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1 December 2014

誰才是比丘

 

只知向人乞討的人不是比丘 (註1)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丘,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討的人. (偈266)
超越善惡業,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
才是真正的比丘 (註2)(偈267)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習慣向別人化緣。有一天,他心裡想著:「一般認為化緣為生的人就是比丘。那別人也應該以比丘稱呼我。」有這種想法後,他就向佛陀說,應該稱呼他比丘。佛陀說:「婆羅門!如果有人只知化緣為生,我不稱呼他為比丘。邪見、行為不正的人不是比丘。只有察覺五蘊無常、苦、無我的人,我才稱呼他為比丘。」
註1:「比丘」字面的意義是“乞討的人”,但比丘並不乞討,
   比丘只是靜靜地站在門口化緣。人們布施什麼,比丘就吃什麼。
註2:只知化緣,而不持守全部比丘戒律的人,不可稱之為比丘 。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4 December 2014

好辯的比丘

 

一個人即使剃除頭髮,但若破戒,妄語,仍不是比丘。充滿欲望和貪愛的人,怎麼可能是比丘呢? (偈 264)
究竟息滅所有大小惡業的人,才是比丘。 (偈 265)
哈達卡比丘喜歡和人辯論。若他屈居下風,就繼續挑戰對方,並約在另外的地方和時間再辯論。他每次都會提前抵達,然後說對方沒來是承認失敗的表現。他往往接著誇口說:「看啊!那些愚笨的人不敢來和我辯論,他們都被我打敗了。」
  佛陀知道後,勸誡他:「比丘!你怎麼會有這種行為呢?比丘雖然剃除三千煩惱絲,但若如此誇口,是不恰當的。只有徹底去除惡業和驕傲的人才是比丘。」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7 December 2014

虛張聲勢

 

嫉妒、慳貪和虛偽的人,即使有辯才,相貌堂堂,
也不是善良的人。(偈 262)

連根拔除煩惱的智者,是真正善良的人。(偈 263)
僧伽的慣例規定年輕的比丘和沙彌必須服務他們的老師。服務的範圍包括洗滌、染袈裟和其它細微的工作。有些比丘羨慕資深比丘能享受這種服務,也希望有如此的待遇。他們就向佛陀建議,讓這些年輕比丘在接受資深比丘的授課和督導之後,也接受他們的指導。
  佛陀知道他們的動機,斷然否定,並且勸誡他們:「比丘!雖然你們可以侃侃而談,但我不認為你們發心善良。發心善良的人遵守梵行、不貪,而且不作惡業。」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0 December 2014

年齡不是判斷的標準

 

上座 (譯註),不是因為頭髮灰白;
只是年歲增長的人,不過「年齒徒長」而已。 (偈 260)

明白四聖諦與正法、不殺生、戒行具足、調伏欲望,
去除煩惱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偈 261)
有一天,一群比丘前來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明白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機緣已經成 熟,就問他們,進來的時候,有沒有看見一位上座?他們說沒有,但卻瞥見一位沙彌。
  佛陀說:「比丘們!那不是沙彌,而是上座。我不因為人的歲數大就稱之為上座, 任何人究竟明白四聖諦,而且不傷害別人,才是上座。」
譯註:「上座」即流傳中國大乘佛教的「長老」。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3 December 2014

知識不等於領悟

 

經常說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
雖然聽聞的佛法不多,
但卻能心領神會、如法奉行的人,
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舍衛城附近的果園裡住著一位名字叫伊咕達那的比丘。雖然他只能熟記一首佛陀無問自說的偈,但是他徹底明白其中的法義。只要有機會,他就勸別人修習佛法,並且誦這首偈語給人聽。每次他誦完偈語之後,森林裡的守護精靈就很熱切地鼓掌稱讚他。有一次,兩位嫺熟三藏的比丘在眾多比丘的陪伴下,前來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請他們分別說法。這兩位比丘問他在這麼偏僻的地方,會有很多人願意來聽法嗎?他告訴他們,甚至森林裡的精靈都會在每次說法後,鼓掌稱讚。
  於是這兩位比丘輪流說法。但結束時,森林裡卻靜悄悄的。他們十分困惑,懷疑伊咕達那剛才所說的話。但伊咕達那堅持說精靈會來聽法,並且鼓掌讚歎,他們就要他親自說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後背誦佛陀的偈語。背誦後,精靈一如往常地熱切鼓掌讚歎。陪伴他們前來的比丘們看見這種情形後,認為森林裡的精靈對伊咕達那比較友善。
  比丘們回到祇樹給孤獨園時,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我不認為多聞且經常說法的人就對佛法有正確的知見。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語,但完全了解四聖諦,經常正念現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6 November 2014

愚人才會騷擾別人

 

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
只有寂靜、無敵怨、不傷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
有一群比丘不管在精舍或村落裡,總是在進食的時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們羞辱 一些沙彌,並且誇口道:「注意!只有我們才是聰明的,有智慧的!」他們接著把精舍 搞得亂七八糟,然後揚長而去。
  佛陀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後,說:「比丘們!多話、辱罵或威脅他人的人沒有智慧。只有內心不懷恨意,不傷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註)。」

  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間無常、苦、無我的正確知見。又分為三種慧:
1.「聞所成慧」:聽聞而得的智慧。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來的智慧,西方實證科學就是這種智慧。
3.「修所成慧」:禪修所證得的高級智慧。這種智慧勝過純粹的邏輯推理。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項(正見),七覺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勝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夠清靜,證得究竟解脫。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9 November 2014

收受賄賂的法官

 

鹵莽處事的人不公正,
智者應該辨別是非邪正之後,才下判斷。 (偈 256)
有智慧的人不鹵莽從事,反而依法斷事,
護持正法,所以又是守法者。 (偈 257)
有一天,幾位比丘在舍衛城化緣後,正要返回祇樹給孤獨園。路上,天下大雨,他們就在法庭的大廳避雨,卻看見幾位法官當場收取賄賂之後,任意裁決案子。回到精舍後,他們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比丘們!法官如果在斷案時受到金錢的影響,就不是遵守法律的公正法官。但如果能聰明地評估證據,然後公正斷案,就是遵守法律、公正的法官。」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2 November 2014

四處雲行的苦行者

 

天空中無道跡,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證得涅槃,
世間人執著諸邪見,如來則不。 (偈 254)
天空中無道跡,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證得涅槃,
五蘊無常,諸佛堅定,不隨境轉。 (偈 255)
四處雲行的苦行者須跋陀羅在拘尸那羅時,聽說佛陀當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 經向不同宗教的負責人請教三個困擾他很久的問題,但是他們的答案都無法令他滿意。 雖然尚未請教過佛陀,但他覺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問題,於是急忙前去面見佛陀, 阿難尊者卻希望他不要去打擾佛陀,但佛陀聽見兩人的對話後,同意接見他,須跋陀羅 就向佛陀請教三個問題:
  1. 天空是否有軌跡?
  2. 佛陀教法外可否找到聖者 ?
  3. 有沒有不是無常的緣起法?
  佛陀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uesday, 4 November 2014

挑剔的比丘

 

挑剔別人的過錯,容易忿怒的人煩惱增長,
同時,離究竟斷惑的境界還很遙遠。(偈253)
優哈那珊尼比丘老愛挑剔別人,說別人的不是。眾多比丘就向佛陀報告。
  佛陀說:「比丘們!如果挑剔別人的錯誤,是為了教導對方正確的方式,這種挑剔 不是惡意的行為,不需要加以譴責。但如果老是挑別人的毛病,數落他人不是,只是出 於輕蔑和惡意,這種人無法獲得禪定。他無法了解佛法,煩惱會在他心中滋長。」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30 October 2014

富翁

 

