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0 October 2011

為王剃鬚

 

  昔者有王,有一親信,於軍陣中,歿命救王,使得安全。王大歡喜,與其所願,即便問言:「汝何所求?恣汝所欲。」臣便答言:「王剃鬚時,願聽我剃。」王言:「此事若適汝意,聽汝所願。」如此愚人,世人所笑。半國之治,大臣輔相,悉皆可得,乃求賤業。愚人亦爾。諸佛於無量劫,難行苦行自致成佛。若得遇佛及值遺法。人身難得。譬如盲龜值浮木孔。此二難值今已遭遇。然其意劣,奉持少戒便以為足。不求涅槃勝妙法也。無心進求,自行邪事便以為足。(願為王剃鬚喻)
  從前有一位國王,身邊有個勇敢的年輕人,擔任他親信的侍從。有一次國王領軍作戰,他也跟著國王一起出征。
  在恐怖的戰場上,敵人不斷的拼死衝鋒過來,國王被敵軍包圍了,這位侍衛冒著生命的危險,拼命的殺退敵人,保護國王脫離了險境。
  回到皇宮之後,國王十分高興,覺得這次作戰能夠生還,是因為靠他的保護。因此,為了獎勵他的忠貞和勇敢,想滿足他的願望。國王在朝廷上,伸手將那個年輕的侍衛,拉到自己的身邊,對所有的大臣說:
  「這一次完全靠他勇敢的行為,救了我的生命,對我來說,他真是最大的功勞呀!諸位大臣!論功行賞,應該要怎樣的獎勵他呢?」國王問所有在朝的大臣。
  大家一時想不出適合的嘉獎,國王看大家不開口,便說出自已的意思:
  「這樣好嗎,宮中所有的官職、財寶、均由他隨意的選擇如何?」
  「大王高見,甚是得體!」所有大臣都一致的這樣說,國王見大家都同意了,便對身邊的那位侍衛說:
  「你的願望是什麼呢?你想要什麼,我都答應你。」
  「大王,」這位侍衛不好意思的說: 「我什麼都不要,只希望大王弟鬍鬚的時候讓我來剃。」
  「這就是你要求的事嗎?」國王說:「這事如果合妳的意,我就滿你願吧!」

  事情傳開來之後,大家都笑話這樣的蠢人:
  「他為什麼不要求國王賞賜更有價值的東西呢?這不是很愚癡嗎?」

*    *    *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陀及佛法難得能出現世間,想在生為人的情況下,見佛聞法,那真像大海盲龜巧遇木孔,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呀!難遇能遇,還能隨便錯過機會嗎?但眾生愚癡,有此機緣遇上了佛法,卻不求大法了脫生死,只希求不究竟的人天福報,這不像那個年輕的隨侍,不求一切珍寶,祇願為王剃鬚一樣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26 October 2011

