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9 October 2015

獨處比較好

 

獨自坐臥,獨自經行而不倦怠,
獨自調御的人,喜樂居於林中僻靜處。
伊卡非哈如尊者不喜歡與眾多比丘居止一處,他寧可一人獨處。獨處時,他不論行、住、坐、臥都努力修習正念現前。其他比丘不了解他,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不僅沒告誡他,反而稱讚他:「他做得對!比丘獨處是好事啊!」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3 September 2015

空間距離不是問題

 

善良的人如喜馬拉雅山,
即使身在遠方,但聲譽到處傳播;
邪惡的人如夜晚射箭,
雖然近在咫尺,別人卻視若不見。
給孤獨長者和郁瞿婁年輕時,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受教。郁瞿婁有位兒子,給孤獨長者有一位女兒。當兒女成年後,郁瞿婁就向給孤獨長者請求讓這對小兒女成親。結婚之後,給孤獨長者的女兒脩摩迦提就住在夫家,但郁瞿婁一家人對佛法毫無好感。有時候,他們甚至邀請裸形外道到家中來,每次脩摩迦提的公公都會要求她一齊向這些裸形外道禮敬。但由於害羞和不習慣見裸形外道,她都加以拒絕。相反地,他告訴婆婆有關佛陀和他的殊勝。
  她的婆婆聽到脩摩迦提敘說種種佛陀的事後,急於想見佛陀,所以就允准她邀請佛陀前來家裡,接受供養。她就開始準備食物和其它供養品,一切就緒後,她爬到樓上去,面向祇樹給孤獨園,備妥鮮花,焚香,心中同時觀想著佛陀的殊勝德行,然後說出自己的願望:「世尊!我誠懇地邀請您和眾多比丘明日前來應供。願佛陀知道我的邀請。」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在祇樹給孤獨園請佛陀於第二天至他家接受供養,但佛陀回答說,他已經答應脩摩迦提,明日將接受她的供養。給孤獨長者十分困惑地對佛陀說:「但,世尊!她並不住在舍衛城,而住在很遙遠的地方!」
  「不錯,但善良的人雖然在遙遠的地方,卻像身邊的人一樣為人所察知!」佛陀如是回答。
  第二天,佛陀和比丘們到郁瞿婁的家去接受供養。郁瞿婁夫婦對佛陀的殊勝和莊嚴,十分感動,就向佛陀頂禮問訊。供養完後,佛陀為他們說法。從那天起,郁瞿婁一家人都成為佛陀堅定的信徒。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17 July 2015

有德行的人不虞匱乏

 

正信、持戒的人,
有聲譽和財富(註)的人,
到處受人尊敬。 (偈 303)
質多羅聽完舍利弗尊者的說法後,證得三果。有一天,他滿載一車子的食物和其它要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的東西,出發前往舍衛城。正當他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鮮花恰如天雨般,奇蹟似的遍灑在他身上。他停留在精舍的幾天裡,一直供養佛陀和比丘們。而天神總是裝滿他的食物和供養品使他不虞匱乏。
  就在他回去的前一天晚上,他把所有的東西都供養給僧伽,但天神又將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東西裝滿他已空的車乘。阿難看見這段日子以來,質多羅的供養品不斷被天神所補滿,就問佛陀:
  「世尊!是不是因為質多羅前來供養您,所以才能擁有這些無價的東西,如果他供養其他人,也會有這些禮物嗎?」
  「阿難!質多羅的信仰堅定,又慷慨布施,無論他到何處,都會獲得財富和榮耀。」
註:「財富」是指--信、戒、慚、愧、聞、施、慧等七聖財。)

Saturday, 27 June 2015

生命中沒有究竟的滿足

 

出家修行的生活艱困,在家的生活痛苦,
與不同心性的人共住痛苦,生死輪迴苦。
所以不要再輪迴了,不要一再受苦!(偈 302)

