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December 2017

在肥沃土地上播種,收獲特別多

雜草使田地荒蕪,欲望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遠離欲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6)

雜草使田地荒蕪,瞋恚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沒有瞋恚心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7)

雜草使田地荒蕪,愚癡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不愚癡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8)

雜草使田地荒蕪,貪愛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沒有貪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9)
  有一次,佛陀到忉利天去向刪兜率說阿毗達摩(論)。他是佛陀母親逝世後往生成的天神。這時候,在忉利天上有一位天神。因陀迦的前世是人,當時他曾經供養少許的食物給阿那律陀尊者,因此往生忉利天,享受大果報。
  另有一位名叫安苦拉的天神,他的供養比因陀迦多了很多倍,但供養的對象卻不是聖者,所以儘管大量供養,也往生忉利天,但往生後所享受的果報卻遠不如供養較少的因陀迦。因此,當佛陀到忉利天時,安苦拉就請問佛陀,為什麼果報的差別如此懸殊?
  佛陀告訴他:「安苦拉,布施和供養時,應該有智慧地考慮布施和供養的對象,布施和供養就像種子。播種在肥沃土地的種子會豐收,但你卻把種子播種在貧瘠的土地上,所以果報就少了。」
:可參考故事「佛陀從忉利天返回世間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aturday, 23 December 2017

富貴使人更加貪婪

財富毀滅愚癡的人,但無法摧毀追求彼岸的人 (註)
愚癡的人貪愛財富,不只毀滅自己,也害了別人。(偈 355)
  有一次,憍薩羅國的國王前往精舍向佛陀問訊。他首先向佛陀解釋晚到的原因,原來舍衛城當天有一位富翁去世了,該富翁沒有任何子嗣,所有家產因此都被充公,他也因為處理這件事才遲到。國王接著向佛陀說,這富翁雖然非常富有,但也非常吝嗇。活著的時候,他不布施,對待自己也十分苛刻,吃得少,同時只穿便宜、粗糙的衣服。
  聽完國王的話,佛陀說這富翁的某一前世也是富翁,有一天,一位辟支佛到他家化緣,他請太太加以供養。他太太明白他很少同意她供養任何人,就特別在辟支佛的缽裡裝滿食物。當富翁發現太太供養的食物相當豐碩時, 心裡想著:「這比丘吃完後,只會睡覺,與其如此,不如把這些食物給我的僕人吃,至少他們吃完後,會更賣力的為我工作。」
  這麼一想,他就後悔剛才答應太太供養辟支佛。這富翁有一位也是富翁的哥哥,而且只有一位兒子,這富翁由於貪戀哥哥的財產,就把哥哥唯一的兒子給殺了,然後在哥哥去世時繼承所有的財產。
  這富翁因為曾經供養辟支佛,所以今生才會富有。但因為心生後悔,所以今生不知道該如何利用財富。而且只為了要繼承哥哥的財產,就謀殺侄子,所以會在地獄長久受苦。今生之前,他已經償還累世以來所累積的惡業報應,所以今生才得以為人,但今生也沒有做過任何的善業。
  國王說:「尊者!雖然他有幸生活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卻從來不供養任何人,他真正糟蹋了千載難逢的機緣了。」
註:「彼岸」指的是涅槃,追求彼岸的人指的是渴望證得涅槃的人。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15 December 2017

帝釋的請求

所有的布施中,法施最殊勝,
所有的味道中,法味最佳,
所有的喜悅中,法喜最喜悅,
毫無貪愛的人,克服所有的苦惱。 (偈354)
     有一次,忉利天的天神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四個問題,但無法得到最佳的答案。最後,帝釋和他們一齊赴祇樹給孤獨園去見佛陀,他們首先向佛陀說明他們的困難,接著向佛陀提出他們的四個問題:
  1. 什麼是最佳的禮物?
  2. 什麼是味道最好的東西?
  3. 什麼是最喜悅的事?
  4. 為什麼棄絕愛欲最卓越?
  佛陀回答道:「佛法是所有禮物中最高貴的,滋味最佳,最喜悅的。棄絕愛欲,可以究竟解脫所有苦,因此,是所有成就中最卓越的。」
  佛陀說完後,帝釋告訴佛陀:「尊者!如果佛法勝過所有的禮物,為什麼我們無緣分享功德呢?尊者,我盼望從今以後,我們也可以共霑法益。」
  佛陀就召集並告誡所有的比丘,從此以後要與眾生共享所作的一切功德。
  從此以後,邀請所有眾生,含括天神在內一齊共享所有功德(註)就成為僧伽的習俗。
() 邀請天、龍前來共享功德的偈語如下:
願眾生、天、龍與我們共享此功德!願他們永遠保護此世間和佛法。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8 December 2017

領會佛法的奧妙並不容易

我已經克服一切,已經明白一切,一切法都不染著;
我離棄一切,去除所有煩惱,證得阿羅漢果,
我親自證得四聖諦,誰是我老師? (偈 353 )
  佛陀證悟後,前往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在路上遇見一位四處雲行,名字叫做優波迦的苦行外道。當他看見佛陀容光煥發時,十分感動,就說:
  「朋友 (註1) ,你如此沈著清淨,誰是你的老師?你奉行什麼法?」
  「我沒有任何老師!」佛陀說。
  優波迦接著請問佛法精義,佛陀就向他開示。聽聞佛陀說法後,優波迦不置可否,只點了幾次頭,就離開了 (註2) 
註 1:這是自認為與佛陀平等的人們對佛陀的稱呼
註 2:並不是每一位有幸與佛陀相遇的人都認可佛法。但大阿羅漢如舍利弗尊者只聽聞一半的偈語就確信佛法是究竟正法。 (請參考故事:了解正法甚難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1 December 2017