蛇尾爭權

「譬如有蛇。尾語頭言我應在前。頭語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爾。頭果在前其尾纏樹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墮火坑燒爛而死。師徒弟子亦復如是。言師耆老每恒在前。我諸年少應為導首。如是年少不閑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牽入於地獄」(蛇頭尾共爭在前喻)
  從前有一條蛇,生活在山中茂盛的草叢裡,行走如飛,甚是自在。
  不幸得很,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遭到蛇尾的不滿。有一天蛇尾對蛇頭埋怨:
  「這真不公平,你總是要東就去東、要西就去西的,隨心所欲;要做什麼說什麼,也從未跟我商量。而我卻只能和奴隸一樣,跟在你後面走。」
  「這有什麼辦法?」蛇頭不認同的說道:「誰叫你是蛇尾?你又沒眼睛可看前景,沒有耳朵可分辨危險,沒有腦子作出決定。我可不是為了自己,反而是為了你的利益才引導你!」
  蛇頭覺得蛇尾無理取鬧,心裡也有點火了,但為了避免衝突,還是試著對蛇尾說;「老弟,我們多年來形影不離的相處一起,我總是領頭走在平安的路上,使你能一直的安全無虞,沒有受到任何不幸的災難和生命的危險,你應該感謝我才對,怎麼反而無理取鬧?
  「誰跟你無理取鬧?」蛇尾更火了:「所有獨裁及壓迫者,總是藉口為別人的利益著想,而行專制之實。」
  「走在前面,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蛇頭見蛇尾完全不講理,於是無奈的說:「好了,那你究竟想怎樣?」
  「我管不了這些,我要走在前面。」蛇尾直接了當的說出自己的本意,硬是要實現自己的想法。
  「唉!」蛇頭無可如何的嘆息說:「看來你什麼顛倒的事都做得出來了,還能說什麼呢?由你吧!就讓試試看代替我的角色吧!」
  蛇頭氣得不再講話了,閉上眼聽任蛇尾擺佈。
  蛇尾現在領頭了,牠趾高氣昂地出發,可是因為牠沒有眼睛,看不到目的地和前面的路,祇能漫無目標的在路上亂闖;過了很久,才走了很短的路程。也因為看不到在路上的危險,不論是深溝或荊棘,牠也毫無警覺,結果全身遍體鱗傷。最後,遇上一個火坑橫在牠面前時,看不見的牠還是一步步的朝著面前的災難前進,結果跌進了火坑。蛇頭在絕境中想引身而出,可惜為時已晚。
  當可憐的蛇尾快要被燒死的時候,才反悔的說:
  「我沒有眼睛怎能走在前面?真是自害害人呀!」
*    *    *
  佛說:五度如盲,智度如目。沒有智慧的人,如在黑暗的夜裡旅行,看不見方向,看不見前面的陷阱那是多麼危險呀!
  世間有很多師生,往往失去了師生的情誼,而產生了領導權的爭奪,最大的毛病是:一般年輕人,血氣方剛,好勝心強,在他心裡總覺自己的老師年紀大了,應該由年輕的學生來領導,但年輕的人經驗差,閱歷少,沒有智慧,雖然爭得了領導權,卻不知高低,不避危險,結果,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這不像蛇尾做頭的下場嗎? 此外,如果不是瞋忿及嫉妒,蛇尾也不會因為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而步上滅亡之途。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23 October 2011

相互而非

 

「譬如一師有二弟子。其師患腳。遣二弟子,人當一腳隨時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當按摩之腳,以石打折。彼既來已,忿其如是。復捉其人所按之腳,尋復打折。佛法學徒亦復如是。方等學者非斥小乘。小乘學者復非方等。故使大聖法典二途兼亡」(師患腳付二弟子喻
  從前有一位師父,收了二個人為弟子。有一天,因為師父雙腿都生了病,就吩咐徒弟們說:
  「我現在兩腳行動不便,為了使氣血順暢,必需經常按摩,要請你們各負責按摩一隻腳。」
  「照顧師父,是我們的應該做的事,也希望您老人家早日康復!」兩個徒弟都很孝順,但卻暗暗的在較勁。
  一陣子過去了,因為師兄按摩技術較好,便開始對師弟表現出傲慢的態度:
  「連按摩這點小事也做不好,可見多差勁。」
  師弟的技術雖然較差,但見到師兄露出驕傲的神情,也不禁心裡氣惱:
  「也不過是按摩這種小事,有什麼值得驕傲?等著瞧吧!」
  兩個人平常就互相忌恨了,到後來更是容不下對方。
  有一天,師兄出門辦事去了,師弟趁機便抓住師兄負責的那隻腳:
  「一個只靠按摩的狂妄之徒,竟敢如此驕傲,那我現在折斷你負責的那隻腿,看你還有什麼好驕傲!」就用石頭把腳砸斷了。
  等到師兄回來了,見到自己負責的腿被折斷了,心裡大為震怒:「你自己無能也罷,還要這樣的嫉妒我!」但他一想到自己失去了按摩的對象時,也橫下心來,抓住師弟負責的那腳,將它用石頭砸斷了。
*    *    *
  憎恨,跟著便會產生破壞的行為。見人勝己,因憎恨對方的緣故,輕則誹謗、重則加害。古今多少賢能,只因小人的嫉妒,而遭到不幸的殺害!在現代社會裡,同行即是怨家,互不容忍,推其原因,不就是嫉妒引起的嗎!
  佛教裡面流行的大乘小乘的教理,本是佛陀教法的兩大主流,學大小乘佛法的佛教徒,若是依法修行,都能依正法教化眾生.並沒有違背佛陀的本意,但學大乘佛法者,卻懷著輕視的眼光看小乘行者;而學小乘佛法者,對大乘學者的高傲猖狂,當然也看不順眼。因此,他們互為是非、明爭暗鬥、排斥破壞,這不像兩個徒弟,互相憎恨地折斷了師父的雙腿一樣嗎?結果,使一體的崇高佛法,也受到了重大的損失。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19 October 2011