  十月和十一月間的月圓之夜,毗舍離城燈火通明,城裡的人大肆慶祝眾星雲集的節慶,祈求眾星不要降下災殃,他們高歌、狂舞,盡情享樂。這時候,有一位比丘站在精舍遠遠眺望城裡的一切。他感到一陣落寂,對自己的出家生活不滿,而喃喃自語道:「再沒有任何人的日子比我更糟糕了!」就在這剎那間,林子的守護靈現身在他面前,告訴他:「地獄眾生羨慕天神的命運,同理,城裡的人羨慕生活在林子裡的人(指修行的人)。」這比丘明白這道理後,後悔曾經如此看輕比丘的命運。
  第二天一大早,他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忠告他努力觀想世間的無常變化。佛陀也告誡他,一切眾生皆苦。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18 June 2015

男孩和眾多的精靈

 

喬達摩(註1)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佛(註2)(偈296)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法.(偈297)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僧伽(註3).(偈298)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觀身不淨.(偈299)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樂不殺生.(偈300)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喜樂禪修.(偈301)
有一天王舍城裡的一位砍柴工人和他的兒子上山去砍柴。傍晚要回家的半路上,他們在靠近墓園的地方進食,也把兩隻公牛的軛解下來,讓它們去吃草。但這兩隻牛卻在他們不注意的情況下走失了,砍柴工人發現牛不見了,就去找牛,而叫兒子留下來看顧木柴。這砍柴工人最後在城裡找到牛,但天色已晚,城門都關上了。他的兒子只好一個人在牛車下過夜。
  砍柴工人的兒子雖然年紀還小,但心中經常繫念佛陀的殊勝。那天晚上,兩個惡魔企圖嚇唬、傷害他。當其中一位惡魔拉他的腿時,他大聲喊:「南無佛!」惡魔聽到這男孩的叫聲時,受到驚嚇,反而覺得應照顧這男孩。其中之一的惡魔留下來保護男孩,使他免於任何危險,另一惡魔則到頻婆裟羅王的宮裡去偷取食物,並且留下文字,敘說他拿走王宮的食盤和其用途,這些文字只有頻婆裟羅王才能看得見。兩位惡魔就餵養這男孩,一如他們的孩子般。
  第二天清晨,國王的僕人發現王宮的盤子不見了,就四處去找,但全找不著。最後,他們發現盤子在男孩身上,認為這男孩是小偷,而把他帶到國王面前。但當國王看見盤子上的文字時,就詢問男孩。男孩回答說當夜曾被父母餵食,吃飽後,他心滿意足的入睡了,毫無恐懼之心,除此以外,他一概不知。國王就派人去請男孩的父母來詢問,之後,國王帶他們一起去見佛陀。
  國王問佛陀:「是不是只有繫念佛陀的殊勝才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的迫害和危險?或者,繫念佛法的殊勝也同樣有效?」
  佛陀說:「國王啊!繫念佛陀不是唯一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和危險的方法,對六根中任何一根具足正念,都是護持一個人,免除惡魔迫害和危險的好方法。」
註1:佛陀未出家的如俗名。
註2:觀想佛陀的殊勝修持。
註3:觀想僧伽的殊勝。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11 June 2015

殺害父母的比丘

 

阿羅漢殺父(傲慢)(欲愛),害剎帝利族二王(斷見與常見)
破王國(十二處)及其官員(執著)而不後悔。(偈 294)

婆羅門(阿羅漢)殺父(傲慢)(欲愛),害婆羅族二王(斷見和常見)
掃除老虎當道的危險道路(五蓋),而不後悔。(偈 295)
有一次,遠地的一群比丘來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拉枯塔卡跋提比丘正巧從不遠的地方經過,佛陀便指著他向這群比丘說:
  「比丘們!看那比丘!他殺死自己的“父母”,而且一絲悔恨之心也有沒!」
  這群比丘對佛陀的話十分困惑,因為他們知道拉枯塔卡跋提比丘並沒有殺害父母,所以懇求佛陀加以解釋。
  佛陀因此向他們進一步解釋其中的涵意。其實這是一種譬喻,意思是說,阿羅漢去除貪愛、貢高、邪見,和對六根與六塵的執著。所謂的“父母”,分別指的是貪愛和貢高,常見和斷滅見就是兩位國王的譬喻,執著就是收取所得稅的稅務官員,而六根與六塵就是王國。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5 June 2015