看見別人的過失很容易,看見自己的過失則很難;
揭揚別人的過錯,像揚棄糟糠,
但隱匿自己的過錯,卻像狡猾的家禽躲藏起來。(偈252)
有一次,佛陀到鴦伽國和優塔盧弘揚佛法時,來到跋提城。他透過神通,知道城中 巨富泯兔家人,包括他本人、妻子、兒子、媳婦、孫女和僕人證得初果的機緣已經成熟 。泯兔本人曾在家中後院發現大堆等身高的金羊雕像,人們因此稱呼他泯兔(巴利文的 意思是公羊)富翁。
  泯兔家人聽說佛陀來到跋提,就前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並且在聽完佛陀的說法後, 證得初果。泯兔告訴佛陀,在他們前來聽法的路上,一些苦行外道批評佛陀,並且試圖 說服他不要前來聽佛陀說法。佛陀回答他:「弟子啊!誇大別人的缺點和錯誤,而對自 己的錯誤視若無睹是很自然的現象。」
  佛陀接著說明泯兔的前世。佛陀說在某一世時,泯兔捐獻興建一座精舍和集會用的 廳堂給迦葉佛。而在另一世時,他是波羅奈的富翁,那時候,當地發生飢荒,他把自己 僅剩的食物供養一位辟支佛。由於這供養,他煮飯的鍋罐奇蹟似的裝滿了米。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2 October 2014

精神不集中的信徒

 

沒有任何火比得上貪欲,沒有任何執著比得上瞋恚,
沒有任何繫縛比得上愚癡,沒有任何河流比得上愛欲。 (偈 251)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授佛法時,大眾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著睡著了;第二位用手指頭刮地上;第三位,用手搖樹;第四位仰頭向天;只有第五位專心恭敬地聽佛說法。阿難尊者看見他們不同的行為舉止時,告訴佛陀:「世尊,你在說法時,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專心聽講。」阿難也向佛陀敘述其他四位的舉止,並且請教佛陀,為什麼他們有這種表現呢?
  佛陀說,這是因為他們無法改變舊有的習氣。在過去世時,第一位比丘是一隻蛇,因為蛇總是捲曲著身子睡覺,所以才會在聽聞說法時睡覺;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地下生物;搖樹的是隻猴子;仰頭向天的是星象學家;專心聽法的人則是學識豐富的婆羅門。
 佛陀接著說:「阿難!記住!人必須專心聽講才能了解佛法,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佛法。」
  「世尊!障礙人們證悟佛法的是什麼?」阿難進一步發問。
 「阿難!貪、瞋、癡障礙眾生證悟佛法。眾火中,欲望之火最是厲害,貪欲永不止息地炙燒眾生。」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16 October 2014

嫉妒的心不得安寧

 

人應出於信仰和喜樂而布施,
嫉妒別人獲得飲食的人,日夜不得安寧。 (偈 249 )
如果連根拔除這種嫉妒心,日夜都安寧。 (偈 250 )
年輕的提舍比丘有個非常壞的習慣,就是蔑視他人的善行。他甚至批評著名的布施 者如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他更吹噓說,他的親戚都非常富有,而且像水井一般,任何 人都可以前去汲水。聽他這麼說,有些比丘心下懷疑,就想一探究竟。
  他們就到他的家鄉去調查,結果發現他的親戚都很貧窮,提舍所說的全不實在。這 些比丘就向佛陀報告,佛陀因此說:「比丘若因為別人接受禮物和供養,而心生不快, 永遠無法證得清淨止觀。」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 October 2014

守戒不容易

 

殺生、妄語、拿非份之物、邪淫、酗酒的人,
當下自尋惡報。 (偈246, 247)
善良的人啊!惡念難於調御,
所以不要因貪婪與邪惡,
而使自己長期受苦報。 (偈248)
有一次,五位在家信徒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持戒,他們各自守五戒中的一戒,每個人都說自己所守的戒最難遵守。因此爭論不休,他們就向佛陀報告他們各自的見解,佛陀告誡他們:
  「你們不應該認為那些戒簡單或微不足道,遵守戒律會使你們幸福美滿。不可看輕任何戒律,所有戒律都難於遵守。」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4 September 2014

行醫的比丘

 

不知羞恥,鹵莽如烏鴉,
詆譭他人,粗暴邪惡的人,生活隨便。(偈244)

知所慚愧,清淨不染,
謙遜,清淨觀照察覺的人,生活戒慎。(偈245)
小沙彌比丘懂得醫藥病理。有一天,他看完一位病人後,在回去的路上遇見舍利弗 尊者,他向尊者說自己醫療後,得到非常美味的食物做為醫療的報酬。他請舍利弗尊者與 他分享這些美味。但舍利弗尊者一言不發地離他而去。舍利弗尊者之所以不接受小沙彌比丘的食物,是因為小沙彌比丘違犯比丘「不可因為個人利益而從事醫療行為」的戒律。
  佛陀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說:「比丘們!無行比丘的身、口、意不清淨。同時,傲慢得像隻烏鴉。他會利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舒適的生活。相反的,知羞恥的比丘,日子艱困。」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7 September 2014

妻子有外遇的男子

 

邪淫是女人的污垢,吝嗇是布施者的污垢,
不論今生或來世,所有的惡業都是污垢。(偈 242)

比丘們!無明是最污穢的污垢,
你們應該去除無明,成為無垢比丘。(偈 243)
一名男子的妻子與人私通。他感到慚愧,而迴避所有的朋友,甚至也遠離佛陀。過了一陣子,他才又去向佛陀頂禮問訊。
  佛陀明白他前陣子不曾前來的原因時,告誡他:「弟子啊!不知羞恥的女性像河水、馬路、酒店、公共休息的房舍或路邊的茶水,各式各樣的人都可以使用它們。事實上,舉止隨便,不貞的女子必定自我毀滅。」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0 September 2014

打誑語的比丘

 

經典不常唱誦,容易遺忘;
房屋不常照顧,容易腐壞。
怠惰會破壞美麗,放逸是護衛者過失的原因。 (偈 241)
舍衛城的人經常讚嘆舍利弗和大目犍連比丘的開示。有一次,拉魯達伊聽見他們的讚嘆後表示,如果他們也聽聽他的開示,一定也會讚嘆。人們就邀請他去說法,但他站在講台時,卻不知如何說;他就請其他比丘先說,之後他再說。不過接連三次,他都無法開口。
  這時候,信徒們已經耐心盡失,而嚴予申斥:「你這大笨蛋!我們讚嘆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尊者時,你大言不慚地說你也可以像他們一樣的說法,現在你怎麼不說啊!」拉魯達伊顏面盡失地離開。
  佛陀知道這件意外時,說:「拉魯達伊對佛法所知不多,又不知經常複誦經文,所以記不住任何經文,他對這些經文就愈來愈生疏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3 September 2014

往生成昆蟲的比丘

 

惡業使做惡業的人墮落惡趣,
如同鐵銹從鐵塊中長出來, 卻反而腐蝕鐵塊。 (偈 240)
提沙是舍衛城的比丘。有一天,他獲得一些很好的袈裟而顯得非常高興。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穿上它們。但當天晚上,他卻去世了。由於對這些袈裟不當的執著,他竟然往生成一隻昆蟲,並且住在這些袈裟的褶層內。因為沒人可以繼承他的遺物,其他比丘決定把這些袈裟分給大家。當他們正準備分袈裟時,這隻昆蟲非常憤怒,大聲哭吼著:「他們在損毀我的袈裟。」
  這時候,佛陀透過神通力量,聽見它的哭叫聲,便建議比丘們七天後再處置這些袈裟。第八天,原屬於提沙的袈裟就分給其他比丘。
  佛陀事後解釋為什麼要如此建議:「提沙在臨終時,執著於這些袈裟,所以他往生後的前幾天,先變成昆蟲,並且住在這些袈裟裏面。當你們要處理那些袈裟時,他非常痛苦,就在袈裟內跑來跑去。如果當時你們真的處理掉那些袈裟,他絕對會因為對你們的極端痛恨,而往生到更苦難的境界去。現在,由於他以前的善業,他已經往生到幸福的境界了,我才允許你們處理這些袈裟。比丘們!執著是非常危險的,就好像鐵銹腐壞本來的鐵塊一樣,執著也毀滅一個人,使人墮落到更差的生命形態去。比丘不應該沉溺或執著於四食,因為執著會延緩一個人修行的進步。」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7 August 2014