聲色如幻

「譬如伎兒。王前作樂。王許千錢後從王索。王不與之。王語之言。汝向作樂空樂我耳。我與汝錢亦樂汝耳。世間果報亦復如是。人中天上雖受少樂亦無有實。無常敗滅不得久住如彼空樂」(伎兒作樂喻)
  從前有位國王聽說一位藝人歌藝絕佳,就問大臣說:
  「為什麼那麼高明的歌唱家,卻沒有到宮裡來演唱?」國王說道:「只是能請到他皇宮來表演,由卿做主,不管多少錢都可以。」
  「大王放心,這件事情,我一定辦到。」大臣機靈的答應道。
  大臣沒多久就查訪到那位歌唱家,他愉快的對歌星說:
  「你能在國王面前演唱,實在是你最大的榮幸啊!」
  「不過,」歌星平淡的說:「做演唱這行業,若只為了虛幻的掌聲與榮譽,那能解決現實的需要!」
  「這個我知道,」大臣立刻會意的說:「在國王面前唱幾支歌,不會花你多少時間,給你一千塊銀元代價,可以嗎?」
  「謝謝大臣,」這位歌星十分感激的說:「你太賞識我了!」
  大臣帶著歌星,恭敬的晉謁國王。
  歌手在國王的面前唱著美妙的歌聲,國王不勝感慨的說:
  「你美妙的歌聲,真像傍晚天邊的彩霞呀!可惜美妙的幻景,是那樣的虛無飄渺,這種東西,有什麼實際的價值呢?」
  「歌聲雖是隨唱即滅,但能使大王悅耳呀!」歌星說。
  國王回過頭來,吩咐大臣說:「搬賞金來吧。」
  一千銀元搬來了,擺在歌星面前,發出了閃閃的光輝,但國王卻遲遲未准許他拿走。
  「大王!你這是什麼意思?」歌星大惑不解的問道。
  「你還不知道嗎?」國王哈哈大笑說:「你用歌聲娛樂我的耳朵,現在我用錢來娛樂妳的眼睛,誰也沒有討便宜,這不是很公平嗎?」
*    *    *
  世間的快樂是虛幻不實的。世有成住壞空,心有生住異滅,沒有事物能永久不變,這份快樂隨時都可能幻滅,就如同悠揚的音樂隨即消逝在空中,不得長久。世間的業報因果也是如此,優裕美滿的生活,不可能保持長久;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卻時時在緊逼著我們,所以對現實的人世,應當生起強烈的厭離心,認真地依佛法來斷除煩惱,解脫生死。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16 October 2011

五人一婢

  譬如五人共買一婢。其中一人語此婢言:「與我浣衣!」次有一人,復語浣衣。婢語次者:「先與其浣。」後者恚曰:「我共前人。同買於汝。云何獨爾。」即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十下。五陰亦爾,煩惱因緣合成此身,而此五陰恒以生老病死無量苦惱搒笞眾生。(五人買婢共使作喻)
  從前有五個人,住在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們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我們每天如此忙碌,連洗衣服的工夫都沒有。真是苦呀!」張三有一天晚上休息的時候,洗滌換下來的衣服,不禁如此歎苦。
  「我看,我們五個人共同出錢買個婢女,而我們在工作之餘,就會有些空閒的時間了。你們認為這樣好麼?」李四說。
  大家聽了這個建議,感到非常滿意。「那就這麼決定,一起買個婢女!」