裝飾拖鞋的比丘們

 


傲慢而且放逸的人應該作的事 (註1) 都不作,
不應該作的事 (註2) 卻都作了, 煩惱因此增長。(偈292)
精進修習觀身是苦的人,不作不應該作的事,
應該作的事則不間斷,如此觀照的人, 煩惱減少。(偈293)
有一群住在跋提的比丘只對製作、穿著裝飾過的拖鞋有興趣,而疏忽修行。有人向 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告誡這群任性的比丘:「比丘們!你們加入僧伽是為了要究竟解 脫。但你們卻只知道製造並穿著有裝飾的拖鞋!」聽完佛陀的勸誡後,這群比丘痛改前 非,精進地尋求解脫之道。
備註:
1. 持戒、修習禪定等。
2. 裝飾雨具、拖鞋、缽等。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28 May 2015

唯有愛可以止息恨意 (註)

 

為了追求自己的快樂而使他人痛苦的人,
將為瞋恚所束縛而無法解脫。(偈291)
舍衛城中有一位婦人養了一隻母雞。每次母雞下蛋時,這婦人就打破雞蛋,惹得母 雞非常生氣,也因此,下一世時這隻母雞往生成貓,婦人往生成母雞,更湊巧的是,兩 人往生在同一棟屋子裡。貓於是吃光母雞生下來的蛋。再下一世時,母雞變成豹,貓變 成鹿,豹咬死鹿和它的子女。兩人之間累世的仇恨不斷地上演。佛陀在世時,他們又變 成一位婦女和一隻惡魔。
  有一次,這婦女,她的丈夫和幼小的兒子一齊從娘家返回他們靠近舍衛城的家時, 在路旁的池塘邊休息,婦人的丈夫跳進池塘洗澡。這時候,她認出有個人是惡魔的化身 ,而且就是自己累世以來的世仇。她趕緊帶著孩子,急忙逃往佛陀正在講經說法的經舍 ,把孩子放在佛陀的腳下。這惡魔因此無法進入。佛陀叫惡魔進來,並且告誡她們兩人 :「今天,妳們兩人如果沒有來到我這裡,妳們累世以來的仇恨就永無止盡。仇恨無法 平息仇恨,只有慈悲才能止息仇恨。」仔細思量佛陀的教誨後,兩人明白仇恨確實一無 是處,並承認彼此的愚癡,便決定止息累世以來無意義的仇恨。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21 May 2015

寶經的威力

 

如果捨棄小小樂,可以獲得更大的樂,
那麼智者應捨棄小小樂,追求至善的樂。 (偈 290)
毗舍離有一年發生嚴重乾旱,更造成飢荒,所有的農作物幾乎完全沒有收成,很多人餓死,流行性傳染病也爆發了。城裡的人無法處理死人的屍首,所以屍臭滿城,也引來很多邪惡的精靈。
  城裡的人,無限哀傷,便想辦法向四方求援,但最後決定尋求佛陀的協助。所以由離車國摩訶利王子率領的代表團就向頻婆裟羅王進言,請國王邀請佛陀到毗舍離城來幫忙解決他們的困境和哀愁,但國王叫他們親自前去邀請佛陀。佛陀知道此去可以造福眾人,也就同意前往。
  佛陀和眾多比丘抵達毗舍離城的時候,天空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把城裡沖洗乾淨。佛陀被安排住進一座特別準備的客房,這時候,帝釋率領諸天神前來向佛陀禮敬,眾多邪惡的精靈因而逃離。當天傍晚,佛陀開講《寶經》,並要阿難繞城複誦該經文。阿難依照佛陀的指示去做,由於該經具有保護的力量,很多生病的人都康復了。佛陀一連七天都講相同的經文,第七天結束的時候,毗舍離城一切恢復正常。大雨也把城裡所有的污穢物清洗乾淨。離車王子們和毗舍離城的百姓從此快活過日子,不再鬱悶,他們也非常感激佛陀的幫忙。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6 May 2015