供養聖者的婆羅門

 

智者應該點點滴滴、時時刻刻去除精神的煩惱,
就像金匠去除金子的渣滓。 (偈 239)
有一次,一位婆羅門看見一群比丘在整理袈裟,準備進城化緣。他發現到有些比丘的袈裟碰到草地上的雨露而沾濕了,他就清除草徑,除掉那些草,第二天,他發現有些比丘的袈裟直接碰觸到光禿的地面而弄髒了,他就用細砂舖在路上。後來,他又發現比丘在大熱天時會流汗,而在下雨天時身體會被淋濕,於是就在比丘進城化緣前聚集的地方建立一間休息的房舍。
  房舍建好時,他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接受供養,並且說明自己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他的善行。佛陀說:「婆羅門啊!有智慧的人一點一滴的完成善行。同時,慢慢地,但持續不斷的去除心中的煩惱。」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0 August 2014

屠夫和兒子的命運

 

此刻,你就像枯萎的樹葉,
死神的使者已經在你的身邊,
你即將展開漫長的死亡之旅,
卻尚未準備任何的資糧。
‧‧‧‧‧‧‧‧‧‧‧‧‧‧‧‧‧‧‧‧‧‧‧‧‧‧
為自己建造安全的島吧!
儘早精進修行,成為智者吧!
若能拂除塵垢與諸煩惱,就能證得聖者的境界。
‧‧‧‧‧‧‧‧‧‧‧‧‧‧‧‧‧‧‧‧‧‧‧‧‧‧
你的生命即將結束,
開始步向無法中途停止的死亡之旅,
但你卻尚未備妥任何的資糧。
‧‧‧‧‧‧‧‧‧‧‧‧‧‧‧‧‧‧‧‧‧‧‧‧‧‧
為自己建造安全的島吧!
儘早精進修行,成為智者吧!
若能拂除塵垢與諸煩惱,就不再生死輪迴了。 (偈235)
舍衛城中有位從事屠宰工作很多年的屠夫。他喜歡吃牛肉,堅持每天的飲食必須有咖哩牛肉飯。有一天,他在前往河中沐浴之前,把要煮給一家人吃的肉擺在一旁。當他離開家後,他的一位朋友勸他妻子把肉賣掉,所以當天就沒有咖哩牛肉飯了。他非常生氣,就跑到後院去,割下一隻公牛的舌頭,加以烘焙之後才坐下來吃飯。
  吃飯時,他想要咬一口牛舌頭,但卻咬斷自己的舌頭,而和那隻公牛陷入相同的困境。大量的血從他的口中流出來,使他極度痛苦,又異常憤怒,終於死於非命,並且往生到悲慘的境界。他的妻子對他的遭遇非常驚嚇,便勸他的兒子趕快離開家鄉,到遙遠的地方去,免得這種惡運變成詛咒,降臨到他身上。她的兒子就到怛剎尸羅去當金匠。後來,他與老闆的女兒結婚,也養育了幾個孩子。等孩子都長大後,他才落葉歸根,返回舍衛城。他的兒子們都是佛陀的虔誠信徒,所以非常擔心他們的父親,因為他的一生中沒有做過任何的善行。
  有一天,他們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前來家中應供。供養之後,他們告訴佛陀:「尊者,我們是以父親的名義供養佛陀和比丘的。請您慈悲的向他說法,使他了解佛法。」
  佛陀就向他們的父親開示:「你漸漸老了,你的身體像枯萎的葉子,現在,你必須為未來的生命做準備,建立奉獻和修行的生命方式,做個有智慧的人吧!」
  察覺到世間生命無常,並且正念現前思考佛陀的告誡後,這老人證得了初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3 August 2014

穿木屐的比丘

 

戒慎惡行, 調御色身, 捨離惡行, 勤修善行。 (偈 231)
戒慎惡語, 調御惡語, 捨棄言語, 勤修善語。 (偈 232)
戒慎惡意, 調御心意, 捨離惡意, 勤修善意。 (偈 233)
智者圓滿調御自己的身口意。 (偈 234)
有一次,六位穿著木屐,雙手拿著木杖的比丘在石板上走來走去,而製造很大的噪 音。佛陀聽見這些噪音時,問阿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阿難告訴佛陀這六位比丘的情形 。佛陀明白事情的真相後,說人必須體諒別人,不要破壞寧靜的氣氛,他也告誡比丘應 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從此以後,佛陀告誡比丘不要穿木屐。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7 August 2014

恰恰好

 

阿羅漢應知,這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自古以來就是如此:沉默不語的人受誹謗,多話的人受誹謗,寡言的人也受誹謗,世間人對任何人都誹謗。(偈 227)

不論過去、未來或現在,沒有人永遠受人讚嘆,也沒有人永遠受人誹謗。(偈 228)

如果行為無瑕疵,智慧與德行兼備,如閻浮金(註)一樣有價值, 連智者都日夜加以讚嘆的人,誰能誹謗呢?甚至諸天與大梵天也讚譽這種人。(偈 229/230)
阿拘拉和他的同伴想要聞法。他們先去見離婆多尊者,但尊者非常冷漠,一句話也沒說。他們失望之餘,就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明白他們的目的後,向他們說法,但內容卻非常深奧,他們也不喜歡,反而嘀咕的說,舍利弗尊者的說法太冗長、太深奧了。他們又去找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對他們說最基本的佛法,他們又說,阿難尊者說的法太過簡潔、籠統了。最後,他們去見佛陀:
  「世尊,我們來找你,是希望聽你說法。來這裡之前,我們已經聽過幾位尊者說的法了,但都不滿意。離婆多尊者甚至不理睬我們,舍利弗尊者說的法太詳盡太深奧了,阿難尊者的又太簡單太籠統了。我們都不喜歡他們說的法。」
  佛陀回答他們:「弟子們!一般人容易指責別人,這世界上沒有人不被譴責。人們甚至批評國王,即使是佛陀,也被人指責。被心胸狹窄的人責罵不要緊,只有智者的譴責才算是真正的譴責,也只有智者的稱讚才算是真正的稱讚。」
註:「閻浮金」:來自閻浮河 (Jambu) 的金,是品質最佳的金。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30 July 2014

製作禮物的布施者

 

時時保持醒覺,日夜勤勉修學,
並且志向涅槃的人,息滅所有的煩惱。 (偈 226)
一天夜晚,女奴璞娜仍在為她的主人樁米,但實在太疲倦了,所以就稍為休息一會 兒。這時候,她瞥見達帕尊者帶領一群剛才聽完說法的比丘回到個人的房間去。她看見 他們這麼晚仍然未睡眠,心中想著:「我是因為太可憐,必須一直工作,才會這麼晚還 未得安憩。他們那些修行人為什麼也這麼晚還不休憩呢?也許他們其中有人生病或者他 們有什麼困擾吧。」
  第二天清晨,璞娜把一些米浸在水中,然後拿來做糕餅,做完之後,她帶著這些粗 糙的糕餅,打算到河邊去吃。路上,她看見佛陀正在化緣,她心中嘀咕著:「前些日子 我遇見佛陀時,手上沒任何東西可以供養,但當我有東西可以供養時,又遇不著他。今 天,我遇見他,碰巧手上也有這些糕餅,但不知他可願意吃這麼粗糙的糕餅嗎?」佛陀 明白他的心念,就接受他的糕餅,並且要阿難在地上舖席墊,佛陀就坐在席墊上,進食 璞娜供養的糕餅。進食後,佛陀為璞娜澄清心中的疑惑:「妳沒有時間睡眠,因為妳必 須努力工作。至於比丘們,他們必須經常保持醒覺、正念現前,所以才晚睡。不管什麼 身份,人都應保持醒覺,正念現前,不可怠惰。」
  細細思量佛陀的話後,璞娜深深理解佛法。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3 July 2014