  過了兩天,王五買了個婢女回來,樣子大家倒也滿意,既然有了稱意的女婢,大家應該就有時間休息了。但事實卻不然...
  「這些骯髒的衣服,給我拿去洗掉。」張三吩咐婢女。
  「今天換下的衣服也給我拿去洗。」李四也如此吩咐。
  繼而王五等其他人,也都如此吩咐。婢女看到這樣情形,實在沒有辦法同時洗五個人的衣服。
  「我先幫他洗吧!」她無奈的說。
  「不行,」李四暴跳如雷,生氣的說:「我和他同時出錢買妳回來,為什麼獨獨要先給他洗?」他便狠狠的抽了女僕十鞭。
  其他四個人看到了,也不滿的各抽了女僕十鞭。打得婢女,體無完膚,痛苦不已。
*    *    *
  這五人就好像「五陰」(=五蘊=色受想行識),婢女就像是「人身」,說明「人」以煩惱因緣合成一身,而「五陰」恆以生老病死無量苦惱笞打眾生。現實人生,受著無情的五陰一煎逼,悲哀苦惱,這不就像受鞭抽打的婢女麼?
  人心只要接觸到現實,便容易生起錯亂的妄想,雖說妄想是憂愁苦惱的根源,但凡夫怎麼可能沒有妄想呢?外在的聲色香味的物質現象,觸動了內心,內心便起了波動。眾生從自己的血肉之軀,到身外的財富、親友、任何事物,都拼命的執著。結果,眾生被外相的糖衣迷惑住了。換句話說,即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捉弄了眾生,但誰能徹底的明瞭?
  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識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識得念佛是誰,因為被五蘊所覆。
  在諸法實相內,無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諸法的空相,空相內無色的相可得,無楞嚴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無金剛經的文可得。無色,身便空;無受想行識,心亦空;所謂身心兩亡,身空心空佛現前。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不空,故有生老病死;心不空,故有生住異滅。若身空,無生老死苦;心空,無生異滅;身心兩亡,佛性現前。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Thursday, 13 October 2011

醫治脊僂

  沒有人希望生病,但生了病就需要看醫生;若是幸運,能遇得好醫生,病即治癒;若遇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這種庸醫,可能醫病增病、越醫越病,則不但不是醫師,反而是病師。宗教師只應人所求、應人所問的,已經是庸師了,邪知邪見導致人們邪信,或教人邪修邪行、同入魔道的,才是最可憐的魔師啊!
  從前有一位年輕的人身體向來是非常的強健,行走如飛。平常他能挑上一、二百斤的東西,不論什麼粗重的工作他都稱心如意的做得很好。很多人羨慕他的身壯力大。但世間好景不常,有一天他忽然病了,病了以後變成駝背,使他傷心欲絕,這一下怎麼能再工作呢?不工作如何生活下去?
  「你何必這樣頹喪呢?」朋友看他老是悲哀的嘆息。便安慰說;「世間任何人都會患病的,你現在的身體雖彎腰駝背;但還可以行動,既已患了這個不幸的病症,除了息心調治,悲有何益?」朋友親切的安慰他,並 建議他說:「我聽到人家說,醫生也可以醫治駝背的。唯沒有醫治駝背的專家罷了。你是不是願意?找個高明的醫生來醫治呢?」
  「駝背也可以醫嗎?」他雖懷疑,但也有無窮的希望,於是他甚為興奮的問。
  「世間任何病都可以醫,為什麼你的駝病不可以醫呢?」他的朋友如此的鼓勵他。
  過了一天,朋友為他請來一位醫生。醫生的嘴上留了一撮仁丹鬍子,穿了一身黑色的服裝,一手托著拐杖,一手提著藥箱,他的朋友把醫生引到病人的身邊。並為他作簡要的介紹,醫生看看病人的氣色,摸摸病人的患處之後,進一步便問病人得病的原因。然後,用手搭在病人的筋脈上,最後,醫生開口了:
  「妳的痛是可以醫治的,不過要受些痛苦!」
  「只要我的駝背可以痊癒,不管吃怎樣的苦都願意。」病人很堅決的說:
  「好吧,」醫生像很有把握的點點頭說:「你的駝背,祇因偶爾載重過量,才使脊骨彎曲;若能施以壓力,脊骨仍會變直的。」
  醫生一面說,一面吩咐人拿兩扇門來,當門拿來的時候,便命病人伏趴在門板上,然後再把另一扇門板覆蓋在他的身上,醫生叫了幾個人,搬來四塊大石臼,拼命用力的壓,儘管病人大聲的叫喊求饒,也不理不睬。最後聽不到病人的呻吟聲了,醫生靜靜地說:
  「病人的病大概好了,把上面的石臼搬走吧!」
  當他們把門拿開的時候,病人兩眼突出,滿口流血,人早就死了。
*    *    *
  病患譬如一切眾生,醫生譬如外道;眾生患有生死及貪瞋痴的病,外道沒有研究過佛法,不事用功修行,怎能依正法去救度眾生呢?結果,就像被庸醫治死的病患一樣,不但沒有離苦得樂、解脫生死,反而被邪師的邪知邪見引到地獄、餓鬼、畜生或投入魔道。
「譬如有人卒患脊僂請醫療之。醫以酥塗。上下著板。用力痛壓。不覺雙目一時併出。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為修福故,治生估販。作諸非法,其事雖成,利不補害。將來之世,入於地獄,喻雙目出」(醫治脊僂喻)
‧摘錄自‧《百喻經》、《百喻新譯》、《百喻故事廣釋》