兒女不是究竟的依止(註)

 

父子親戚都無法救護!
面臨死亡的時候,父子親戚都無法加以救護。(偈 288)
明白此一實相的持戒智者,
儘速修築通往涅槃的正道。(偈 289)
波她卡娜失去丈夫,兩個兒子,父母和唯一的哥哥後,機乎發瘋。當她親近佛陀時 ,佛陀告訴她:「波她卡娜!兒女無法照顧妳的!即使妳的一對兒子仍然健在,他們也 不是為妳而存在的。有智慧的人遵守戒律,掃除證入涅槃的一切障礙。
  波她卡娜因為佛陀的婉言相勸而克服她的哀愁。
:全文請參考:「家破人亡的波她卡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30 April 2015

眾生皆會死

 

溺愛子女和家畜的人,內心執著貪愛的人,
將被死神捉去,如同洪流橫掃沈睡的村落般。(偈 287)
吉離舍瞿曇彌因為獨生子去世,心裡哀傷而來找佛陀。佛陀告訴她:
  「吉離舍瞿曇彌呀!難道妳認為妳是唯一喪失兒子的人嗎?眾生都會死的!欲望尚未完全滿足的時候,眾生就會死去。」
  佛陀的忠告使吉離舍瞿曇彌不再悲傷難過.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23 April 2015

瀕臨死亡的富商

 

「雨季的時節,我將住在這裡,
冬季和夏季的時候我也將住在這裡。」
愚癡的人如此盤算,不知生死無常 (註)(偈 286)
摩訶答那是波羅奈的商人,有一次他打算在某一節慶的期間,到舍衛城去販賣紡織品和其它商品。但當他抵達靠近舍衛城的河邊時,卻因為洪水高漲而無法過河,只好在這岸等待。這一等就是七天,等他進入舍衛城時,節慶已經結束了。
  他不想再把商品運回去,就決定在舍衛城多停留幾天,把商品賣完。有一天,佛陀進城化緣時,看見摩訶答那和他的商品,就微微一哂,阿難問佛陀,何以微笑?佛陀說:「阿難!看見那位商人和他的商品嗎?那商人心中想要留在城裡,把商品販賣出去,殊不知自己的生命就快要結束了!今天應該要做的事,今天就要完成。每天正念現前,活力充沛,並且不受煩惱的干擾,才能擁有真正有價值的生命。」
  阿難把佛陀的忠告轉告給摩訶答那,請他修習正念,不可以無明地過日子。摩訶答那聽到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時,大吃一驚,而心生恐懼。所以一連七天,他都邀請佛陀和眾多比丘接受他的供養,並且請佛陀向他說法,協助他解脫生死輪迴。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他就證得初果,逝世的時候,他往生兜率天。
註:不知生命危脆的道理。

Thursday, 16 April 2015

觀想蓮花

 

斷除貪愛,如同摘秋天的百合花;
勤修聖者(佛陀)所說,
可以引領人走上寂靜涅槃的正道。 (偈285)
從前有一金匠的年輕兒子在舍利弗的引領下出家,加入僧伽。他在得到舍利弗給他“觀身不淨”的觀想題目後,就到林子裡去禪修,但卻絲毫沒有進步。他因此兩次回去找舍利弗,請舍利弗進一步指導,但仍然沒有起色。最後,舍利弗只好與他一齊去見佛陀。
  佛陀知道年輕比丘是金匠的兒子,過去幾世也都是金匠的兒子,因此另外給他觀想的題目。佛陀不要他觀想厭惡的事情,反而要他從愉快的感覺開始觀想。佛陀運用神通力量,創造一朵美麗的蓮花,並且要年輕比丘把蓮花種在精舍外面的土堆中。
  年輕比丘開始集中心念在這朵又大又香的蓮花上,終於除去障礙,內心充滿法喜,禪修也漸漸有進步,最後並且證得四禪。
  這時候,佛陀又運用神通,使蓮花瞬間枯萎。年輕的比丘看見蓮花瞬間枯萎,花色不再鮮活亮麗,終於明白蓮花和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一樣,都是無常的。他因此更進一步了解苦、空、無我的究竟真理。這時候,佛陀再度放光,告誡他要去除貪愛。年輕比丘也正念現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誨,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9 April 2015