誤把佛陀當作兒子的婆羅門

 

調伏色身,不傷害眾生的聖者,
證得不死的境界(涅槃),不再受苦。 (偈 225)
有一次,佛陀和一位隨從比丘到裟祇城去化緣。一位年老的婆羅門看見佛陀,就說:「我的孩子,你已經很久沒來看我們了!來吧!讓你的母親也瞧瞧你。」說完後,他就要佛陀回他家去,到達他家時,他的妻子也向佛陀說類似的話, 並且向他們的孩子介紹佛陀是他們的大哥,更要他們向佛陀致意。 從此以後,這對夫婦供養佛陀,聽佛陀說法, 夫婦兩人也因此都證得三果。
  比丘們十分困惑,不知道為什麼這對婆羅門夫婦會稱呼佛陀為兒子。 佛陀向他們解釋:「比丘們!他們如此稱呼我,是因為過去很多世時,我是他們的兒子或侄子。」 佛陀親近這對夫婦達三個月之久,這對夫婦因此證得阿羅漢果。
  這對夫婦逝世時,比丘們不曉得他們已經般涅槃了,就問佛陀他們往生何處? 佛陀回答他們:「阿羅漢們不往生任何地方,他們已經獲得涅槃的究竟法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6 July 2014

往生天界的方法

 

人應該說實話,不可忿怒,
即使自己擁有的不多,仍然應該布施給乞求的人,
能夠做到這三件事的人,可往生諸天。 (偈224)
大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在天界看見很多天神住在舒適的華屋中。他請教他們究竟做了 什麼善行,能夠往生天界。他們的回答各自不同,其中一位說,他所以往生天上,不是 因為布施或聽聞佛法,而只因為他總是實話實說。另一位女天神則說,雖然她的主人毆 打辱罵她,但是她不生主人的氣,心中沒有任何的瞋念。她說控制自己的脾氣,滌除恨 意使她往生天界。其他天神則說他們在能力範圍內,用自己的方法,為他人的利益而布 施。大目犍連尊者回到精舍後,請教佛陀,一個人說實話,不發脾氣或只布施少量微不 足道的東西,就能往生天上嗎?
  佛陀回答他:「你不是親眼目睹,親耳聽聞那些天神的說辭嗎?你不該有任何的懷 疑。即使少量的功德也能使人往生天上。」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 July 2014

慈心保護優它拿不受熱水燙傷

 

以愛調御忿怒,善制服惡,布施勝慳吝,
以實話戰勝妄語。(偈223)
農夫富留那為富翁修摩那工作。他有一位女兒名字叫做優它拿。後來,有一天,他 和妻子供養剛出滅盡定的舍利弗尊者,由於這善行,他在工作的農地上挖掘出金子而變 得非常富有。國王也公開宣告他是王室銀行家。有一次,他連續七天供養佛陀和眾多比 丘,並且在第七天聽完佛陀說法後,一家三人都領悟佛法。
  後來,他把女兒優它拿婚配給富翁修摩那的兒子。但優它拿在夫家卻無法供養佛陀 或聽聞佛陀開示,所以日子過得並不愉快。她就問她父親:「你為什麼把我關在籠子裡 呢?我既無法見任何比丘,也沒有任何做善行的機會。」富留那對女兒的處境很內疚, 只好給她大量的金錢,優它拿也在獲得丈夫的同意後,雇請絲蕊瑪來服侍丈夫一些日子 。
  優它拿利用這段期間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第十五天時,丈夫看見她在廚房忙著準 備食物時,笑著說:「多麼愚笨的人!不知道享受人生,只知道忙著準備供養的典禮儀 式而累垮自己。」這時候,絲蕊瑪看著他這麼一笑,一時間忘記自己只不過是人家僱請 來的幫佣而已,卻非常嫉妒她,更糟糕的是,竟然無法克制內心的妒意,就到廚房去拿 起滾燙的熱水,企圖要潑向優它拿的頭。優他拿看著她過來時,心中毫無瞋念,並且想 著就是因為絲蕊瑪的幫佣,她才有機會聽聞佛法,又作布施,因此對絲蕊瑪心存感激。 但突然間,她明白絲蕊瑪要用滾燙的熱水潑她,她立刻下定決心:「如果我對她懷有任 何的瞋心,就讓這滾燙的熱水燙傷我。如果沒有瞋心,願一切平安。」
  由於優它拿對絲蕊瑪不懷一絲瞋心,這滾燙的熱水頓時像冷水般,對她毫髮未傷。 絲蕊瑪認為這熱燙的水一定已經變涼了,就想要再去拿另一罐熱水來,但卻被優它拿的 僕人抓住,並且加以毆打。優它拿阻止他們,並要他們為她敷藥。
  這麼一來,絲蕊瑪恢復理智,明白自己的身份,她後悔自己想要傷害女主人的念頭 ,就請求優它拿原諒她。優它拿告訴她:「我要去請教父親可不可以接受你的道歉。」 絲蕊瑪同意與她一齊去向優它拿的父親富留那道歉。但優它拿說:「我所謂的父親,不 是指生身父親,而是幫助我打斷生死輪迴的佛陀。他教導我究竟真理的佛法。」絲蕊瑪 表示她也想見佛陀。她們於是決定第二天由絲蕊瑪在優它拿家中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
  第二天,供養完後,她們向佛陀敘說兩人之間發生的事。絲蕊瑪承認犯了錯誤,懇 請佛陀勸告優它拿原諒她。佛陀問優它拿,當絲蕊瑪要傷害她時,心中有什麼念頭?優 它拿回答佛陀:「世尊,我因為感激她的幫忙,所以沒有任何恨意或瞋念,我只是向她 展現我的善意。」
  佛陀讚嘆她:「優它拿!做得對,做得好!心中不懷瞋念使你能征服辱罵妳的人; 慷慨大方的人,能攝服吝嗇的人;說實話的人能攝服說謊的人。」
  優它拿於是接受佛陀的忠告,原諒絲蕊瑪。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5 June 2014

比丘和樹精

 

能夠抑制忿怒,如同剎住急行車輛的人,
是善於調御的人,其他的人只是空執韁繩而已。 (偈222)
有位來自阿拉維村的比丘準備為自己興建一間茅舍,就開始砍伐一棵樹,但該樹上住著一位女天神和她的幼兒。她請求比丘不要砍倒,比丘卻不予理會。她一看無法勸阻,就把幼兒放在樹幹上,希望比丘能因此停止砍樹。但比丘已經揮動斧頭砍下去了,無法及時停下來,所以就把小孩的手臂砍斷了。女天神看見她的孩子受到如此重大的傷害,異常憤怒,當下就想殺死比丘。但當她高舉雙手,正要出手時,突然心念一轉,告訴自己:「如果我殺死比丘,就是殺害遵守戒律的人,一定會因此受苦,而且也可能立下惡例,使更多比丘受害。既然這比丘有老師,我一定要去找他的老師。」她就前去向佛陀哭訴。佛陀告訴她:「妳能夠如此冷靜控制自己真是太好了!」佛陀接著向她開示。
  她正念思惟佛陀的說法之後,就了解佛法了。佛陀也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提供一棵樹給她居住。從此以後,佛陀告誡比丘不可砍伐樹木。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8 June 2014

治好皮膚病的女士

 