魔波旬恐嚇羅睺羅

阿羅漢無所畏懼,遠離愛欲、貪癡,去除生命的刺痛,不復受有,今生是他們的最後身。 (偈 351)

脫離欲望, 不染著;明白四無礙解, 正確理解佛法的人, 今生是他們的最後身, 是有大智慧的大丈夫。 (偈 352)
  有一次,眾多比丘來祇樹給孤獨園。為了安排他們的住宿,羅睺羅被安排到佛陀房間的門口外睡覺。這時候,魔波旬想透過羅睺羅來騷擾佛陀,就化身成大象,用長長的鼻子磨擦羅睺羅的頭,並且製造恐慌的噪音,想要嚇唬羅睺羅。但羅睺羅不為所動。室內的佛陀明白一切,就說:「邪惡的魔波旬!一千個魔波旬也無法嚇唬他。他沒有恐懼,不貪愛,相反地,他精進、有智慧。」
  聽完佛陀的話後,魔波旬知道佛陀明白他的詭計,只好立即消失。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24 November 2017

年輕女孩誘惑比丘

惡念不斷,欲望熾然,追求歡樂的人,
貪愛不斷增長,煩惱(魔)因此繫縛更緊。 (偈 349)

棄除惡魔,觀身不淨,正念現前的人,
滌除所有的貪愛,不再為煩惱(魔)所繫縛。 (偈 350)
  有位比丘在城裡專為比丘興建的休息處進食。吃完之後,他到一戶人家去向一位年輕女子請水喝。這女子一眼接觸這位年輕比丘時,就深深愛上他,為了贏得他的歡心,她邀請比丘,只要口渴,隨時都可到她家要水喝。不久,她更進一步請比丘到她家應供。她告訴這比丘說:她想要的東西都不虞匱乏,但卻總是覺得孤單寂寞。比丘明白她話中的含意,也發現自己愈來愈迷戀她,於是非常厭煩出家的修行生活,而日漸憔悴。其他比丘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
  佛陀告誡他:「比丘!仔細聽著,這年輕女子將是你毀滅的原因,一如在過去某一世時,她的所作所為一樣。那時候,你是一位優秀的弓箭手,她是你的夫人。有一天,你們一起外出旅遊時,遇見一夥搶匪.她卻愛上搶匪頭目,所以當你正與搶匪頭目奮戰時,她卻把你的劍交給搶匪頭目,而讓他迅速殺死你,她就是你喪生的原因。現在,她仍將毀滅你的修行生活。比丘!徹底拔除、消滅你心裡對這女子的欲望愛念吧!」
  這比丘從此努力精進,積極地清淨心念,希望能夠如實地領悟佛法。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aturday, 18 November 2017

特技演員變成聖者

斷除對過去、未來和現在五蘊的貪著,
不再受後有(不再輪迴)
心中解脫所有緣起法,就可以不再生滅了。 (偈348)
  有一次,一團擁有很多舞者和特技演員的戲團到王舍城來,並且在頻婆裟羅王的王宮表演。其中有一位漂亮的女舞者在竹竿頂端上唱歌舞蹈,這時候有一位名字叫做優迦紳那的年輕富家子在觀賞她的表演後,瘋狂的愛上她,就與她結婚。婚後,由於她不願意留在王舍城,他只好跟著這戲團到處去,但他既不會跳舞也不會特技表演,對戲團毫無貢獻,所以當戲團到各地去表演時,他就是幫忙搬箱子或開車的司役。
  後來,他們生了一個男孩,他太太經常對著孩子唱著:「你的父親是照顧車騎的人,是個搬箱子和行李的人,他一無是處!」
  優迦紳那聽出諷刺的含意,就問她:「你是不是在說我?」
  「沒錯,我正是說你。」
  「既然如此,我要離開你們。」
  「你在不在這裡有什麼差別嗎?」他的太太這樣回答他,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唱這首歌。
  優迦紳那知道太太之所以傲慢,是因為擁有特技演員的身手,他就情商也是特技演員的丈人教他特技。經過一年的訓練,他也成為一位傑出的特技演員。
  後來,戲團再度回到王舍城表演,並且公開宣稱優迦紳那要表演特技,表演當天,戲團豎起一根長竹竿,優迦紳那就爬到竿子上面,訊號響起後,他就在竿子頂端表演。這時候佛陀透過神通,看見他,也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機緣已經成熟了。佛陀就進入戲團表演的場地,並且運用神通使觀眾的注意力全部轉移到他身上,而忘了鼓掌喝采優迦紳那的特技表演。優迦紳那發現無人注意他時,便坐在竹竿上,心裡滿不高興,而且十分沮喪。佛陀就告誡他:「優迦紳那!有智慧的人不執著因緣和合的事物,反而精進修行,希望解脫生死輪迴。」
  優迦紳那就在竹竿上正念現前地思惟佛陀的教誨,立刻證得阿羅漢果。然後走下來,出家,加入僧伽為比丘。
  有一天,佛陀停留在竹林精舍的時候,眾多比丘在討論為什麼優迦紳那會因為一位漂亮的女舞者而隨戲團到處跑碼頭呢?
  佛陀聽到他們的話後,說優迦紳那的某一世出生在迦葉佛時,有一天,他和太太遇見一位比丘在化緣,由於有些食物,他們就供養這比丘,並且許下虔誠的願望:「尊者,願我們能如實知見佛法。」
  當時,那位阿羅漢比丘運用神通觀察未來,發現他們會達成願望,就微微一笑。前世的優迦紳那並不知道阿羅漢言行舉止的涵意,反而輕蔑的說,這比丘像個戲子。由於他這種輕浮的說法,今生才會與戲團到去跑碼頭。
  註:本故事尚有後篇:「沒有束縛就沒有恐懼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10 November 2017

