的交通都斷絕了。
  舊臣們就一起議論:「這個遠處來的人,自稱自己是多麼勇敢,武藝高強,沒有敵手。要是現在能殺死這隻惡獅子,為國除害,那就真的了不起。」
  他們商量好之後,就把這建議報告給國王。國王聽了臣子們的話,便賜給這人刀杖,派他去殺死那獅子。
  他得到命令之後,只好硬著頭皮、鼓起勇氣,來到獅子出沒地方。獅子看見有人來,奮起威風,大聲吼叫。他嚇得趕緊爬上樹去。獅子張著大口,仰起頭,望著樹上。他驚慌失措之下,手裡的刀拿不穩的掉了下去,剛好就落在獅子張開的口中,獅子當場就死了。這人歡喜雀躍,趕緊回去報告國王。
  從此國王對他更加寵愛優待。舉國的人們也都十分敬愛、稱讚他。
*    *    *
  在這裡,婦人的圓餅就像「不淨施」,國王派遣的使者比喻「善知識」,到其他國家則像到「諸天」,殺群賊則可喻為「得須陀洹,強斷五欲,并諸煩惱」,遇到那位國王就像「遭值賢聖」,國中舊臣子等生嫉妒的人,就像「諸外道見有智者,能斷煩惱及以五欲,便生誹謗言無此事」,說舊臣們沒有能與我為敵者,比喻「於外道無敢抗衝」,殺獅子者就像「破魔既斷煩惱又伏惡魔,便得無著道果封賞」,經常怖怯者就像「能以弱而制於強,其於初時雖無淨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識便獲勝報」,不淨之施尚且如此,何況又是以善心歡喜布施,是故應當於福田所勤心修施。
  註:歡喜丸,古代印度的一種食品,用麵粉或其他糧食加糖及香料做成,似飯糰或餅。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Wednesday, 23 November 2011

古屋疑鬼

昔有故屋,人謂此室常有惡鬼,皆悉怖畏,不敢寢息。時有一人,自謂大膽,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臥一宿。」即入宿止。後有一人,自謂膽勇勝於前人,復聞傍人言此室中恒有惡鬼,即欲入中。排門將前,時先入者,謂其是鬼,即復推門,遮不聽前。在後來者,復謂有鬼。二人鬥諍,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
  一切世人亦復如是,因緣暫會無有宰主,一一推析誰是我者,然諸眾生橫計是非,強生諍訟,如彼二人,等無差別。(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

  從前有一座破舊的屋子,人們都說屋裡常出現惡鬼,大家很害怕,沒有人敢在裡面睡覺。
  有一天,來了一個過路人,經過這個村莊,希望找一個住宿的地方,就問村裡的人說:
  「請問你們這裡有住宿的地方麼?」
  「有是有的,」村裡的人,遙指那座古屋說:「不過,那座屋裡有惡鬼,你一個人去不怕嗎?要不要再考慮一下?」
  「這要考慮什麼?」這個陌生客自認為膽大,於是就進屋去睡。
  當太陽快下山時,又有一個過路的人經過這個小村莊,他也希望能找到一個休息的地方,住宿一宵。村裡的人指向古屋的方向說:
  「那邊有一棟古屋可以讓你休息,不過裡面常有兇惡的鬼出沒。剛才已有一位大膽的過路人進去了,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到那兒去!」
  他一聽村人說那間屋裡常有惡鬼時,自認為膽量比前一個人更大,也想進去。
  當他走到屋外,舉起手推開門,正要跨進屋,這時那個先進去的人以為惡鬼來了,立刻又把門關上,不讓他進來。後到這人又以為裡面真的有鬼。兩個人你推我關,我關你推,互不相讓,一直到天亮。天亮一看,才知道,誰也不是惡鬼。
*    *    *
  世間人也是如此,事事為「我」爭執,處處為「我」拼命,可是我在那裡呢?虛幻的東西本來就不存在,因為那祇是一個迷離的幻影,我們知道了水底月的虛幻,卻不知道「我」是空幻的。而在無明的長夜之中,為我枉自諍訟,這不像兩個陌生人,互疑為鬼鬥爭了一夜的笑話嗎?
偈曰:「世人不認真,杯弓作蛇影,眼為幻相惑,徒生驚喜心。」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Monday, 21 November 2011