捨棄忿怒,滅除我慢,解脫一切繫縛,
不執著名色的人,不受苦。 (偈221)
有一次,阿那律陀尊者前往迦毗羅衛城時,所有的親戚,除了妹妹蘿西妮以外都來 探視他。他們告訴他蘿西妮有皮膚病,所以沒辦法前來,但他還是請她前來相見。蘿西 妮恥於得到皮膚病,只好遮著頭臉,前來與他見面。尊者建議她做些善行功德:他請她 變賣一些首飾,所得的錢財用來興建供大眾做善行功德的廳堂。蘿西妮答應他的建議。 尊者也請其他的親戚協助她。他更建議蘿西妮在工程進行時幫忙掃地,用水裝滿所有罐 子。蘿西妮遵照他的話做,病就日漸好轉。
  廳堂興建完成時,佛陀和眾多比丘被邀請前來接受供養。應供後,佛陀詢問捐獻者 是誰,但蘿西妮卻不在現場,佛陀就請她前來。等蘿西妮來向佛陀頂禮之後,佛陀告訴 她罹患皮膚病的原因,是因為過去某一世時,她在憤怒下所作惡業的結果。佛陀說,那 時候她是波羅奈國王的皇后,但國王卻寵愛一位跳舞女郎,她因此嫉妒那位舞女。有一 天,她指使僕人事先在舞女的床舖和地毯上灑上會使人發癢的粉末,再用這種粉末灑向 舞女身上,加以羞辱。全身發癢的舞女痛苦不堪地倒在床上,但卻更加痛苦。
  由於犯下這惡行,蘿西妮今生才會罹患皮膚病。佛陀接著告誡大眾,憤怒時不要魯 莽從事,也不可以對人懷有惡意。
  佛陀說法完畢後,很多人,包括蘿西妮在內都證得聖果。蘿西妮的皮膚病也痊癒了 ,容貌變得清澄光滑。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1 June 2014

往生五淨居天(註)的比丘

 

渴求涅槃,心中感受到三果的喜悅,
並且不為物欲所繫縛的人,就是證得不還果的人。(偈 218)
一位年老比丘的弟子有一次問他,是否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年老比丘雖然已經證得 三果,但沉默不語,因為他曾經下定決心,在證得阿羅漢果之前,決口不說他的修行境 界。但直到逝世時,他還未證得阿羅漢果,也就從來沒有說明他的修行境界。
  他的弟子們為他在寂滅之前都未能證得阿羅漢果,而感到難過。他們請問佛陀該年 老比丘往生何處。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你們的老師在寂滅之前已經證不還果。他 現在往生到淨居天。他未向任何人透露修行的境界,是因為對自己只能證得這樣的果位 ,感到慚愧。他實在努力精進,想證阿羅漢果。你們的老師惰欲界已經沒有任何的執著 了。」
:五淨居天,證得不還果的人往生的地方。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5 June 2014

難提獲得往生天界的榮耀

 

長期離開家鄉,到遠處去的親人平安歸來的時候,
親朋好友和祝福的人都來歡迎他(她)。 (偈 219)

同理,作善業的人雖然往生,仍然得到善報,
報一如親朋好友歡迎返鄉的親人。 (偈 220)
難提是波羅奈的富翁。他有一次聽佛陀說興建精舍給比丘有很大的法益,於是就在仙人墮處興建尖頂、佈置良好的大精舍。當他把這精舍捐獻給佛陀時,忉利天為他預留了一座華屋。
  有一天,大目犍連尊者到忉利天時,看見忉利天為難提所預留的華屋,返回人間後,他請教佛陀:「世尊!世間做善行的人能夠在活著的時候就得到忉利天預留的華屋和其它的富貴嗎?」
  佛陀回答他:「你怎麼問這種問題呢!你自己不是已經在忉利天親眼看見了嗎!天神等待善良慷慨的人前去,如同親友企盼長久不見的家人一樣。當善良的人逝世時,他們將受到熱切的歡迎,往生到天界 (註)。」
:《天宮事註》說難提經過一生的布施後,死後往生忉利天。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8 May 2014

獲得很多籃子點心的迦葉尊者

 

持戒嚴謹,具足正見,住法(註 1),明白聖諦,
而且戒定慧三學圓滿的人,為世人所敬愛(偈 217)
一個節慶的日子,佛陀在眾多比丘的陪伴下,前往王舍城化緣。路上,他們遇見幾 位手上都提著糕餅籃子的孩子正要到公園去。這些孩子看見佛陀時,就向佛陀問訊,但 卻沒有供養佛陀糕餅。佛陀告訴其他比丘:「雖然這些孩子沒有供養我們,但他們要供 養的比丘就要來了。等他們供養完畢後,我們再上路吧。」說完說後,佛陀就和比丘們 到路邊樹下的陰涼處休息。這時候,迦葉尊者從後面趕了上來,這些孩子一看見迦葉尊 者,馬上流露出高興的表情,他們向尊者問訊,並且供養糕餅。
  迦葉尊者忠告這些孩子:「佛陀--我的老師和眾多比丘就在樹下休息。拿糕餅去供 養他們吧。」這些孩子遵照迦葉尊者的指示去做,佛陀也接受他們的供養。後來,有些 比丘說這些孩子比較喜歡迦葉尊者。佛陀解釋道:
  「比丘若像迦葉尊者一般,都會受天人喜愛,也會得到四食 (註 2) 的供養。」
註 1:「住法」指四向、四果及涅槃九種殊勝法。
註 2:「四食」:袈裟,食物,住宿和醫藥。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22 May 2014

憂愁緣自渴愛

 

貪愛會引起憂愁,貪愛會生起恐怖,
毫無貪愛的人,遠離憂愁恐怖。(偈216)
舍衛城中有位婆羅門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將證初果,就到他耕種的 地方去找他談話。這婆羅門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謝佛陀關心他和他的工作。他向佛陀說 :「等我田裏的稻米成熟後,我會在收成之後,先分一些給你,我不會在分給你之前, 先吃這些米飯。」但佛陀預知他今年不可能有收成,所以不發一言。
  婆羅門的米糧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卻下起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糧也完全毀了。婆 羅門因為無法如願的分送佛陀米糧,而非常難過。
  佛陀再度前去找他,並加以安慰。婆羅門也向佛陀敘說降臨到他身上的大災難。佛 陀忠告他:「婆羅門,如果沒有任何貪欲(註),永遠不會哀傷、恐懼。」
備註:
貪欲有三種
1. 欲愛,執著於感官的愛
2. 色愛,執著於色界的愛
3. 無色愛,執著於無色界的愛
  根據阿毗達摩(論)的說法,色愛和無色愛是執著於常見的感官樂趣。
  貪欲是強有力的精神力量,潛伏在所有眾生心中,它是造成生命中多數苦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使眾生生死輪迴不斷的原因。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4 May 2014

安尼其喬達枯瑪痛失新娘

 

欲樂引發憂愁,欲樂引發恐怖,
毫無欲樂的人,遠離憂愁恐怖。(偈 215)
住在舍衛城的安尼其喬達枯瑪正準備和沙甲拉城一位美麗的女孩結婚。但準新娘子從家中前來舍衛城的路上卻生病了,更不幸的,因此喪生了。知道這件不幸的消息時,他整個人籠罩在哀傷痛苦的情緒中。
  佛陀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機緣已經成熟了,就前去他家,並且接受他父母的供養。進食之後,佛陀請他出來相見,並問他何以如此悲傷沮喪?他告訴佛陀他的新娘子不幸喪生的事情。佛陀告訴他:「哀傷是欲望招感出來的。對世事萬物的欲望和對感官欲樂的強烈渴望會引起哀傷和恐懼。」聽完佛陀的忠告後,他努力思惟,終於克服痛苦,明白感官欲樂的變化無常。
  不久之後,他就證得初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7 May 2014

為妓女大打出手的王子們

 