美色是膚淺的

耽溺愛欲的人,無法自拔,如同結網自陷的蜘蛛;
智者斷除貪欲,堅定出離,解脫一切苦。(偈 347)
  讖摩皇后是頻婆裟羅王的皇后,人長得非常美麗,但也十分驕傲。國王希望她去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但她聽聞佛陀經常說美貌不足取,所以儘量避著佛陀。國王明白她的心念,也知道她對自己的美貌十分驕傲,就命令宮廷樂師唱歌讚誦竹林精舍的一切,包括它愉快祥和的氣氛等,聽完之後,她深感興趣,決定一探究竟。
  她抵達精舍的聽眾廳時,正在講經說法的佛陀運用神通,變現一位極端美麗的年輕女子在身邊,為佛陀搧風。這年輕女子天仙般的容顏讓皇后覺得自己實在無法相比。但是當她再度注視時,發現那女子的美貌漸漸衰老,最後,竟變成老太婆,然後逝世,屍首長出蛆蟲來。剎那間,她明白了美貌的無常。
  佛陀明白讖摩的心態,就告誡她:「讖摩!仔細觀察這會腐壞的肉身不過是架構在一堆骨頭上,它會生病、衰老。正念觀身吧!愚癡的人過度高估肉體了。請察覺年輕貌美是沒有什麼價值的。」讖摩精進奉行佛陀的教誨之後,就證得阿漢果。她也出家為比丘尼,佛陀更稱讚她是第一比丘尼。
註:請參考故事「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
  後續故事請參考:「佛陀稱讚讖摩比丘尼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3 November 2017

貪欲的束縛

智者明白,鐵、木、或麻所作的束縛不夠堅固,
對珠寶、裝飾、兒女或妻子的貪愛才是真正的束縛。 (偈 345 )

智者明白這些貪欲(註1)是堅牢的束縛,
它們雖然外表看似鬆弛,但實際上卻難以解困。
智者斷除這些貪欲,不再貪愛,而出離世間 (出家修行)。 (偈 346 )
  一群比丘到舍衛城化緣時看見幾位手腳帶著鐐銬的囚犯。回到精舍後,他們向佛陀報告在舍衛城中的見聞, 他們問佛陀有沒有比鐐銬更束縛的東西。佛陀說:「比丘們!和對食物、衣服、財富和家庭的欲望比較,鐐銬真是微不足道的束縛。這些欲望比腳鐐 手銬和囚籠更堅固,這就是為什麼有智慧的人斷除欲望,棄絕世間,加入僧伽為比丘的原因。」
(註1) 指對珠寶、裝飾、兒女、妻子的貪愛。
(註2) 請參考「勇敢面對死亡的男人」的故事。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27 October 2017

勇敢面對死亡的男人

離開欲望的叢林(世間的生活)
加入修行的叢林(出家為比丘)
一旦脫離世間的生活,
卻又返回欲望的叢林(出家後又還俗)
看啊!
這位脫離繫縛,卻又回頭再受繫縛的人。(偈344)
  大迦葉尊者的一位弟子已經證得四禪,有一天,他在金匠叔叔的家中看見一些非常美麗的東西,而生起非常的愛戀,就還俗離開僧伽。但他十分懶惰,不努力工作,終於被叔叔趕出去,於是淪落為小偷(註)。後來,他被政府逮捕,準備送往墓園去處決。這時候,大迦葉尊者看見這位以前的弟子,就告誡他:「收攝你的心念,堅定地觀想某一目標。」他遵照大迦葉尊者的教誨,繫念在前。
  到達墓園時,行刑官員告訴他:「我們要處決你了。」就開始做各種準備工作。儘管馬上就要被處決了,他絲毫不恐懼或焦慮,只是靜靜坐下來,進入禪定,忘掉即將來臨的危難。
  執行的人對他沉著的態度和勇氣,十分欽佩,就說:「看看這小偷,雖然馬上就要被處決了,仍然不恐懼顫慄。從來沒遇見這樣的人,他實在非常勇敢。」
  執行的人覺得最好向國王報告這小偷異乎尋常的舉止,他們就向國王報告,國王也因此下令釋放他。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就放光勸誡他:「你以前離開欲望的叢林(世間的生活),加入修行的叢林(出家為比丘),但去除叢林的欲望後,卻又惹上所有的束縛。」
  佛陀又說:「清淨你的內心,不要有任何精神上的煩惱,連根拔起欲望的根,清淨自在吧!」
  這小偷於是堅定地察覺因緣和合事物的生滅和無常、苦、空的性質,不久之後就證得初果。
  後來,他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也在佛陀的允許下,重新加入僧伽,並且在佛陀更進一步的教導下,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
備註
證禪定的人仍可能有貪欲,而利用他們的能力去造做惡業。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aturday, 21 October 2017