著羅剎衣

 

 「昔乾陀衛國有諸伎兒,因時飢儉,逐食他土,經婆羅新山。而此山中,素饒惡鬼,食人羅剎。時諸伎兒,會宿山中。山中風寒,然火而臥。
  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戲衣羅剎之服,向火而坐。時行伴中從睡寤者,卒見火邊有一羅剎,竟不諦視,捨之而走。遂相驚動,一切伴侶,悉皆逃奔。時彼伴中著羅剎衣者,亦復尋逐,奔馳絕走。諸同行者見其在後,謂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海壑。身體傷破,疲極委頓。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復如是。處於煩惱飢儉善法。而欲遠求常樂我淨無上法食。便於五陰之中橫計於我。以我見故流馳生死。煩惱所逐不得自在。墜墮三塗惡趣溝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盡智慧明曉。方知五陰無有真我」(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
  從前有一班演戲的藝人,因為遇上年歲飢荒,便到其他地方去討生活,路上經過婆羅新山。傳說這座山裡,有許多惡鬼,還有吃人的羅剎。他們這班演戲的藝人,晚上就歇宿在山頂的平地上,但山頂地高風寒,特別是在夜晚,更感到寒冷難當。大家燃起火,在火邊睡著了。
  半夜裡,藝人中有一個人覺得寒冷,就起來把演戲用的扮羅剎鬼的戲袍,套在身上,坐在火邊取暖,有個同伴從睡夢中醒來,突然看見火旁坐著一個羅剎鬼,也沒上去仔細看清楚,就慌慌張張糊里糊塗驚恐的爬起來逃跑了。一下子驚醒了所有其他的伙伴,大家一起奔逃起來。而身穿羅剎鬼戲袍的人,因為大家拼命的逃,他也跟在後面拼命的追趕,這一來,那些逃跑的人,看到羅剎鬼在後面追趕,就更緊張,以為羅剎要來害人,要加恐懼驚慌。他們拼命的爬山越嶺,拼命的涉水渡河,他們穿過了荊棘林,踏過了亂石堆,弄得遍體鱗傷,他們在萬分的恐怖中,你追我逐的向前跑,一直奔跑到天明,其中一個膽大的人,偶一回頭,見追趕來的羅剎鬼,正是戲班裡的演員,便大聲的問道:
  「你不是我們的伙伴嗎?為什麼要扮兇惡的羅剎鬼在後面追趕?真嚇死我們啦!」
  「我只是穿上羅剎鬼的衣服烤火,為什麼你們要莫明其妙的向外奔跑?我沒辦法,只好跟在你們後面跑,怎說是追趕你們?」這個穿羅剎鬼衣服的演員問說:「你們為什麼奔跑得那樣緊張?」
  「這個山中不是有吃人的羅剎鬼嗎?大家看到羅剎鬼了,怎能不拼死的狂奔?」
  「你們為什麼不看清楚?」
  「那個時候,逃命已來不及了,那裡還敢看兇惡的羅剎鬼?」
  現在大家看清楚了,才放下恐怖緊張的心情,不約而同的說道:
  「這真是一場虛驚呀!」
*    *    *
  世間人,身處在難遇善法的時代。而在漫漫的生死長夜之中,又受到煩惱魔鬼的擾亂追逐,於是因為執取在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中,勞苦的奔走一生,被煩惱所追逐而不得自在,一直跑到生死夜盡的時候,才明白過來,這才知道只是一場虛幻的惡夢!其實五蘊之中沒有真我。
  世人不認真,杯弓作蛇影,眼為幻相惑,徒生驚喜心。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16 November 2011