執著引發憂愁,執著引發恐怖,
毫無執著的人,遠離憂愁恐怖。 (偈 214)
一個節慶的日子裡,佛陀在眾多比丘的陪同下,進入毗舍離城。路上,他們遇見幾位穿著華麗的離車國王子。佛陀看他們一身的王室打扮,說道:「比丘們!未曾去過忉利天的人,仔細看看他們的裝扮吧!」這幾位王子在前往一處遊樂公園的路上,遇見一位美麗的妓女,他們邀請她同行。但後來卻為了她而爭吵起來,不一會兒,甚至拳腳相見。結果,好幾位掛彩流血,必須被人抬回家去。
  佛陀和比丘們化緣結束後,在回精舍的路上,正巧遇見人們抬著受傷的王子要回去。
  比丘說:「這些王子因為一位女子的緣故而毀了。」
  佛陀接著說:「比丘們!哀傷和恐懼是因為享受、執著感官欲樂而引起的。」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2 May 2014

佛陀安慰毘舍佉

 

喜愛會引起憂愁,喜愛也會引發恐怖,
割捨喜愛的人,遠離憂愁恐怖。(偈 213)
毘舍佉因為孫女蘇達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難過,就前去向佛陀敘說她的悲通之情。
  佛陀告誡她:「毘舍佉,妳難道不明白舍衛城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嗎?想想看,如果他們都是妳的孫子,你豈不是要日夜不停的哭泣!不要讓一個孩子的死亡這麼嚴重地打擊妳。貪愛才造成悲傷和恐懼。」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3 April 2014

佛陀安慰傷心的人

 

喜愛會引起憂愁,喜愛會引起恐怖,
毫無喜愛的人,遠離憂愁與恐怖。(偈 212)
有位富翁因為兒子去世,而十分沮喪,他經常到墓園去哭泣。一天清晨,佛陀透過神通,明白這件事,就去看他。他告訴佛陀,兒子的去世使他哀傷痛苦。佛陀安慰他:
  「 不只你家有親人去世,眾生有生,就必定會死。你必須明嘹,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不可誤以為只有你親愛的兒子會死。不要如此沮喪,而把持不住。哀傷恐懼都是欲愛引起的。」
  察覺到生命無常的特性後,富翁就證得初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6 April 2014

執著防礙修行

 

比丘若流連不該去的地方,不修持正思惟,
放棄戒定慧三學,而還俗去追求欲樂,
則只能羨慕修證的比丘。 (偈 209)
不要貪戀可親與不可親的人事物,
怨憎會、愛別離都是痛苦的。 (偈 210)
所以不要愛染,因為愛別離是痛苦的,
沒有愛染與憎怨的人,毫無繫縛。 (偈 211)
舍衛城裡一戶人家的獨生子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就私自出家。他的父母由於強烈執著於這位獨生子,也出家為比丘與比丘尼。他們無法放棄彼此之間的感情來獨立生活,所以住在同一精舍裡,就像住在自己的家裡一樣,一齊談話,一齊吃飯。也因此成為其他比丘討厭的對象,有些比丘就向佛陀報告他們的行為。
  佛陀告誡他們:「一旦出家修行,就不可以像家人一樣住在一起。愛別離、怨憎會毫無疑問是痛苦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可貪愛任何人或眾生,因為感情的執著會影響修行。」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9 April 2014

帝釋看護佛陀

 

值遇聖者是好事,與聖者同住是件喜樂的事,
不見愚癡的人也是件喜樂的事。 (偈 206)

與愚癡的人為伍,會長期憂患,
與愚癡的人為伍,如同與敵人為伍一般痛苦;
與智者為伍,如同與親友同住般安樂。 (偈 207)


所以,人應該與聰明、智慧、多聞、堅定、
善盡職責的聖者為伍,如同月亮追隨星辰的軌跡。 (偈 208)
大約般涅槃前十個月,佛陀在毗舍離附近的鞞羅柧村結夏安居。那時候,他身染痢疾。帝釋知道佛陀身體不適,就親自前來照顧佛陀。佛陀告訴他不要費心,因為有很多比丘在身邊,但帝釋堅持要照顧佛陀,直到佛陀身體好轉。
     眾多比丘對帝釋親自照顧佛陀一事感到驚訝,也對他懍然敬畏。佛陀聽見眾多比丘的心聲後,告訴他們:「比丘們!帝釋親自照顧我這件事並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往生之前,他曾有機會聽聞我說法,因此了解佛法。去世之後,才往生成為現在的帝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曾經聽聞佛法,事實上,比丘們!得遇聖者是樁好事,與聖者共住令人喜悅。」
備註:雖然佛教徒崇拜帝釋並祈求他的祝福和保護,但佛陀在《幢頂經》中說帝釋尚未究竟解脫貪瞋癡和恐懼。儘管如此,佛教徒傳統上相信帝釋護持佛教。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3 April 2014

尊敬佛陀的方法

 

已經領會寂靜獨居安樂的人,
已經領會法義而喜悅的人,
不再恐懼,而且遠離邪惡(見)。 (偈 205)
有一天,佛陀宣稱四個月後,他就要證入般涅槃。聽到這件消息後,很多尚未證果的比丘感到很傷心、很沮喪,茫茫然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就緊緊跟隨在佛陀的身旁。但提裟尊者決心要在佛陀入滅之前證得聖果,所以並沒有整日跟隨佛陀,反而到僻靜的地方去精進禪修。
  其他比丘不了解提裟尊者,就向佛陀說:「世尊!提裟尊者似乎並不尊敬您,他只曉得做自己的事,而不知來世尊身邊聽法。」
  提裟尊者說:「我只是加緊努力精進,以便在世尊般涅槃之前能證聖果而已,這也是我未到世尊身邊的唯一原因!」
  聽完提裟尊者的解釋,佛陀說:「比丘們!所有敬愛和尊重我的比丘應該效法提裟尊者。比丘們!鮮花供養並不表示尊敬我,只有精進禪修才是。」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6 March 2014

飲食要節制

 

健康是最高的福報,知足是最好的財富,
最可信賴的人就是最好的親友,
涅槃是最究竟的喜悅。 (偈204)
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有一天吃完早餐後,前往祇樹給孤獨園。他當天吃太多的咖哩肉飯,所以在聽聞佛陀說法時,精神不振,不斷打瞌睡。
  佛陀就勸誡他:「國王!進食應適量,身體才會舒適。」國王接受佛陀建議,從此以後奉行適量的飲食,身子因此比往昔輕盈,情緒愉快,也比較健康。
  佛陀在國王向他敘說改善的情形時,告訴國王:「國王,健康是非常的福報。」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9 March 2014

佛陀和一位飢餓的人

 

飢餓是最大的疾病(註 1),五蘊是最大的苦痛,
智者如實知見這種道理,而證得究竟喜悅的涅槃。 (偈 203)
有一天,佛陀透過神通,知道阿拉維村裡的一位窮人證初果的機緣已經成熟了,就前往該村。但當天,這窮人出去尋找走失的公牛。這時候,村子的人已經開始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佛陀進食後,村人準備聽佛陀說法,但佛陀卻要等那窮人。窮人終於找到他的公牛,就跑著回來向佛陀禮敬。但他又疲累又飢餓,佛陀知道還有食物,所以就請村民先拿食物給窮人吃(註 2)。等到窮人吃完飯後,佛陀才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地說法,一直說到四聖諦。聽完佛陀的說法後,這窮人證得初果。
  後來,佛陀和眾多比丘回祇樹給孤獨園。路上,比丘們十分訝異於佛陀會要求村民先給那窮人吃飯,然後才開示說法。佛陀聽見他們的話後,便告訴他們:「比丘們!我來阿拉維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向那窮人說法,因為我知道他具備有正確明白佛法的能力。如果他飢餓難耐,飢餓的痛苦可能障礙他理解佛法,他一早上都在找走失的公牛,所以非常疲累,非常飢餓。比丘們!畢竟,沒有任何疾病比飢餓更難以忍受。」
註1:一般的疾病只要有適當的藥就可以治癒,但飢餓卻要天天加以治療。
註2:本故事說明佛陀不只關心眾生的精神心靈,也及於物資方面的考量。