Sunday, 9 October 2011

答非所問

 

  在炎熱的夏季,有兩個孩子在河裏游泳,他們在水裡浮沉自在,樂趣無窮,在他們心裡,世間最有樂趣的事,莫過於玩水了。
  「喂!我們來個賭好不好?」一個孩子說。
  「如何賭法?」
  「我們鑽到水底,在河裏最低處,抓一把沙或泥土上來,先上來的人就是贏。」
  「好吧,就這樣一言為定!」兩個孩子互相約定。
  二人先游到河的最中央,叫一聲開始,二人同時潛到水裡,不到一會兒,就一起游了上來,同時手上都抓著一把東西。但奇怪的是,他們兩人一個抓的是泥巴,一個抓到卻是的白色的毛髮。
  他們端詳了好一陣子,研究著究竟是什麼東西。突然,其中一個孩子靈機一動,說道:
  「可能是仙人的鬍鬚。」他猜測著。
  「你怎麼知道是仙人的鬍鬚?」
  「因為仙人都是在河邊修行的,仙人剔除鬍鬚扔到河裏,給我抓住的。」
  「聽說仙人身上的一毛一髮,都是世間稀有的珍寶,我們已然得到仙人的鬍鬚也是運氣好。」
  「是不是仙人的鬍鬚現在還不能確定,必須有一位仙人給我們證實。」兩個孩子一致同意。
  他們為了解決心裡的疑問,便沿著河岸一直的向前走,也許是他們的心太誠了,還走沒多久,竟真的遇到一位全身毛髮都白的仙人,在河邊的大樹下修行。
  他們兩個人恭恭敬敬的向仙人行禮,然後問道:
  「請問大仙,這個東西是不是仙人的鬍鬚呢?」
  仙人睜開雙眼,仔細的端詳了一番,但沒有直接回答他們,卻用手抓了一把米和麥放到口裏嚼了一會,才吐出來說:
  「這是孔雀糞。」
  仙人說完了,就閉目不再說話了,兩個孩子面面相覷,聽得一頭霧水,仙人究竟講的是什麼意思?
*    *    *
  佛教的禪師往往答非所問,譬如說,若問:「佛法的大意是什麼?」他答:「麻三斤。」若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答:「牛糞。」這是為什麼呢?禪的意義是要自參自悟,經他人的解說,是他人的與你的自性無關,故不用語言文字解說也不直接解答你的問題。
  為什麼會話不投機呢?因為每個人的智識高下不同、思想、個性,對事事物物的瞭解不同,對佛法的瞭解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話不能投機。佛是最高智慧者,說法應機,所以經典也有權說實說深說淺說,方便說,究竟說。各人研究經典,所瞭解不同,所以各有所見地,正知正見各有所見,邪知邪見也各有所見,如何分別是與非呢?那就佛經典作印證了,經典譬如照妖鏡,邪知邪見的人欲投機取巧即無所遁形了。
  佛說:
  「譬喻微妙法,於法說戲論;若人問真理,則答非所問。
   小兒問白毛,仙答孔雀糞;說法不如理,亦若彼仙人。」
「譬如昔日有二小兒入河遨戲。於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兒言此是仙鬚。一小兒言此是羆毛。爾時河邊有一仙人。此二小兒諍之不已。詣彼仙所決其所疑。而彼仙人尋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著掌中。語小兒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而此仙人不答他問人皆知之。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說法之時戲論諸法不答正理。如彼仙人不答所問為一切人之所嗤笑。浮漫虛說亦復如是」(小兒爭分別毛喻)
‧摘錄自‧《百喻經》、《百喻新譯》、《百喻故事廣釋》

