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1 December 2011

痴戀王女

  昔有田夫,遊行城邑,見國王女,顏貌端正,世所希有。晝夜想念,情不能已。思與交通,無由可遂。顏色瘀黃,即成重病。諸所親見,便問其人:「何故如是?」答親里言:「我昨見王女,顏貌端正,思與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無疑。」
  諸親語言:「我當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後日見之,便語之言:「我等為汝,便為是得。唯王女不欲。」田夫聞之,欣然而笑,謂呼「必得」。(田夫思王女喻)
  從前有個農夫,在一次去城裡遊玩時,剛好見到了公主。公主的容貌端正,世間少有。農夫看到之後,就日夜思念,情不自己,心裡想和公主來往,可是又沒有方法,因而生了場大病,面色淤黃。
  他的親朋好友們看他變成這般模樣,就問他說:「你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他回答說:「我上次看見了公主,她的相貌生得非常端正。我想跟她交往,可是又沒有辦法,因此得了這場大病。我要是得不到她,一定必死無疑。」
  親友們說:「那我們來為你想個好辦法,讓你得到她,你別擔心!」
  幾天後再見到他時,就對他說:「我們為你想了一個辦法,但是國王的女兒不答應。」
  農夫聽了這話,笑著喊道:「那我一定能得到!」
*    *    *
  世間的愚痴人也是如此,不去分辨春秋冬夏的時節,就在寒冷的冬天裡,將種子播入泥土,期望將來有結果。
  連芽都發不出來了,還能希望將來有收獲嗎?只是徒勞無功,一無所獲罷了!
  世間有些人修行了一點福報,就以為足夠,認為這樣就可以覺悟、證得菩提、獲得解脫。就像那位農夫想得到公主一樣,又怎麼可能呢?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Wednesday, 28 December 2011

駝甕俱失

  昔有一人,先甕中盛穀。駱駝頭入甕中食穀,後不得出。既不得出,以為懊惱。有一老人,來語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語,必得速出。汝當斬頭,自得出之。」即用其語,以刀斬頭,既復殺駝,而復破甕。如此癡人,世間所笑。(駝甕俱失喻)
  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先是在甕中裝了榖子,讓駱駝把頭伸進甕中吃穀子,結果頭卡在甕裡出不來。這人想不出辦法,要怎麼樣才把駱駝的頭弄出來,很是苦惱。
  這時有一位老人家告訴他說:「你別發愁,我教你一個弄出來的方法。你照我說的去做,準能馬上弄出來!你先把駱駝的頭砍下來,再砸破甕,頭自然就出來了。」
  於是這人就照著老人所說的,用刀砍下了駱駝的頭;既殺死了駱駝,又砸破了甕。這樣的蠢人,被大家所笑話。
*    *    *
  一些愚痴人也是如此,想求得出世的無上佛果,就應當護持戒律,並防止過失。但是又為了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而毀犯了戒律。結果不但犯了禁戒、捨離了出世佛法,還放縱自己到無惡不做。最後,把佛法及戒律二者都棄捨了,就像那個愚人駝甕皆失,永遠無法挽回。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Saturday, 24 December 2011

欺貪利養

昔有國王設於教法諸有婆羅門等。在我國內制抑洗淨不洗淨者。驅令策使種種苦役。有婆羅門空捉澡灌。詐言。洗淨人為其著水即便瀉棄。便作是言我不洗淨王自洗之。為王意故用避王役。妄言洗淨實不洗之。(出家凡夫貪利養喻)