Wednesday, 12 March 2014

欲望之火

 

沒有任何的火比得上貪欲, 沒有任何的罪過比得上瞋恚,
沒有任何的苦痛比得上五蘊,
沒有任何的喜悅比得上涅槃.
無此岸(令根)或無彼岸(六塵)(註)離苦而無繫縛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385二十六一三何處是彼岸
   摩波旬有一次偽裝成一位男子前去問佛陀尊者你經常提Para敬究竟是 什麼意思
   佛陀知道這男子實際上是摩波旬就告誡他邪惡的摩波旬Param與你無關它指的是彼岸只由滌除所有煩惱的阿羅漢才能抵達彼岸
   (註)真正的阿羅漢不執著於我與我所所以沒有內外六處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5 March 2014

勝利使人產生恨意

 

勝利造成憎怨,落敗的人生活在痛苦中,
內心祥和的人,捨棄勝利與失敗,和樂安住。(偈 201)
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和阿闍世王打仗時,連吃了三次敗仗。阿闍世王是頻婆裟羅王和韋提希皇后的兒子。韋提希皇后則是波斯匿王的妹妹。波斯匿王因為戰敗,而十分沮喪,感到羞辱,一時悲從中來:「多麼丟臉啊!連乳臭未乾的孩子都戰勝不了,我還不如去死好了。」
  由於懊惱沮喪,他拒絕進食,整天躺在床上。佛陀知道波斯匿王意志頹喪,就告誡眾多比丘:
  「比丘們,戰勝的人,敵意和仇恨增長。落敗的人痛苦,而且意志消沉。」
   後來,波斯匿王知道佛陀告誡弟子的話後,明白發動戰爭的雙方都沒有勝利可言,因此堅定地信受佛法。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6 February 2014

天魔波旬影響村民,使他們反對佛陀。

 

佛陀愉快安住,沒有種種煩惱障礙,
如同光音天,佛陀以法喜為食。(偈 200)

  有一次,佛陀透過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的一群少女證得初果的機緣快要成熟,他就在該村落附近停留下來。有一天,這群少女在河邊沐浴完畢後,回到她們的村子,這時候,佛陀進城去化緣,但由於村民受到天魔波旬的影響,並沒有任何人供養佛陀。
  佛陀在回程的路上遇見天魔波旬,他當下詢問佛陀是否得到了足夠的食物。佛陀明白是天魔波旬影響村民不要供養的,佛陀就說:
  「你這邪惡的天魔波旬,造作這種惡行是愚蠢的。」
  天魔波旬對佛陀的話充耳不聞,他心中想著,如果能誘使佛陀再進城去化緣,再次受到村民的奚落、侮辱,會是很好玩的事。就開口道:
  「你一定餓了,回村落去吧,你一定會得到供養的。」
  這時,這群少女剛好也達到,她們向佛陀敬禮問訊。天魔波旬當著她們的面,譏笑佛陀:「啊!喬達摩,既然你今早沒有得到任何供養,一定感受到飢餓的劇痛了吧!」
  「天魔波旬啊!我們即使得不到任何食物,也是法喜充滿,如同在光音天,只生活在禪定的喜樂中。」佛陀如此回答他。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9 February 2014

為水爭吵

 

眾生滿懷憎恨,佛陀不憎恨,
眾生滿懷憎恨,佛陀安住不憎恨。 (偈197)
眾生種種煩惱苦痛,佛陀安住不煩惱苦痛,
眾生種種煩惱苦痛,佛陀安住不煩惱苦痛。 (偈198)
眾生貪求欲樂,佛陀不貪求,
眾生貪求欲樂,佛陀安住不貪求。 (偈199)
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城,和拘利族的拘利城緊臨盧奚多河兩岸,兩個城市的農民都用盧奚多河水灌溉。有一年,發生大旱災,他們的米穀和其它的農作物都受到威脅,兩岸的農夫都想把河水引到自己的田裏。拘利城的農夫想把水改道,引導河水來灌溉他們的田地,但迦毗羅衛城的農夫加以抗議,他們認為如果拘利城農夫的計策得逞,那麼他們的田地就沒有水灌溉,農作物就不可能成熟。
  雙方都想獨佔河水,因此都懷有瞋恚和恨意。兩個城市農人間的爭吵像野火般,漫延開來,而傳到雙方統治者的耳裡。兩邊都找不出妥協的辦法,就準備戰爭,用武力解決。
  佛陀知道他在河兩岸的親戚們正準備戰爭。為了他們的安寧和幸福著想,他決定加以阻止,就一個人單獨到河的中央。兩岸的親戚看見他時,都把手上的武器放在一邊,向佛陀禮敬。佛陀告誡他們:「你們不應該為少量不具重大價值的水大動干戈,傷害彼此更有意義的生命。你們為什麼要採取這種不道德的作法呢?今天,如果不是我在這裡的話,你們的鮮血現在已經像河水般淌滿地上了。你們懷抱著恨意過日子,而我對任何人都沒有恨。你們的道德感薄弱,而我德行清靜。你們自私為己,敵意增長,而我沒有絲毫的自私心態。」雙方聽完佛陀的勸誡後,對於自己的愚癡感到羞恥,一場流血戰爭因此得以倖免。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2 February 2014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供養值得供養的人--諸佛、諸佛弟子
和克服執著、邪見與傲慢,遠離諸憂患的人;
供養寂靜、心無畏懼的人,功德不可衡量 。 (偈195)
佛陀有一次和眾多信徒前往波羅奈,而在路上遇見一座供奉精靈的神舍,離神舍不 遠的地方有位婆羅門正在耕種。佛陀瞥見婆羅門時,請他前來相見。婆羅門來的時候, 向神舍禮敬,而沒有向佛陀禮敬。佛陀說:「婆羅門,你禮敬神舍是對的。」
  佛陀的話使婆羅門心情愉快,佛陀眼見婆羅門處於有利的身心狀況之下,就運用神 通,在空中示現迦葉佛的金色浮圖塔。佛陀更向婆羅門和信眾解釋有四種人值得建立浮 圖塔:佛、辟支佛、聖者弟子和轉輪聖王。佛陀也指出有三種塔:(1) 裝遺骸的骨塔、(2) 供奉 肖像或模仿肖像的肖像塔、(3) 供奉袈裟、缽等遺物的遺物塔。菩提樹屬於遺物塔。佛陀強 調要禮敬值得禮敬的人,佛陀說法後,這婆羅門就證得初果。迦葉佛的浮圖塔一連七天 在天空中示現,人潮不斷前來禮敬,第七天結束後,浮圖塔消失了,而為一座石頭浮圖 塔取代。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5 February 2014

幸福是什麼

 

諸佛出生在世間令人喜悅,佛法在世間弘揚令人喜悅, 僧伽和合令人喜悅,比丘持戒令人喜悅 。 (偈 194)
一群比丘在討論「幸福是什麼?」的問題。他們明白不同的人對幸福的解釋也不同,所以他們說:
  「有人認為擁有國王般的財富和榮耀就是幸福。但有人則認為感官樂趣才是幸福,更有人認為得嚐美食才是幸福。」
  正當他們在討論時,佛陀來了。佛陀明白他們討論的話題後,說:
  「比丘們!你們所說的那些喜樂無法使人解脫苦。在這世間上,幸福的來源是:佛陀出現世間,聽聞奧妙佛法的機會和比丘們和諧相處。」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31 January 2014

最高貴的人

 

聖者極難得,不是每個家族都能生出聖者,
但聖者出生的家族和樂興旺。(偈 193)
阿難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個問題:「我們的老師--佛陀告訴我們,純種的大象只生長在參達塔和優薩陀種中,純種馬只生長在信度種中,純種牛只生長在優沙帕種中。事實上,他只告訴我們有關純種象、馬、牛的事,但卻未提及最尊貴的人到底生長在何處?」
  經過一陣思考後,阿難尊者就前去請教佛陀這個問題。
  佛陀回答他:「阿難!最尊貴的人並不生長在某一特定的家庭中。但,最尊貴的人生長的家庭,一定快樂興盛。」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23 January 2014