梵天妒意

「婆羅門眾皆言。大梵天王是世間父。能造萬物。造萬物主者有弟子。言我亦能造萬物。實是愚癡自謂有智。語梵天言。我欲造萬物。梵天王語言。莫作此意汝不能造。不用天語便欲造物。梵天見其弟子所造之物即語之言。汝作頭太大作項極小。作手太大作臂極小。作?極小作踵極大。作如似毘舍闍鬼。以此義當知各各自業所造非梵天能造。諸佛說法不著二邊。亦不著斷亦不著常。如似八正道說法。諸外道見是斷見常事已便生執著。欺誑世間作法形像。所說實是非法」(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婆羅門是東方神教的教徒,在很久以前,他們就認為梵天是世間萬物的造物主,梵天在婆羅門的心裡,真是無比的清淨,無此的崇高,無比的威力,所以尊稱他為萬能之父。
  但梵天也有徒弟,傳聞徒弟也和梵天一樣的能造萬物。有一次梵天的弟子,對至高無上的梵天說:
  「我也要和師父一樣的創造人。」
  「不要隨便亂說吧,你那能有創造世人的本領?」
  梵天好像瞧不起自已的徒弟,好像怕徒弟造了人,使自己失去了獨尊的資格,於是嚴正的警告徒弟說:
  「你決定不能造,千萬莫違背我的意旨!」
  但一般人的心情是很微妙的,你越是不讓他看的東西,他越是千方百計的想看;梵天的徒弟也和一般人一樣,梵天越是阻止他創造人,他越是想辦法要表現出自己的本領,因此,他違背了梵天的意旨,偷偷地創造了一個人,梵天知道了這件事,雖然十分震怒,但生米已經煮成熟飯,氣有什麼用呢?不如表現出寬大的風度,去看看他創造的作品人。
  弟子看到梵天來,躲也來不及了,只好恭恭敬敬的請師父批評說:
  「師父,你老人家看我創造的人怎樣?」
  「不錯,你是懂得創造了,不過,你還沒了解創作的技巧。」梵天忍著一肚子氣,端詳著被創造出來的人,含蓄的批評說。
  「請師父詳細的指教!」徒弟不能了解什麼是創作的技巧,不知道自己創造的人,有什麼錯誤的地方,因此,懇求梵天詳細的指教。
  「你看,這個人的頭做得大大,而人的脖子又太嫌細小。」
  梵天如此批評,徒弟看看自己的作品。確實也有這個不調和的感覺,便繼續的請教說:
  「師父,再請你老人家細細的看看,還有什麼缺點呢?」
  「缺點還多看哩!」梵天指著徒弟創作的人,很不高興的說:
  「你看:這人的手是也造得不相稱:手太大,手臂太小;腳做得太大,腳踵又做得太小,這那裡像人呢?」
  「還有:你把人的牙齒做得露出了口唇,你把人的舌頭做得太長了,舌頭長,將來使他們永遠地互說是非,你為人類引起多少麻煩呀!」
  梵天非常不高興,內心裡充滿了妒意,認為徒弟也能造人,真是豈有此理,於是梵天不客氣的斥責說:
   「我教你不要違背我的意旨,但你不聽話,結果,創造出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樣子,這那裡是好的作品?真是丟人!」
*    *    *
  上面是一個譬喻,在一般人的觀念中,人類都是梵天的兒孫,梵天的徒弟,不也是梵天的兒孫嗎?既然梵天的徒弟能造萬物,所有人類為什麼不能呢?
  一切眾生,都是由各人的自身業力所造,那有什麼萬能的梵天?外道不知道圓融無礙的佛法,僅憑一知半解的斷章取義,將真正的佛法,弄得似是而非,那不就像梵天徒弟造作出來的人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aturday, 12 November 2011

