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7 June 2015

生命中沒有究竟的滿足

 

出家修行的生活艱困,在家的生活痛苦,
與不同心性的人共住痛苦,生死輪迴苦。
所以不要再輪迴了,不要一再受苦!(偈 302)

  十月和十一月間的月圓之夜,毗舍離城燈火通明,城裡的人大肆慶祝眾星雲集的節慶,祈求眾星不要降下災殃,他們高歌、狂舞,盡情享樂。這時候,有一位比丘站在精舍遠遠眺望城裡的一切。他感到一陣落寂,對自己的出家生活不滿,而喃喃自語道:「再沒有任何人的日子比我更糟糕了!」就在這剎那間,林子的守護靈現身在他面前,告訴他:「地獄眾生羨慕天神的命運,同理,城裡的人羨慕生活在林子裡的人(指修行的人)。」這比丘明白這道理後,後悔曾經如此看輕比丘的命運。
  第二天一大早,他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忠告他努力觀想世間的無常變化。佛陀也告誡他,一切眾生皆苦。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18 June 2015

男孩和眾多的精靈

 

喬達摩(註1)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佛(註2)(偈296)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法.(偈297)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僧伽(註3).(偈298)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觀身不淨.(偈299)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樂不殺生.(偈300)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喜樂禪修.(偈301)
有一天王舍城裡的一位砍柴工人和他的兒子上山去砍柴。傍晚要回家的半路上,他們在靠近墓園的地方進食,也把兩隻公牛的軛解下來,讓它們去吃草。但這兩隻牛卻在他們不注意的情況下走失了,砍柴工人發現牛不見了,就去找牛,而叫兒子留下來看顧木柴。這砍柴工人最後在城裡找到牛,但天色已晚,城門都關上了。他的兒子只好一個人在牛車下過夜。
  砍柴工人的兒子雖然年紀還小,但心中經常繫念佛陀的殊勝。那天晚上,兩個惡魔企圖嚇唬、傷害他。當其中一位惡魔拉他的腿時,他大聲喊:「南無佛!」惡魔聽到這男孩的叫聲時,受到驚嚇,反而覺得應照顧這男孩。其中之一的惡魔留下來保護男孩,使他免於任何危險,另一惡魔則到頻婆裟羅王的宮裡去偷取食物,並且留下文字,敘說他拿走王宮的食盤和其用途,這些文字只有頻婆裟羅王才能看得見。兩位惡魔就餵養這男孩,一如他們的孩子般。
  第二天清晨,國王的僕人發現王宮的盤子不見了,就四處去找,但全找不著。最後,他們發現盤子在男孩身上,認為這男孩是小偷,而把他帶到國王面前。但當國王看見盤子上的文字時,就詢問男孩。男孩回答說當夜曾被父母餵食,吃飽後,他心滿意足的入睡了,毫無恐懼之心,除此以外,他一概不知。國王就派人去請男孩的父母來詢問,之後,國王帶他們一起去見佛陀。
  國王問佛陀:「是不是只有繫念佛陀的殊勝才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的迫害和危險?或者,繫念佛法的殊勝也同樣有效?」
  佛陀說:「國王啊!繫念佛陀不是唯一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和危險的方法,對六根中任何一根具足正念,都是護持一個人,免除惡魔迫害和危險的好方法。」
註1:佛陀未出家的如俗名。
註2:觀想佛陀的殊勝修持。
註3:觀想僧伽的殊勝。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11 June 2015

殺害父母的比丘

 

阿羅漢殺父(傲慢)(欲愛),害剎帝利族二王(斷見與常見)
破王國(十二處)及其官員(執著)而不後悔。(偈 294)

婆羅門(阿羅漢)殺父(傲慢)(欲愛),害婆羅族二王(斷見和常見)
掃除老虎當道的危險道路(五蓋),而不後悔。(偈 295)
有一次,遠地的一群比丘來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拉枯塔卡跋提比丘正巧從不遠的地方經過,佛陀便指著他向這群比丘說:
  「比丘們!看那比丘!他殺死自己的“父母”,而且一絲悔恨之心也有沒!」
  這群比丘對佛陀的話十分困惑,因為他們知道拉枯塔卡跋提比丘並沒有殺害父母,所以懇求佛陀加以解釋。
  佛陀因此向他們進一步解釋其中的涵意。其實這是一種譬喻,意思是說,阿羅漢去除貪愛、貢高、邪見,和對六根與六塵的執著。所謂的“父母”,分別指的是貪愛和貢高,常見和斷滅見就是兩位國王的譬喻,執著就是收取所得稅的稅務官員,而六根與六塵就是王國。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5 June 2015

裝飾拖鞋的比丘們

 


傲慢而且放逸的人應該作的事 (註1) 都不作,
不應該作的事 (註2) 卻都作了, 煩惱因此增長。(偈292)
精進修習觀身是苦的人,不作不應該作的事,
應該作的事則不間斷,如此觀照的人, 煩惱減少。(偈293)
有一群住在跋提的比丘只對製作、穿著裝飾過的拖鞋有興趣,而疏忽修行。有人向 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告誡這群任性的比丘:「比丘們!你們加入僧伽是為了要究竟解 脫。但你們卻只知道製造並穿著有裝飾的拖鞋!」聽完佛陀的勸誡後,這群比丘痛改前 非,精進地尋求解脫之道。
備註:
1. 持戒、修習禪定等。
2. 裝飾雨具、拖鞋、缽等。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