舒老师倾财济急


 

 

江西省有一位做塾师的舒老先生,先后在湖南、广东二省设立学塾,以教书为生。有一年,他与许多江西同乡雇舟归里,船在中途停泊的时候,上岸散步,忽然听到一阵凄惨的哭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中年妇人。舒老问她为何哭得这样悲哀,妇人说:我的丈夫欠官银十三两,官府催迫很急,所以我丈夫万不得已,只好准备把我卖了以偿官银,可是我如被出卖离家,我的幼儿势必失哺而死,老先生,叫我怎得不心痛悲哀呢!说罢,不禁又号啕大哭起来。舒老安慰她说:我们同船的人,都是江西籍的塾师,只要每人助你一两银子,就可解决你的问题,拭去你的眼泪,不要再哭了。言毕,回到船中,与同行的人商量,可是其他的人,谁也不愿出钱,都不同意他的意见,舒老就独力捐出自己二年来教书所得的薪金,统统送给那位哀哭的妇女。这十三两银子的功德真不小,救了她的一家,妇女连声称谢而去。可是船还没有回到江西,舒老带的粮食已吃完,再也没有钱在中途购粮,同船的人都责难他说:自己要有力量才可救人呀!谁叫你自己的粮食也不够,要把银子都送给他人呢?现在你没有粮吃,只怪你自己,不能怪别人。可是也有可怜他的人,招他同食,舒老因为吃人家的饭,不敢吃得饱,在途中忍饿了二天。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我饿极了,快快煮饭给我吃。妻子诉说家中已无存米,舒老叫她到邻家去借,他妻子说:我向邻家已借了很多次的米,答应他们等你回来以后,一定可以把欠米还他们的,现在你既已回家,我怎么仍可向他们借米呢?舒老就把途中将存银救济妇人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给妻子听,他妻子说:既然如此,那么我平时常吃的食物,可以采来一同吃。说罢携了竹篮往山中,采了一篮苦菜,带回家来连根煮烂,夫妇二人吃个一饱。晚上就寝以后,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呼声说:今宵食苦菜,明岁产状元。舒老夫妇听了,知道是上天将要给他们好报的预告,急忙披衣起身,跪地向天拜谢。明年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名字叫做芳,成人以后,果然中了状元。(取材自德育古鉴译语改作)

 

Wednesday, 15 January 2014

祀得皈依三寶

 

人在面臨危險時,會去尋找很多的保護,
如山岳、森林、園苑、樹神和神舍。
但這些都不是安隱的保護,也不是最佳的保護,
如此的保護無法使人脫離諸苦。 (偈 188/ 189)
皈依佛法與僧伽的人,可以透過智慧明白四聖諦:
苦、集、滅和滅苦的八正道。
這才是真正無上安全的皈依和保護。
如此皈依的人,可以脫離諸苦。 (偈 190/ 191/ 192)
祀得是摩訶憍薩羅王的國師。摩訶憍薩羅王是波斯匿王的父親。摩訶憍薩羅王逝世 後,祀得放棄所有的財產,離開家裡,成為苦行者。他和他的弟子們到靠近鴦迦國,摩 竭陀國與拘留國三國邊境附近的地方住下來,當地附近有一隻兇猛的龍。祀得經常向弟 子和這三國家的人民說:「禮敬森林、山、公園和樹木,如此,你們就可以解除生命中 所有的苦痛。」
  有一天,佛陀透過天眼,觀察到祀得和他的弟子們,而且知道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 機緣已經成熟了。佛陀就派遣大目犍連尊者先去向祀得和其弟子說法,佛陀本人隨後也 會前去說法。大目犍連尊者就到祀得居住的地方,他請問他們可否借宿一夜。首先,他 們加以拒絕,後來卻答應了,但指引他去龍住的地方。這隻龍非常敵視大目犍連尊者, 就和尊者展開一場鬥爭。最後,龍終於臣服了,而卷起身子,伸出頭來,像雨傘般護持 大目犍連尊者,表示對尊者的禮敬。第二天一大早,祀得和弟子們前來觀察大目犍連尊 者的命運如何,當他們發現龍已經馴服,溫順地以頭保護大目犍連尊者時,都大感驚訝 ,他們也因此向大目犍連尊者禮敬。
  這時候,佛陀也來了。大目犍連尊者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佛陀頂禮問訊,然後告訴 眾人:「這是我的老師--最尊貴的佛陀,我不過是偉大佛陀的一位謙恭弟子而已。」聽 完大目犍連尊者這麼一說,先前對尊者馴服龍的能力留有深刻印象的人對佛陀的能力更 感訝異。
  佛陀告誡他:「祀得,人民受到危險的威脅時,會前往山上、森林、花園、公園和 樹木去尋求庇護,但這些地方無法保護人們。只有依止佛陀,法和僧伽的人才能從世間 苦解脫出來。」
  佛陀說法完畢後,祀得和他的弟子們證得阿羅漢果,他們也都加入僧伽為比丘。當 天從鴦迦國,摩竭陀國和拘留國前來禮敬祀得的弟子看見祀得和他弟子們都身穿比丘的 袈裟時,感到困惑,而在心中想著:「究竟誰的法力較強?我們的老師祀得或喬達摩呢 ?一定是我們的老師法力較強,因為是喬達摩前來這裡找他!」佛陀知道他們心中的念 頭,祀得也認為他應該去除他們心中的猜測,所以,他就向佛陀頂禮問訊,然後說:「 世尊!你是我的導師,我不過是你的一位弟子而已。」經過他這麼表白,這些人都明白 佛陀的超凡卓絕。

Wednesday, 8 January 2014

不知足的年輕比丘

 

即使天上灑落金幣,也無法滿足欲望,愛欲是樂少苦多。
明白這種道理的智者,甚至對天界的欲樂也不企求,
佛陀的弟子希望能滅盡愛欲。 (偈 186 / 187)
有一次,祇樹給孤獨園的一位年輕比丘被他的老師送到別的精舍去學法,他的父親卻在這時候逝世了,並且留下一些財產給他和他的弟弟。等他給回給孤獨園時,他的弟弟告訴他父親的死訊,和父親留給他的財產。一開始的時候,他說不需要這份錢財。可是後來,他覺得還是過世俗的生活比較好,因此,他對出家修行的日子漸漸不滿意,而日益消瘦。其他比丘於是說服他去聽佛陀的忠告。
  這心中不滿的年輕比丘告訴佛陀,如果擁有父親給他的錢,他可以過很舒適的在家生活。佛陀忠告他,世人是不知足的,甚至具足大量珠寶財富的君王也一樣。佛陀接著告訴他頂生王的故事,頂生王是四王天和忉利天的聖王,享受這兩處天神的尊崇。有一次,他在忉利天住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希望自己是忉利天唯一的統治者,而不要與帝釋共同治理。但他無法達成這個願望,所比當下變老,衰弱不堪,不久就逝世了,天神是非常脆弱的眾生,一旦屈服於強烈的愛欲刺激,他們很容易毀壞。
  聽完佛陀的勸誡,年輕比丘決定繼續留在僧伽中,精進努力求解脫。

Thursday, 2 January 2014

佛陀的教誨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偈183)

諸佛說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傷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壓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門。(偈184)

不誹謗,不傷害他人,嚴守戒律,
飲食知節量,僻靜處獨居,勤修增上定(註),是諸佛教。(偈185)
有一次,阿難尊者請教佛陀,過去諸佛的佛法是否和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一樣?佛陀回答說,所有諸佛的佛法都是一樣的,佛陀馬上背誦過去諸佛在說法時所開講的一些偈語。
(註) 「增上定」:八定。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