水底金影

「昔有癡人往大池所。見水底影有真金像謂呼有金。即入水中撓泥求覓。疲極不得。還出復坐須臾水清又現金色。復更入裏撓泥更求覓。亦復不得。其如是父覓子得來見子。而問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子白父言水底有真金我時投水欲撓泥取疲極不得。父看水底真金之影。而知此金在於樹上。所以知之。影現水底。其父言曰。必飛鳥銜金著於樹上。即隨父語上樹求得
凡夫愚癡人 無智亦如是 於無我陰中 橫生有我想
如彼見金影 勤苦而求覓 徒勞無所得」
(見水底金影喻)
  從前,有位年輕人和他的父親出外,發現遠處有個大池塘。
  「我想要去游水,爸爸要跟我去嗎?」
  「你先去,我隨後就到。」
  年輕的兒子,獨自來到了池邊,他見到一池澄澈的水,心情歡喜無比。突然間,他發現水底有樣東西,是一條輝煌燦爛的金鍊,這使他極其興奮不已。
  「我要下去把金鍊拿上來。」剛說完這話,他便迫不急待地撲通一聲跳下水去。但他在池中東摸西找,把水底的泥都翻遍了,清澈的水都弄混了,還是沒有找到那條金鍊,直到疲倦不堪了,才失望的爬上岸。在岸上他坐著看池裡金鍊的地方,自言自語的說:
  「奇怪呀!明明看到金鍊在池邊的水底,為什為就是找不到呢?」
  他休息了一會,池水又慢慢地澄澈了,而金鍊又出現在水底。他低低地警告自己說:
  「這次可看準金鍊的地方,下水時務必要對準金鍊的地方下去。」
  他這次比第一次更小心謹慎的,在水裡輕輕地游動,不讓池水混濁,當他的移身到看見金鍊的位置,小心的俯身撈取。可是就在他伸出手時,卻祇摸到水底的泥土,試了又試,直到自己疲累不已,還是沒有摸到水底的金鍊。不禁自言自語的說:
  「奇怪呀,為什麼撈不到呢?」他無可奈何的只好上岸,坐在樹下休息,想不透怎麼回事。  父親這時對兒子不放心的走到池邊來。看到兒子坐在樹下,面對澄清的池水發呆,很疲倦的樣子。他走近兒子的身邊,關懷的問道:
  「你怎麼累成這個樣子?」
  「爸爸你看!」兒子用手指著池邊水底說:「那不是一條金鍊嗎?」
  「是啊!」父親在這一剎那,所見與兒子一樣,所以他如此回答:
  「我為了撈取水底金鍊,弄得一身疲勞。」兒子懷疑的告訴爸爸說:「為什麼當我下去撈取的時候,偏偏又不見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父親聽完了兒子的話,定神的看了半天,發現到水底乃是金鍊的影子,便喜悅的告訴兒子說:
  「真正的金鍊是掛在樹上,水裡只是樹上金鍊的倒影呀,你在水底又怎能撈到呢?」
  「金鍊怎麼會樹上?不是明明白白在水底嗎?」兒子還是不明白的問。
  「你若不信,現在你放棄看水底的金鍊,抬起頭來看看樹上吧!」
  兒子聽爸爸的話,不再看池塘水底的金鍊了。他猛一抬頭:看到堤邊的大樹枝頭上,赫然掛著一條金鍊。他口裡低聲自語的說:
  「奇怪呀,怎麼會掛在樹上呢?」兒子這才明白剛才所費的精神氣力,都是枉費了。
*    *    *
  世間眾生,時時刻刻認定眼前五蘊和合的身體,為真實的自我。不像這孩子見到水底的金鍊一樣嗎?虛幻的世界裡,到那裡找到真實的事物?誰能體會到眼前世界的虛幻?
  凡夫在虛幻的世界裡,認定了事事物物皆是真實。因此,捉住了事物的影子,大做文章,不斷貪求,不斷地爭取。直到最後的呼吸停止了,還不知道被物影愚弄了一生。這那裡能表現出萬物之靈的智慧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9 November 2011