五位年老的比丘和一位年老的女人

 

砍伐欲望之林,但不要傷及真正的樹木(註)
欲望之林只能生出恐怖。
所以,比丘!
砍伐大大小小的欲望之林,脫離欲望之林。(偈 283)
如果對女人仍存有一絲絲之情愫,
內心就仍然受繫縛,
如同小乳牛仍離不開母牛般。(偈 284)
從前,舍衛城裡有五位朋友,年老的時候,他們一起出家。
  他們習慣回老家去化緣。其中一位的妻子烹飪手藝很好,並且妥善照顧他們,因此他們最常去化緣的地方,就是她家。
  有一天,她突然生病了,並且遽然逝世。五位老比丘十分傷心,同聲哭泣並稱讚她的德性。
  佛陀勸誡他們:「比丘們!你們深感憂愁、哀傷,那是因為你們未能解脫貪、瞋、癡,這三毒像一座大森林,砍掉它吧!你們就能解除心靈的污垢。」
:佛陀說砍伐森林時,有些新出家的比丘誤解佛陀的意思,所以佛陀進一步說,砍伐欲望之林,而不是真正的森林。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5 March 2015

只有知識,但不能加以領悟是沒有用的

 

定中生慧,無定則慧減, 明白這種道理的人,
應該自行努力,以增長定慧。 (偈282)
波思拉是一資深的比丘,不僅深深理解佛法,並且教導比丘佛法,但也因此十分貢 高、自負。佛陀清楚他的弱點,希望加以改正,引導他走上修行的正道,所以每當波思 拉比丘來頂禮問訊時,佛陀就稱呼他:「無用的波思拉比丘!」幾次聽到佛陀如此稱呼 自己時,他仔細思考其中的含意,終於了解佛陀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自己雖然對佛法 具有廣泛的知識,卻不曾認真精進禪修,所以未能證得聖果,連初禪也沒有。
  因此,他在未知會任何人的情況下就離開了,前往非常遙遠的舍衛城外一處有眾多 比丘的精舍。他首先去見最資深的比丘,並謙卑地請他擔任自己的導師,但這比丘為了 使波思拉能真正謙卑,就要波思拉去請求第二資深的比丘擔任導師。他就去見第二位比 丘,但第二位比丘也同樣告訴他去見另一較資淺的比丘。他於是輾轉來到一位年輕的阿 羅漢沙彌處,最後這沙彌在確定波思拉比丘會敬謹接受教導後,才答應擔任波思拉比丘 的導師。在這沙彌的指導下,波思拉比丘收攝心念,如實觀身,精進禪修 。
  佛陀透過神通知道波思拉比丘正在精進禪修,就放光,勸誡他要堅定,努力精進, 發展更高的心靈境界。不久,波思拉比丘就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8 March 2015

護持身、口、意

 

願言語謹慎,調伏心意,不以身作惡;
願如此清淨身口意的人
可以證得聖者所宣說的正法。 (偈 281)
大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和勒叉那比丘下山時,看見一隻豬面人身、悲慘的餓鬼。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只是微笑。回到精舍時,勒叉那比丘問尊者,因何微笑?尊者回答說,因為他看見那隻滿嘴蛆蟲的豬面人身餓鬼。佛陀這時候也說,在他證得究竟智慧,成為佛陀時,也曾親眼目睹該餓鬼,佛陀因此敘說該餓鬼的前世因緣:
  在過去佛時,這餓鬼是一位經常為人講經說法的比丘。有一次,他到有兩位比丘居住的一處精舍去。停留期間,他發現當地的人歡喜聽他說法,他因此想到,如果能使這兩位比丘遠離該精舍,而為自己獨有,就再好也不過了。他於是開始分化離間這二位比丘,使他們爭論不休,終於都離開精舍。因為這惡業,他在死後,長期遭受苦報。今生 ,他也生為豬面人身,繼續受苦。
  佛陀因此說:「身為比丘,應內心祥和,不可造身、口、意的惡業。」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12 March 2015