業報

如果只砍伐樹,而不斷除它堅固的樹根,則樹會再生;
同理,如果不斷除愛欲的根本,則苦會一再生起。 (偈 338)
貪著愛欲的人,會被貪欲所襲捲,透過六根而產生的思緒,會使他(她)受苦,一如狂潮襲人。 (偈 339)
潮浪(貪欲)四處衝擊。蔓草也茂盛發芽,到處攀附(註)
看見蔓草擴散時,應該用智慧斷除它的根。 (偈 340)
欲樂無常。
因此,沉緬欲樂,追求享樂的人,生滅不斷。 (偈 341)
沉溺愛欲的人時時驚駭,如同落入陷阱的野兔,
他們受到煩惱和五蓋的緊緊纏縛,長期輪迴受苦. (偈 342)
耽於愛欲的人時時驚駭,如同陷阱內的野兔。
因此,志求涅槃的比丘應該棄除貪欲。 (偈 343)
  佛陀有一次在王舍城化緣時,瞥見一隻母豬,佛陀微微一哂,阿難問佛陀何以一笑,佛陀說:
  「阿難!這隻豬在上一佛時,是住在一處精舍附近的母雞,所以有機會聽聞經文的唱誦,因此死後往生成一位公主,有一天,她在廁所中看見蛆蟲,而正念現前,明白色身不淨等法義;死後,往生至梵天,為婆羅門。今生,由於以前的一些惡業,卻又投胎為豬。阿難!請留意觀察善惡業,如何使人生死輪迴永不間斷!」
:以譬喻貪欲如同蔓草,經由六根,染著六塵。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13 October 2017

口臭的金魚

放逸人的貪愛,如同蔓草到處增長(攀緣),
他們不停地生死輪迴,
一如林中的猿猴不停的尋找水果。(偈334)

在此世間,如果為惡欲所纏縛,
苦痛增長如同雨後的毘羅草(註)。 (偈335)

但,在這世間,如果能夠降伏難以克服的貪欲,
則苦痛遠離,如同水滴滑落蓮花葉。 (偈336)

所以,恭賀所有聚集在此的人,深入掘除愛欲的根,
如同想得到甜根的人,努力挖掘毘羅草;
不要讓魔波旬像洪水傷害蘆葦草般,一再傷害你們。 (偈337)
  舍衛城的一群漁夫捕到一隻非常漂亮的金色魚。這魚實在太漂亮了,他們就把它獻給國王,國王也帶著魚去見世尊。但當魚張開嘴巴時,一股惡臭剎那間瀰漫整個精舍,國王問佛陀,為什麼如此漂亮的魚,卻口臭難耐。
  佛陀說,迦葉佛時,這魚原是一名叫迦毗羅的比丘,由於非常嫻熟佛法,所以有相 當好的名聲和榮耀,但也因此貢高,瞧不起其他比丘。若有比丘向他指出什麼是正確, 什麼是錯誤時,他總是譏諷地說:「你又懂得多少?」言下之意,就是他比其他比丘懂 得太多了。許多比丘漸漸迴避他。有一次,他正在誦比丘的別解脫律儀戒 (Patimokkha Sila) 時,沒有任何比丘加入他的行列,當他察覺其他比丘都默默不語時,他說:「沒 有所謂的經、律與論。我不在乎你們聽不聽別解脫律儀戒。」說完話後,就離開了。迦 毗羅比丘的言行障礙了佛教的開展和傳播。基於這份惡業,他生生世世受到很多的苦。
  佛陀接著說,迦毗羅曾經向大眾教導奧妙的佛法,所以仍具有美麗的金色魚身,但 他誹謗、辱罵其他比丘和法,所以今生才會惡臭難聞。
  佛陀最後告誡大眾,解行並重的重要。
(註) 「毘羅草」:草名。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aturday, 7 October 2017

魔波旬企圖慫恿佛陀

在患難的時候,得遇善友是一件好事;
知足是一件好事;
生命即將結束時,能具足功德是一件好事;
能夠解除所有苦是一件好事。 (偈331)
今生能禮敬、照顧母親是件好事;
今生能禮敬、照顧父親是件好事;
今生能禮敬、照顧沙門是件好事;
今生能禮敬、照顧聖者(註)是件好事; (偈332)
老年時,仍然能夠持戒是件好事;
具有正信是件好事;
智慧具足是件好事;不造作惡業是件好事。
(偈333)
  有一次,佛陀在喜馬拉雅山附近居留時,發現很多百姓受到暴虐君主不公平的統治, 他心想,是否有法子可以使這些君主能公平、如法地善待百姓。魔波旬明白佛陀的心思後,就慫恿佛陀當國王。
  佛陀對魔波旬說:「邪惡的魔波旬!你的教法和我的大不相同,你無法左右我,人應該警覺那些口口聲聲要幫助我們,而實際上卻處處為自己利益打算的 "朋友"。」
註:「聖者」:指佛陀、阿羅漢...等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aturday, 30 September 2017