看製陶器

「譬如二人至陶師所。觀其蹋輪而作瓦瓶看無厭是。一人捨去往至大會極得美膳又獲珍寶。一人觀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訖。如是漸冉乃至日沒觀瓶不已失於衣食。愚人亦爾。修理家務不覺非常
今日營此事 明日造彼業 諸佛大龍出 雷音遍世間 法雨無障礙 緣事故不聞 不知死卒至 失此諸佛會 不得法珍寶 常處惡道窮 背棄放正法 彼觀緣事瓶 終常無竟已 是故失法利 永無解脫時」(觀作瓶喻)
  從前有一座村落,滿村莊的人,都跑去窯廠,看製陶師製作陶器,他們把自己的工作放下,無聊的去看陶師製作瓶盆的模型、看陶師描繪盆瓶上的花紋,看陶師用烈火燒煉陶器,一只接一只的做下去。雖然是千篇一律,而他們站在陶師的身邊,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他們覺得看製陶器,比看世間任何精彩的戲劇,還要興趣。在那麼多人中,只有一個人高聲的提議說:
  「我們為什麼在此呆呆地看製作陶器?現在離開這裡不遠的地方,國王正在舉行盛大的布施大會。凡是參加盛會的人,除了飽餐佳餚珍味,還會獲得珍貴的財寶。光是呆在這裡看製陶器,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一同去參加吧!」
  這個人雖是如此提議,但另一個人,眼前只顧著看陶器製作,著迷的沒有聽進去,只是淡淡的回應說:
  「我也想去參加,只是眼前的陶器還未看完,還是你先去吧!」
  他說完了這話,便把頭掉過去,繼續看陶師將做好的泥盆,搬到瓷裡,有次序的疊起來,真是看得興趣無窮,已把赴會的事情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而那位提議的人,見他看得癡迷不醒,便獨自悄悄地離開了窯廠,參加國王舉行的布施大會。他在大會中,看到了尊貴的國王,還聽到國王向參加大會的群眾演講。國王說:
  「你們能夠不遠千里而來,使我感到無比的榮幸!請大家隨意用餐,檢取你們自己喜愛的財物。我所有的,我也希望大家都有,這是我心裡的願望……」聽完國王演講的時候,成千上萬的群眾熱烈的鼓掌歡呼,表示對國王慈愛人民的行為而感激!
  他在大會中得到很多珍買的金銀財寶回家了,並為那位愚癡不來的人惋惜。
  當他回家後,那位去看製作陶器的人也回到家了。於是他把去參加大會的情形,同他詳詳細細的描敘一番。
  最後,還將在獲得的財寶給他看,另一人見到這樣珍貴的財寶,才十分懊悔的說:
  「我真笨呀,竟錯失獲得財寶的機會,而去看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平白地累了一天,精疲力竭;還可憐的餓了一天肚皮。世間還有什麼人此我更蠢呢?」再想一想,說道:
  「那我現在去參加大會吧!」
  「可是太陽已經落下了山坡,布施大會出已結束,到那裡去參加呢?」
  現在他只能後悔,就算想去參加大會,也已經太遲了。只羨慕別人所獲的寶物,而徙自空嘆!
*    *    *
  有些人不就是這樣嗎?只顧著應付了世俗家務,卻亳無所覺,也忘了要修行。
  今天忙著做這事兒,明天忙著造那業,凡俗事紛至沓來。
  當佛陀慈悲,在苦難的人間偏佈法音,希望塵俗眾生,能夠聽到出世的妙法,同入安樂的聖境的時候,雖然很難得的遇到了佛法,但只顧著世俗事、追求世間的虛幻,而亳無所覺。不知道無常隨時會到來,而錯失了見佛聞法、獲得法寶的機會。甚至違背正法、造諸惡業。
  只顧著世間事的人,最後還是會遇到無常,這時,因為沒有修持佛法,無法獲得佛法的力量,而時常墮落在於貧賤苦厄的三惡道,難以解脫。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6 November 2011

二子分財

  昔摩羅國有一剎利,得病極重,必知定死,誡敕二子:「我死之後,善分財物。」二子隨教,於其死後,分作二分。兄言弟分不平。爾時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現所有物剖作二分。云何破之?所謂衣裳中割作二分,盤瓶亦復中剖作二分,所有盆瓶亦剖作二分,錢亦剖作二分。」如是一切所有財物,盡皆破之而作二分。如是分物,人所嗤笑。
  如諸外道偏修分別論。論門有四種有決定答論門。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決定答論門。死者必有生是應分別答。愛盡者無生。有愛必有生。是名分別答論門。有問人為最勝不。應反問言。汝問三惡道為問諸天。若問三惡道人實為最勝。若問於諸天人必為不如。如是等義名反問答論門。若問十四難。若問世界及眾生有邊無邊有終始無終始如是等義。名置答論門。諸外道愚癡自以為智慧。破於四種論作一分別論。喻如愚人分錢物破錢為兩[暇-日](二子分財喻)
  從前有個摩羅國,國中有一位剎帝利貴族,當他得了重病,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時,將兩個兒子叫到身邊來告誡說:
  「我恐怕是不行了,不過我死了之後,家中的財產,你們倆個一定要公平的分配。」
  他去世之後,兩個兒子遵循父親的囑咐,把財物分作了兩份。但是哥哥分來分去,總覺得自己分到的就是沒有弟弟多,可是弟弟也說哥哥分得不公平,自己分到的比較少。兩人鬧得很不愉快。
  這時有一個愚蠢的老人,對兩兄弟說:
  「這很好辦,只要每一樣東西,都分成兩份,不就成了嗎?」
  「那要怎麼分呢?」兄弟倆不解的問。
  「比方說:衣服從中間剖作兩件,盤子、瓶子從中間剖作兩片,所有的盆子、缸子也從中間剖作兩份,銀錢也剖作兩半,不就很公平了嗎!」
  於是就這樣,所有的財物全都被剖成了兩份,讓大家都覺得很可笑。
*    *    *
  佛陀宣說的無量法門,是能適應一切眾生機宜的,能使眾生得大利益。但外道不了解佛法的善巧妙用,結果,將無上微妙的法義,變成損害眾生的邪法了。比方:捨身布施,是偉大的行為,奉行捨身布施的菩薩,得大功德,早成佛道,外道聽到捨身布施得大功德,於是便斷章取義的教人去自殺捨身,這不像二子聽信老人分財一樣的錯誤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2 November 2011