精進,莫放逸

 

應當努力修行時不努力;
年輕力壯,但意志與思慮不堅定,怠惰的人,
無法發現可以證得智慧的正道。 (偈 280)
舍衛城的一群年輕男子在佛陀的允許下出家,加入僧伽,佛陀並且給他們觀想的題目。這些初出家的比丘,除了一人以外,全部到林子裡去禪修。他們日夜不休地精進修習,所以經過一段時間後,全都證得阿羅漢果,便回去向佛陀頂禮問訊。而其中唯一未到林子裡去禪修的提撒比丘,因為未精進修習,所以毫無成就。
  當提撒比丘發現其他比丘的修持都比他好時,後悔曾經浪費時光,他就下定決心,要不眠不休的禪修。當天晚上經行時,他不小心滑倒,而跌斷大腿骨,其他比丘聽見他的哭叫聲時,都跑去幫忙。
  佛陀知道這次意外事件時,說:「比丘若在應該精進修習的時候,虛度時光,不知精進修習,無法證得禪定和清淨。」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4 March 2015

諸法無我

 

 
諸法無我(註),如過能夠以智慧如此觀照,
就能厭離諸苦,這就是清淨之道。 (偈279)
一群比丘各自得到佛陀給他們的觀想題目後,到林子裡去禪修,但是卻進步遲緩,他們便回去見佛陀,請佛陀給更適合他們的觀想題目。佛陀於是透過神通,明白這些比丘在過去迦葉佛時,曾修習無我觀,所以佛陀就告誡他們:「比丘!一切緣起法,都是無我,不受人左右。」
備註:所有緣起法都是無常、苦和無我。厭離它們的人可以證得涅槃。無我是佛陀的重要觀點。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5 February 2015

諸行皆苦

 

諸行皆苦,如果能夠以智慧如此觀照,
就能厭離諸苦,這就是清淨道。 (偈278)
一群比丘各自依佛陀給他們的觀想題目到林子裡去禪修,但是卻進步遲緩,他們便回去見佛陀,請佛陀給更適合他們的觀想題目。佛陀於是透過神通,明白這些比丘在過去迦葉佛時,曾修習苦觀,所以佛陀就告誡他們:「比丘!一切緣起法,都令人難以忍受、不完美,所以都是苦 。」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8 February 2015

觀無常

 

諸法無常,如果能夠以智慧如此觀照,
就能厭離諸苦,這就是清淨道。 (偈277)
一群比丘各自依佛陀給他們的觀想題目到林子裡去禪修,但是卻進步遲緩,他們便回去見佛陀,請佛陀給更適合他們的觀想題目。佛陀於是透過神通,明白這些比丘在迦葉佛時,曾修習無常觀,所以佛陀就告誡他們:「比丘,一切緣起法,都是無常(註)。」
備註: 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不論是有生命或無生命都遵守無常、苦和無我的永恆定律,沒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變或停止這永恆定律。眾生的所有問題和苦,都根源於我們執著於瞬間的感覺,及東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確定性。我們的貪欲和無常之間的衝突,造成精神或肉體的痛苦。明白觀照這永恆定律的人,可以獲得內心的和平與滿足。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hursday, 5 February 2015

解脫之道(註3)

 

所有道中八正道(註1)最殊勝,所有法中四聖諦(註2)最殊勝,
所有境界中不執著(涅槃)最殊勝,兩足眾生中佛陀最殊勝。 (偈273)
 
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沒有證入清淨知見的正道了,
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無能為力。 (偈274)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滅盡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滅盡諸苦,
證悟聖果(成為佛陀)時所宣說的正道(法)(偈275)
 