照顧佛陀的大象

如果有行為端莊、智慧具足、適合共住的益友,
應該欣然與他共住,克服所有的困難。(偈 328)

但如果沒有行為端莊、智慧具足、適合共住的益友,
就應該像國王放棄王國,或獨自生活在森林中的象,獨自居處。(偈 329)

寧可一人獨居,也不要與無明的人為友,
獨自居處,不造作惡行,自由自在,如同森林中的象。(偈 330)
  憍賞彌的比丘有一次因一件小事而引發不幸的爭吵(註),他們甚至不聽佛陀的勸解。佛陀就一個人獨自到一處林子裡去結夏安居,在這期間,大象波利哩亞卡妥善護守著佛陀。相反地,當地的信徒明白佛陀離開的原因後,不再供養這些比丘。他們終於知道犯錯了,就拜託阿難尊者前去邀請佛陀回來。
  結夏安居結束後,阿難和五百比丘到佛陀安居的林子裡。五百比丘在林子以外等待,阿難獨自進去見佛陀。佛陀要阿難叫五百比丘全都進來。他們進來向佛陀頂禮問訊後,說:「世尊!您一個人獨自在這林子裡結夏安居,真是辛苦了。」
  「比丘們!快不要這麼說,波利哩亞卡大象在這段期間裡妥善護守著我,它實在是個好朋友,真正的朋友!人如果有它這種朋友,應永遠護持這份友誼。但如果無法找到真正的朋友,最好還是獨處。」佛陀如是說。
註:相關故事可參考「憍賞彌諍論不休的比丘們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22 September 2017

隨著鼓聲起舞的老象

人應該歡喜正念現前,並且妥善護衛自心;
如同象自力脫離沼泥,
修行的人也應自力脫離煩惱的陷阱。 (偈327)
  大象波梨耶年輕的時候非常強壯,但老了以後,卻衰弱不堪。有一天,它走到池塘時,陷在泥淖中,無法脫困。國王知道這件事後,就派一位馴象師去幫助它。馴象師抵達波梨耶陷身的地方時,就要人吹奏戰鼓。波梨耶聽見戰鼓聲時,覺得自己似乎又回到戰場了,精神為之大振,而一鼓作氣,脫離困境。
  佛陀以波梨耶的故事告誡眾多比丘:「比丘,一如波梨耶自行脫困,你們也要自行從精神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aturday, 16 September 2017

沙彌和前世母親的精靈

從前,我的心四處攀緣,
但現在我已經調御內心,如同馴象師制服求偶時期的象。 (偈 326)
   有一天,眾多比丘要求左奴沙彌背誦一些經文,背誦完後,左奴虔誠的說:「願以背誦神聖經文的功德與父母共享!」這時候,他前世母親的精靈正好聽到他的背誦和話,她非常高興,立即高聲說:「親愛的兒子,我多麼高興能分享你的功德,你做的太好了,真是好孩子!」由於左奴的緣故,天神和其他精靈更敬重她,聚會時,都優渥禮遇她。
   但左奴長大後,卻對修行生活不滿意,而想還俗。便回家向今生的母親表明心意。他母親費盡唇舌,勸他不可半途還俗。但他心意已定,他母親只好答應吃完飯後,給他世俗的衣服。他母親就忙著去準備餐飯,這時候,左奴前世母親的精靈在心中想著:「我一定要想辦法,阻止他離開僧伽。」這精靈就附在左奴身上,使他在地上打滾,並且喃喃自語。他今生的母親嚇了一跳,鄰居們也都過來要求精靈安靜下來。不料精靈卻說:「這沙彌要離開僧伽,還俗,果真如此,他就無法解脫了。」說完後,精靈就離開左奴的身體,左奴也清醒過來了。
   他發現母親滿臉淚痕,鄰居也聚集在他身邊,就問他們究竟發生什麼事。他母親告訴他剛才發生的事情,並且說:還俗是非常愚蠢的事。左奴明白自己的錯誤,就回到精舍,受具足戒,成為僧伽的正式一員。
   佛陀也為了幫助左奴證得究竟涅槃,而告誡他:「比丘!無法制服心,使心不四處飄浮的人,無法證得究竟法喜。所以控制你的心念,一如馴象師馴服大象一般。」 左奴正念現前地奉行佛陀的教誨,終於證得阿羅漢果,更嫻熟三藏。後來,更是宣說佛法的優秀比丘。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8 September 2017