Wednesday, 5 October 2011

當鳴不鳴

  從前有個國家,國中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每逢國家慶典的喜日,所有婦女,手中都要執持一朵美麗高潔的青蓮花,以作適時的鬘飾,才能顯出婦女的高貴。
  當時有個窮苦人家的婦人,見到國中所有婦女的手上,都執持一架高潔的青蓮花,心理真是羨慕極了!於是她對自已的丈夫說:
  「今天國慶。每一位婦女,手中都持有一朵清香美觀的青蓮花。如果你能設法贈送我一朵,我就是你的妻子;你若不能做到這件事,你就沒有資格做我的丈夫了,我也只好永遠地離開你啦!」
  這位貧窮的丈夫,為了討好妻子的歡心,滿足妻子的願望,便答應說:
  「親愛的,你儘管放心,我一定為你買一架高貴的青蓮花!」
  可是一朵高貴的青蓮花,不是貧窮的人所能買得起的。但已答應了妻子,怎能讓妻子失望?因此,心裡有些著急了。他一想到沒有青蓮花,就將失去了美麗的妻子時,心裏更是焦急起來!
  這位可憐又貧窮的丈夫,為了要想獲得妻子的歡心,只好冒險進入國王的花園,偷採一朵青蓮花了。但國王御花園中的青蓮池塘裡,飼養著很多鴛鴦,他忽然想起,自己曾學過鴛鴦鳴叫的口技。覺得十分有把握能偷到青蓮花了。於是當天晚上,他一面學著鴛鴦叫,一面毫不為難的潛進了皇家的池塘。
  當他在他塘裡採摘青蓮花的時候,卻驚動了鴛鴦,所有鴛鴦都叫了起來,看守池塘的守衛便問道:
  「誰在池塘裡呢?」
  這位窮苦的人,一時情急,竟忘掉摹仿鴛鴦的鳴叫,而失聲的答道:
  「是我呀!」
  守池的守衛嚇了一跳,想不到真有人在池塘裡,於是他立刻捉住了這位偷花的窮人,嚴厲的問他:
  「你潛入池塘,所為何事?"」
  「我想採一朵青蓮花。」
  「你不知道這是國王的池塘麼?」
  「知道。」
  「那你還敢這樣大膽的進來偷花?」池塘的守衛很是氣憤的問。
  「我一心一意只想採一朵青蓮花,希望能獲得妻子的歡心。至於膽子,我實在已經忘掉了!」這位窮苦的人回答守衛的話,真倒有點詼諧。
  「你真是個糊塗蛋,做人怎能忘掉膽子?」守衛憤憤地說:「現在我只好帶你去見國王了。」
  「我也很想見見國王,若你能帶我去,我也是很高興。」窮人很樂意的回答:「我不能採摘一朵青蓮花給我的妻子,但能因此看到偉大尊貴的國王,也是我的福氣!」
  「妳以為見到國王是妳的福氣麼?」守衛不甚耐煩的告訴他:「這恐怕是妳的死期呀!」
  這位窮苦的人,一聽到見到國王就是他的死期,心裡頓時一陣恐慌。於是他向池塘守衛哀求說:
  「我還不能死呀,我太太還在等我送花回去呢!求求你做做好事,放我回去!我會永遠地感激你的!」
  「快點跟我走!」守衛忿怒的說:「你再嚕囌我就揍你了!」
  窮人見勢不妙,只好聽從守衛的命令了。正當他離開池塘邊的時候,忽然摹仿鴛鴦的聲音鳴叫起來。
  守衛又好氣、又好笑的罵道:
  「你這該死的人呀!為什麼剛才妳不學鴛鴦的聲音回答我呢?現在你雖摹仿鴛鴦的鳴叫,卻又有什麼用!你該鳴的時候不鳴,不應該鳴的時候,你反而鳴起來,這不是最愚蠢的人麼!」
*  *  *
  若在有能力的時候不肯布施行善,身體健康的時候不肯用功修行,等到沒有錢的時候才想做善事,身體有病或災難困苦的時候,才想用功修行,豈不是太遲了?就如同有些人在活著時,只知道做壞事,卻不願行善,將死之際才感嘆說,現在想來做些好事啊!但這時已經等著被帶去見閻羅王了,就算想做什麼也來不及了!這不就像那窮人最後摹仿鴛鴦的鳴叫,豈不是太遲了?
  一定要把握活著的時候啊!凡事須及時,死後無著力處矣!死了之後,就算真的想做些什麼事,也是無濟於事!
「昔外國節法慶之日。一切婦女盡持優缽羅華以為鬘飾。有一貧人。其婦語言。爾若能得優缽羅華來用與我。為爾作妻。若不能得,我捨爾去。其夫先來常善能作鴛鴦之鳴。即入王池作鴛鴦鳴偷優缽羅華。時守池者而作是問。池中者誰。而此貧人失口答言。我是鴛鴦。守者捉得將詣王所。而於中道復更和聲作鴛鴦鳴。守池者言。爾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終身殘害作眾惡業。不習心行使令調善。臨命終時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獄卒將去付閻羅王。雖欲修善亦無所及已。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鴛鴦鳴」(貧人作鴛鴦鳴喻)
‧摘錄自‧《百喻經》、《百喻新譯》、《百喻故事廣釋》