酬勞無物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見有一人,將胡麻車在嶮路中不能得前。時將車者語彼二人:「佐我推車,出此嶮路。」二人答言:「與我何物?」將車者言:「無物與汝。」時此二人即佐推車至於平地。語將車人言:「與我物來。」答言:「無物。」又復語言:「與我無物。」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與,何足為愁。」其人答言:「與我無物,必應有無物。」其一人言:「無物者二字共合是為假名。」世俗凡夫,若無物者,便生無所有處。第二人言無物者,即是無相無願無作。(索無物喻)
  從前有兩個很要好的朋友,心地善良,不管在什麼艱難的環境裡,都能相互體諒。有一天,兩人出外旅行,在旅途中,碰到一個推車的人,車上裝滿了胡麻,剛好車子已進入了崎嶇的山道,推車的人看來非常吃力,難以前進。忽然,推車的人停下來站在路中,請求這兩位說:
  「幫我推一推車吧,只要出了這條崎嶇的險道,我會給你們報酬的。」
  「給我們什麼報酬呢?」兩人問道。
  「我以無價的「無物」 做為你們推車的酬勞!」車主答言。 兩人繼續問:
  「你為什麼要走這條嶮峻的山路呢?」
  「路,不會永遠地平坦,不管什麼人,總會遇到難行而崎嶇的狹道,你們說是嗎?」推車人意味深長的說。
  「的確,世間之路,有高有低,有寬有狹,但我們那一天才能走向平坦寬廣的大道呢?」這兩位朋友,一面推車,一面和車主人意在言外的應對。
  「那要看你們走的路了,」推車的主人說:「有人限於走現象的路,那當然永遠地走不到平坦的大道;如果你們不走現象的路,那就步入平坦的境界了。」
  這兩位朋友,就不很了解推車主人話裡的深義,他們兩個相互看看,便含糊其詞的間:
  「不是現象的路,從何走去?你能告訴我們你的方向和方法嗎?」
  「這是離諸方所的路呀,我怎能指明你們的方向?」推車的主人說:「如果你們實在要我指出一個去處,那條路是在你們的心靈世界!」
  在倆人的幫忙下,將車子推過了險道,進入平地之後,倆人向車主說:
  「現在車子已推出險道,你該給我們酬勞了!」
  「無物!」車主簡潔的回答。
  「那就給我們無物。」這兩人完全不解的向車主索討無物。
  車主知道他們不了解,默默無語站著看著他們。
  兩個人見到車主如此,其中一人就說了:
  「既然車主沒有意思要給我們酬勞,我們也別為這事煩惱了。」
  「既然車主說要給我們無物,那就應該有「無物」這樣東西!」另一位理直氣壯的說。
  「呵,我想通了,」一人似有所悟的說:「我想:無物就是沒有現象的心境;心境,只能用你的心去體會,那裡來的實體呢?」
*    *    *
  修學佛法不也這樣嗎?當你對佛法體會的工夫愈深,愈能體會空境的妙處。空境,那裡是空無一物的意思呢?一般人總以為,無物就是什麼東西也沒有,那不是很大的錯誤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