父親與不肖的兒子們

求偶時期的財護(註),難以馴服,
但被人繫縛後,不吃任何食物,
只惦記著森林。(譯者註)
  舍衛城中有位年老的婆羅門非常富有,他有四個兒子,每個兒子結婚時,他就分給那位兒子應得的一份財產。四個兒子全部結婚後,他又把剩下的財產分成兩半,其中一半再分給四個兒子。後來,他的夫人去世了,他的兒子們就回來妥善照顧他。他們十分關心,敬愛他,但卻慢慢勸服他,把剩下來那一半財產也全部分給他們。從此這老人分文不值。
  老人首先與長子同住。過了幾天,長媳婦就說話了:「長子分到的財產比較多嗎?難道你不知道去其他兒子家的路嗎!」聽完話後,老人十分難過,就離開長子的家,前往次子的家。不久,二媳婦也講類似的話,老人只好移往第三個兒子的家去。結果,情形也是一樣。老人最後去找最小的兒子,但與在前面三個兒子家的遭遇一樣。老人從此流落街頭,拿著一缽一杖,前去找佛陀,尋求護慰和忠告。
  到達精舍後,他向佛陀敘說他的兒子如何虧待他。佛陀就教他數首偈語,請他在婆羅門大型聚會的場合上朗誦,這些偈語的主要內容如下:
  「我四個愚癡的兒子個個像惡魔,他們雖稱呼我『父親!父親!』但這只是嘴上親熱而已,內心裡全不是這樣想。他們全是騙子,工於心計。全都聽老婆的話,把我趕出他們的家,現在我只有乞討為生了!這四個兒子比我手上的枴扙更無用!」
  城裡所有婆羅門聚會的日子到了,老人知道他的四個兒子也會出席,就前往參加大會,並且大聲朗誦佛陀教他的偈語。當時的習俗認為虧待父母,不奉養父母的兒女都應該接受處罰。因此大家聽完老人的偈語後,就憤怒地找出這四個不肖子孫來,威脅著要處罰他們。
  這時候,四個兒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就跪在父親的腳下,請求父親的原諒。他們發誓從此以後會照顧、愛護和禮敬他,他們也警告妻子要妥善照顧父親。從此以後這四個兒子供給父親足夠的食物和衣服。老人因此恢復健康,他就前往精舍,請佛陀每天接受他兒子供給他的四盤食物中的兩盤,做為他的供養。
  有一天,老人的長子邀請佛陀前去他家應供。供養後,佛陀說,人若妥善照顧父母,可以得到功德。佛陀也講大象財護照顧父母的故事。大象財護被捕後,天天思念森林裡的父母。
註:「財護」為象名。
譯者註:佛陀說此法句告誡世人應該孝順父母。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1 September 2017

人必須自我訓練

任何車乘都無法使人到達涅槃境界,
只有善自調御,才能使人抵達涅槃境界。(偈 323)
  有一天,幾位比丘看見一位馴象師和他的大象在河邊。馴象師正嘗試著要馴服大象,但並未成功。一位曾經也是馴象師的比丘,就向其他比丘解釋輕鬆馴服大象的方法。馴象師聽見比丘的話,就照著他的話做,很快就馴服大象。後來,這比丘向佛陀報告這件事時,佛陀告誡他:「比丘,你離究竟解脫還很遙遠,你應該專注於心靈的修行。你不可能經由馴服大象而證得究竟法喜,只有馴服自己的人才能領會究竟法喜(註)。」
註:佛陀不是因為該比丘服務別人而勸誡他,而是提醒他不可忘記出家修行的究竟目的:徹底解脫所有的煩惱和苦痛。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25 August 2017

佛陀忍受毀謗

如同戰場中的大象忍受弓箭,我(佛陀)也如此忍受謗辱。
事實上,世人多破戒的人。 (偈 320)
只有馴服的象(馬)可以參加集會,國王只乘馴服的動物(象), 能夠忍受誹謗,調御自己的人,是人中最尊貴的人。  (偈 321)
調服的騾最優良,信度的種馬(註1)最優秀,矯羅(註2)的象最優良, 但自行調御的人,更為優良。 (偈 322)
  摩醯提利對佛陀懷恨在心。後來,她成為優填國王的三位后妃之一。當她聽到佛陀來到憍賞彌城的消息時,就雇請一些惡徒,在佛陀進城化緣時加以毀謗。這些惡徒便到處尾隨佛陀,並大肆誹謗。如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譭謗,使得阿難尊者無法忍受,他勸佛陀離開,到另一個城市去,但佛陀拒絕他的建議:「到別的地方去也可能受人譭謗。一個清白的人每次受人譭謗就離開,是不如法的作為。在什麼地方發生問題,就要在當地解決該問題。就像隻戰鬥中的大象,默默忍受來自四方的箭,我也默默忍受人們的譭謗 。」

Friday, 18 August 2017

孩童拜訪佛陀

邪見視為正見,正見視為邪見,
懷有此種邪見的人,墮落地獄。(偈 318)
錯就是錯,對就是對,
心懷正見的人,趣向善趣。(偈 319)
  有一位外道的信徒們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和佛陀信徒的孩子混雜在一起,就告訴他們的孩子:「不要去祇樹給孤獨園,不可向釋迦牟尼的比丘們頂禮。」
  有一次,這些孩子們到祇樹給孤獨園附近遊玩,不久,感覺十分口渴,但記起父母告誡,而不敢進入精舍,就要其中一位父母是佛陀信徒的小孩進入精舍要水來喝。這小孩進入精舍後,先喝了一杯水,才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並說他的朋友們因為父母的教誨,而不敢進入精舍。佛陀就邀請他們全部進來喝水,並依孩子們的個性講說佛法。這些孩子們也因此對三寶有信念。
  回家後,這群孩子們向父母敘說進入精舍,並且聽聞佛陀說法的情形。他們無明的父母,卻大聲叫道:「我們的孩子對我們的宗教不夠虔誠,他們被毀了。」
  鄰居們有些是佛陀的信徒,聽見他們這麼喊叫,就過來向他們解釋佛法的殊勝。他們才開始去拜訪祇樹給孤獨園,聽佛陀說法,終對三寶有了正確的信念。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11 August 2017