你們應該自己努力,如來只是指出正道而已,
奉行此一正道並且禪修的人,可以解脫魔波旬的束縛。 (偈276)
一群比丘伴隨佛陀到某一村子去化緣後,回到祇樹給孤獨園。當天傍晚,他們在一起討論路途的情況,尤其有關當地的山川地勢,究竟是平地或山巒起伏,泥土路或碎石路等等。佛陀聽到他們的話後,就過來告訴他們:「比丘們!你們現在所談論的路況是外在的環境,比丘應該只關注聖者的修行之道,並且精進修習可以引領至涅槃的修行。」
備註
註1:「八正道」即中道,可用來證悟涅槃。
註2:「四聖諦」:苦、集、滅、道。不管佛陀出世與否,四聖諦永遠存在世間,佛陀只是指出四聖諦而已 。
註3:佛陀是第一位主張人可以不用依賴超自然或或外在的力量,而自行證得解脫的宗教師。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Friday, 30 January 2015

證阿羅漢果甚難

 

比丘!尚未證得阿羅漢果之前,
千萬不可因持戒、苦行、多聞、證禪定、獨居僻靜處,
或因為「我享受凡夫所不能的出家樂。」
而心生滿足。(偈 271)
有一次,一群比丘戒行嚴謹,他們之中有些比丘嚴格奉行苦行,有些則已經證得阿那含果(不還果),他們認為既然已有這些成就,要進一步證得阿羅漢果很容易,有了這種想法之後,他們就去面見佛陀,佛陀問他們:「比丘們!你們證得阿羅漢果了嗎。」他們說他們已經修行到某一程度,所以要證得阿羅漢果並不困難。
  佛陀告誡他們:「雖然你們戒行嚴謹,或者已證得阿那含果,但你們不可因此自滿,並且認為只差阿羅漢的境界一點點而已。除非你們已經徹底去除煩惱,否則絕對不可認為自己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1 January 2015

人如其名

 

殺生的人不是聖者,
不害有情眾生的人,才是聖者。(偈270)
漁夫阿利亞住在舍衛城北邊的城門附近。有一天,佛陀透過神通,知道阿利亞證得 初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在化緣後回精舍的路上,和眾多比丘走到阿利亞釣魚的地方。 阿利亞瞥見佛陀時,放下釣魚竿,走到佛陀身邊。佛陀就當著他的面,詢問所有比丘的 名字,最後佛陀也問他的名字。他告訴佛陀他的名字是阿利亞。
  佛陀告訴他,他名字的意思是聖者,但聖者不傷害任何眾生,而他卻奪走魚的生命,實在有辱他的名字。他明 白佛陀鼓勵他放棄殺害眾生的生活方式,更要培養對眾生的慈悲關懷 (註)
備註:追求解脫的人絕對不可殺害任何生命,不管其生命多麼小或卑微。一切眾生必需絕對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與宇宙究竟和諧。當今的自然保護理念和運動與此一理念相應。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7 January 2015

沉默不代表智慧

 

愚癡無明的人雖然默默不語,仍然不是牟尼(智者)
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捨棄惡法,
是真正的智者。
也因此,是明瞭內外五蘊的智者。 (偈268/269)
一些不是佛陀信徒的苦行者在接受供養後,會對布施者說些賜福的話,如:「願你 們遠離危險,祝你們興旺,財源滾滾來,願你們長命百歲。」相反地,佛陀的弟子比丘 們在接受供養之後,卻默默不語。這是因為佛陀證悟以後的前二十年,要他們如此的。 當時的人就加以比較:「苦行者祝福我們,而敬愛的比丘卻什麼也沒說。」
  很多比丘向佛陀反應這件事,佛陀從此要所有的比丘在接受信徒的供養之後,也要 說一些適如其分的祝福。從此以後,大眾在供養之後,也能夠聽到比丘們適當的祝福 , 而心滿意足,並且建立信心。但另有其他的苦行者則譏諷地說:「我們嚴格遵守牟尼的 傳統,保持沉默,而沙門喬達摩的弟子則在公眾場合講說法義。」
  聽到這種蔑視的話後,佛陀說:「比丘們!有些人沉默不語是由於無明和膽怯,有 些人則是不願意和別人分享深奧的知識。只知保持沉默的人不是牟尼,只有克服惡業的 人才是牟尼。」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