Sunday, 2 October 2011

囑奴守門

「譬如有人將欲遠行。敕其奴言。爾好守門并看驢索。其主行後。時鄰里家有作樂者。此奴欲聽不能自安。尋以索繫門置於驢上。負至戲處聽其作樂。奴去之後。舍中財物賊盡持去。大家行還問其奴言。財寶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門驢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復言。留爾守門正為財物。財物既失用於門為。生死愚人為愛奴僕亦復如是。
如來教誡,常護根門,莫著六塵,守無明驢,著於愛索。
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詐現清白。
靜處而坐,心意流馳,貪著五欲,為聲香味之所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
正念、覺意、道品、財寶,悉皆散失」(奴守門喻)
  從前有位富有的人,家中藏了許多珍奇財寶。有一天他準備出遠門,便請一個奴工幫他看家,出門前再三交代他說:
  「我要出門了,家中有許多寶物,希望你好好地看門。」
  但這個主人知道他天性愚鈍,說一是一,不知應變,於是再更進一步仔細囑咐說:「要守住這個門,家中財物才不會遺失;此外,屋外的一隻驢子也必須看好。」
  這個僕人聽完此話,就慎重其事,忠實地看守這個門,以及屋外的驢子。可是過了幾天,剛好附近有人在慶祝喜事,請來了戲班子來助興,聽來十分精彩。守門的奴僕也很想去湊湊熱鬧,可是主人一再的交代要看好家門、驢子,怎麼辦呢?他絞盡腦汁,終於想到一個方法:
  「我把門好好的綁緊,再將繩索的另一端綁在驢身上,就可以牽著驢子去看戲了!而且,這樣子驢子和繩索都不會遺失,而門也被繩子綁住,一定非常安全。」他自以為聰明的牽著驢子高高興興地去看戲了。
  主人一回到家,看到門戶大開,守門僕人也不知到那兒去了,只見一條繩索掉在地上。於是他沿著繩索一路尋找,終於找到守門人和那隻驢子。這個主人就問奴僕說:「我叫你守門,你跑到那裡去?」
  「我按照你說的去做了啊!你看,門依然還在,繩索也沒有斷,而驢子就在這兒啊!我那裡做錯了?」奴僕說。
  「要你看門就是希望屋內的東西不要遺失,你雖然幫我綁住這扇門,而繩索、驢子也安然無恙,但是大門已經被人打開,裏面的財寶也被拿光了! 要你保護家裏的財寶,若無財寶何用守門?」
  主人對這位奴僕真是啼笑皆非,氣得七孔冒煙,但事情已經發生了也無可奈何。
*    *    *
  佛陀常常慈悲的教誡弟子:「常護根門,莫著六塵,守無明驢,著於愛索」,要嚴守六根門戶(眼耳鼻舌身意),而不應貪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若是耳根貪著外界的聲塵、舌根貪著食物的味塵、色身貪著於身體的享受,就會被外界事物引誘,而分散了人的意念;偏於這份無明而忽視了自性的寶藏。雖然人的無明,易有妄念而心猿意馬、偏向罪惡。而且因為有愛的無明,所以正念、覺意、道品等財寶,全都喪失了,就像守門人只看住驢和繩,卻沒看好屋子,整屋的寶物全被搬光。但若能看守住著這條情愛的繩索,斷除私我的愛念,就有如解開無明繩索,不將它綁在無明的根門上一樣,不會再受到愛索纏縛,而寶藏之門就在繩子的另一端。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