觀念錯誤的裸形外道

對不該羞恥的事感到羞恥,該羞恥的事卻不知羞恥,
懷有此等邪見的人,墮落地獄。(偈 316)

對不應恐怖的事心懷恐怖,該恐怖的事卻不知恐怖,
懷有此等邪見的人,墮落地獄。(偈 317)
  有一天,幾位裸形外道外出化緣時用布遮著他們的缽。一群比丘看見他們,就評論道:「用布遮住前面身子的外道比只用布遮蓋缽,全身卻一無遮掩的外道更受人敬重。」這些裸形外道聽見比丘們的評論時,反唇相譏道:「是啊!我們是用布遮掩缽,但我們這麼做可以灰塵跑進食物裡面,灰塵中也含有眾生啊!」
  比丘們回到精舍後,向佛陀報告裸形外道的話,佛陀說:「比丘們,那些外道對該羞恥的行為不知羞恥,不需羞恥的行為,卻大感羞恥,由於這種錯誤的知見,他們無法得到真正的法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4 August 2017

自求多福的比丘

譬如邊境城市,內外都受到防護,
人也應當如此護衛自己,不可糟蹋機會 (註)
糟蹋的人墮入地獄受苦。 (偈 315)
  一群比丘到邊境的村落去結夏安居。第一個月,村民妥善照顧他們並且提供他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搶匪在第二個月的時候掠奪該村子,有些村民甚至被擄去當做人質。村民因此必須重建村子,保護自己,也就無法如願供養、照顧這群比丘。這群比丘只好自求多福了。
  結夏安居結束後,他們回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他們也向佛陀報告說,由於村民的處境困難,所以,安居的後兩個月,他們過的相當艱辛。
  佛陀告訴他們:「比丘們!想要擁有無憂無慮,輕輕鬆鬆的日子本來就很困難。一如村民要保護自己的村落,比丘要時時刻刻自我警惕,堅定地集中心念,努力修行。」
() 例如佛陀出現世間,與人共修,健康的身體,擁有正見等。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28 July 2017

嫉妒心重的女人折磨女傭

不要造作惡業,造作惡業的人,將來必定受苦;
應該造作善業,造作善業的人不受苦。(偈 314)
  從前,有一位嫉妒心重的婦女和丈夫住在舍衛城。她發現丈夫和家中的女僕私通,而異常憤怒。有一天,她將該女僕綑綁起來,割掉她的耳朵和鼻子,並且關在房間裡。然後,她陪同丈夫到祇樹給孤獨園。他們出發後不久,這女僕的親戚來他們的家,發現女傭被綁著關在房間裡,就將她鬆綁,並帶她到給孤獨園去。這女僕向佛陀敘說女主人對她的所作所為,她更站在群眾中間,讓大眾親眼目睹她家女主人的殘酷手段。佛陀因此說:
  「不要犯惡行,以為不會為人所知。私下秘密犯下的惡行,一旦為人發掘,會招致更大的痛苦和哀傷。但善行可以悄悄的做,善行只會帶來幸福,而不是哀傷。」
  這善妒的女主人承認她的惡行,並努力去除嫉妒心。後來,她也確實明白佛法。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21 July 2017

固執的比丘

如果錯抓孤沙草 (註1),手會受傷,
同理,比丘若造作邪行,也會趣向地獄。 (偈 311)
懈惰,犯戒,修梵行時卻心生懷疑的人
都得不到大善報。 (偈 312)
應當作的事就盡力、堅定地作。
放蕩的比丘,徒然增長欲望的塵垢。 (偈 313)
  有位比丘後悔曾經愚癡地砍伐一些樹木,就向另一位比丘透露他的心聲。但這位比丘卻說:「砍伐樹木不過是極其微小的戒 (註2) 而已,你已經向我表達悔意就好了,沒什麼好自責的。」說著說著,這比丘為了證明自己不把這種小小戒放在心上,就用雙手連根拔取一些樹木。甚至當佛陀告誡他時,他一開始也是桀傲不馴,頑強任性,但是當佛陀說法後,這桀傲頑強的比丘才明白,身為比丘,要克制身、口、意的行為。從此以後他嚴謹地遵守戒律。後來,更因為修習止觀,而證得阿羅漢果。
註1:「孤沙草」:香草的名字
註2:雖然禁止破壞樹木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也不可行,但佛陀的重點在於強調,人必須尊重所有的生命,不管它們可能多麼卑微,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今天,我們可以更進一步體會並珍惜佛陀的智慧,不可任意破壞自然環境的智慧。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14 July 2017

受女人愛戀的男人

放逸,邪淫他人妻子的人必然遭受四種報應:
獲罪(造作惡業),睡不安眠,受人譴責,墮落地獄。 (偈 309)
因此,邪淫不僅造作惡業,也會墮落地獄。
邪淫男女心生驚恐,喜樂短暫,國王也將治以重罪,
所以,人不應該與他人妻子邪淫。(偈 310)
  讖磨既富有又英俊瀟灑,很多女性因此深深迷戀他。這些女性無法抗拒他的魅力。而不自覺地愛上他。讖磨也就和很多女性私通,良心沒有絲毫不安。國王的手下前後三次抓到他與人邪淫,並且把他押解到國王面前。但國王的手下告訴國王說,讖磨是孤獨長者的侄子,國王出於對長者的尊重,每次都只是加以譴責後就放過他。給孤獨長者知道侄子的惡行後,就帶他一起去見佛陀,佛陀向讖磨指出邪淫的罪惡,和其嚴重的後果。從此以後,讖磨就痛改前非,守五戒。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7 July 2017

假裝已經證得聖果的比丘

如果犯戒,不能調御身口意時,與其接受他人的供養,不如吞赤焰熔熔的火紅鐵丸。 (偈308)
  有一年,跋提發生飢荒,某些比丘為了要有足夠的食物,就假裝他們已經證得清靜聖果。村子裡的人不明就裡,卻相信、尊敬他們,而大量供養,只留下極少數的食物給自己。
   結夏安居結束後,全國的比丘遵照當時的習慣,聚集起來,向佛陀頂禮問訊。這些跋提的比丘也來了。他們形色飽滿歡愉,其它地方的比丘則面黃飢瘦。佛陀垂詢所有的比丘如何結夏安居。他特別詢問來自跋提的這群比丘們,飢荒時,是否有獲得供養的問題?這群比丘回答說,沒有任何問題。
  事實上,佛陀知道這群比丘為什麼會得到那麼多供養。為了藉機教誨他們,佛陀就問:「你們如何在飢荒期間,得到那麼多的供養來結夏安居?」這群比丘回答說,他們經過討論之後,決定作假,利用彼此之間的回答,來誤導村人,使村民以為他們都已經證得清靜聖果。佛陀馬上問他們,是否真正證得聖果?他們說沒有。佛陀於是告誡他們,如果名不符實,而接受信徒的供養,是不如法,而且很危險。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30 June 2017

自食惡果的人

雖然身穿黃色袈裟,
但卻造作惡業,又不能調御身口意的人,
終究會因造作的惡業而墮落地獄。(偈 307)
  大目犍連尊者有一次與勒叉那尊者一起下山。他們在路上遇見幾隻狀況悲慘的惡魔。回到精舍後,大目犍連尊者當著佛陀的面,告訴勒叉那尊者,說他親眼看見有五隻受苦的惡魔,身子為火所炙燒。佛陀也說:「在上一尊佛陀時,這五隻惡魔都是出家比丘,但對修行不感興趣,而犯下眾多罪行,也因此,他們在地獄受苦。今生他們也變成受苦的惡魔,來償還他們的餘罪。」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23 June 2017

陷害佛陀的陰謀

說妄語的人墮地獄,
造作惡業卻說:「我沒有作!」的人,會下地獄。
這兩種人來世同樣受地獄苦。 (偈 306)
  佛陀的信徒日漸增多後,其他外道的信徒就日漸減少,他們往昔的供養和榮耀也不再豐碩,人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是否還存在。因此,這些外道非常嫉妒佛陀,他們也怕,如果再不採取行動破壞佛陀的聲譽,事情會進一步地對他們不利。所以他們就找來一位名叫孫陀利的女子,告訴她:「年輕、聰慧、貌美的孫陀利,我們要妳去破壞佛陀的名譽,妳要表現得讓人以為妳和佛陀私通。如此一來,佛陀的斯文就會掃地,他們的信徒就會離開他,回來供養我們,好好利用妳的美貌姿色,耍點心機吧!」
  從此以後,孫陀利在夜晚時分,往祇樹給孤獨園的方向走去,人們如果問她要去那裏,她就說:「我要去找佛陀,我和他住在精舍裏呀!」而事實上,她卻前往外道的住處。隔天大清早,她才回家,如果路上遇見有人問她從那裡來,她就說:「我和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共度一夜後,要回家啦!」接連幾天,她都這麼做,也這麼信口雌黃。不久,外道們雇請一些暴徒殺害她,並且把屍首棄置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
  棄屍的第二天,外道們四處散播孫陀利失蹤的消息,他們也向國王報告,並得到允許,可以到處搜查。他們在給孤獨園附近找到孫陀利的屍首,就報告國王說:「佛陀的信徒殺死孫陀利,並把屍首丟棄,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掩飾佛陀的穢行。」
  「果真如此,你們可以到城裡各處去宣告這件事!」國王說道。
  他們便帶著孫陀利的屍首到城中各處去,高聲說:「看啊!佛陀的信徒做了什麼好事,他們殺害孫陀利,就是為了掩飾佛陀的穢行!」
  佛陀知道外道企圖破壞他的聲譽和榮耀時,只是淡淡的說:「弟子們,去跟這些人說:『說謊的人會下地獄。犯了罪,卻口口聲聲說:『我沒有犯罪』的人也會下地獄。』這兩種人,同樣犯了罪,都會在地獄中受苦,他們的來世也將如此。」
  其實國王也命令手下調查孫陀利的死因,結果發現孫陀利死於一般暴徒手下。這些暴徒在國王面前也招認,外道雇用他們殺害孫陀利,並棄屍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這些外道們於是也被帶到國王面前,並且承認他們在殺害孫陀利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國王命令他們到城裡各處,向大眾公開承認罪行。他們就到城裡的各個角落說:「我們誣賴佛陀的信徒,只是為了要羞辱佛陀。事實上,佛陀的信徒是無辜的,我們才是真正的罪人。」
  這些外道和暴徒因此受到應有的制裁。佛陀的信譽不僅不受這次無妄之災的損壞,反而更見增長。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