  很久以前,印度有位信奉婆羅門教的國王,經常看到許多婆羅門在國內的都城大道,東走西走;但身上卻是衣著破爛、形體垢穢,實在看不出他們有高貴的婆羅門的風範,以他們行為的表現,反而倒像卑賤的賤族哩!因此,國王召集群臣,對婆羅門的身形垢穢,欲加禁止,國王便向所有與會大臣說:
  「諸位都是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賢臣,而國家以民為主,現在我們國內的婆羅門,諸位應該到處都看到吧?他們的行為表現,諸位覺得怎樣?」
  「婆羅門的日常生活行為,好像太散漫了些,不知大王以為如何?」大臣們一致的評論。
  「你們除了看出他的散漫,還看出什麼嗎?」
  「我們另外還有一個感覺,就是婆羅門本是崇高清淨的教師,但他們外現的形體,好像一點也不清淨,一點也沒有高尚的樣子,不知大王以為怎樣?」
  「我也以為如此。」國王跟著提出意見問道:「婆羅門不但心要清淨,外現的身相亦應清淨,諸位看要如何改革呢?」
  「我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常換衣服,常沐浴,保持形的潔淨。」
  「很好!」國王覺得大臣們的建議很中肯,又問道:「諸位的建議很好,但他們若不整潔,又是如何呢?」
  大臣們一個個的閉上眼睛,用心沉思了一會兒。
  「若在看到身不清淨的婆羅門,就重罰。」有人說道。
  「若他們不遵守大王的意思,最好罰他們不吃飯。」也有大臣建議。
  也有位大臣說:「在我以為,若婆羅門身不清潔,就罰他們為國家服務勞苦的賤役。」
  這個建議,被國王接受了。
  婆羅門是最高尚的種族;為了保持這個高尚的風範,國王特別訂立了一條法律:凡是婆羅門,不但在大小便後,要嚴格的清洗乾淨,即使平常也要時時沐浴,保持身體的清潔;否則,要為國家服務勞苦的賤役。這是國王對婆羅門生活衛生的嚴格管制。
  「國王真是莫名其妙,居然為了芝麻小事,管到我們的頭上來。」婆羅門甲私底下很不高興的發牢騷。
  「不過,我們生活行為過分的不衛生,也是不太好。」婆羅門乙公平的自我檢討,公平的自我批評,多少看出了一些問題。
  「我們大小便後的清潔,國王要怎麼監督?」羅羅門甲依然不高興的說:「保持身體的清潔,應該是我們自己的事,國王不去管理國家大事,反而來注意人民的身體潔淨,這未免小題大做了!「
  「這叫做從小處眼,所謂見微知著,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國王立法有什麼不對呢?」
  婆羅門丙也像有意無意同情國王的主張。
  「管他的,我們大小便後不去洗滌,難道說國王有辦法脫掉我們的褲子一個個檢查嗎?平常我們不洗澡,誰又來檢驗我們的身體了?」
  婆羅門甲對國王訂立的法則,始終認為沒有意義,抱著一種抗拒的心理,敵視國王的立法,他們忘掉了宗教清潔高尚的本意。
  果然,很多婆羅門開始為了適應這條法律,做一些表面的手法,只要瞞過國王的耳目,他們就不用為了國家辛勞的苦役服務。
  從國王開始立了法,許多婆羅門就煞有其事的提著淨身的浴盆在街上走,表現出他們時時清淨身體的樣子。若有人供養他們沐浴的淨水,在看不到人的時候,就將浴盆裡的水倒了,還不高興的說:
  「我們不洗澡,難道你國王能檢查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嗎?豈有此理!」
  結果有些婆羅門根本沒有遵守國王的意思,他們表面上用虛偽欺人的方法,不但避免了國家的勞役,還可獲得日常生活的供養哩!
*    *    *
   有些出了家的凡夫也如是如此,外相上剃了頭穿了法衣,實際上在內心早已犯了禁戒。
  故意表現出持戒的模樣,希望能求得好處,又逃避了世間的法律及勞役,內在卻是虛而不實,如同一只空瓶只有外相。這不像婆羅門欺騙國王的行為一樣麼?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21 December 2011

著羅剎衣

  昔有一人,騎一黑馬,入陣擊賊。以其怖故,不能戰鬥。便以血污塗其面目。詐現死相,臥死人中。其所乘馬,為他所奪。軍眾既去,便欲還家,即截他人白馬尾來。既到舍已,有人問言:「汝所乘馬,今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馬已死,遂持尾來。」
  傍人語言:「汝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無對,為人所笑。(詐言馬死喻
  從前有一個人,騎著一匹黑馬,到戰場上和敵人作戰。可是他心裡膽怯害怕,不敢與敵人戰鬥,於是就用血塗髒他的臉,裝作死人的模樣,躺在死人堆中。他所騎的馬,也被別人搶走了。等到軍隊退走之後,他打算回家,便從別人的一匹白馬上割下一截馬尾,往家裡走。
  回到了家之後,有人問他:「你的馬到那兒去了?你為什麼不騎上呢?」
  他回答:「我的馬已經戰死了,我只能把馬尾帶了回來。」
  旁人就說:「你的馬本來是匹黑馬,為什麼是剩這白尾巴呢?」
  他默然無言可答,結果遭到大家的恥笑。
*    *    *
  現在的人們也是如此,妄稱自己心地善良、不飲酒吃肉、喜歡修行,然而卻殺害眾生,加以殺傷毒害;表面上虛偽稱善,卻在暗地裡無惡不做,不就和這個謊稱馬死了的騎士一樣嗎?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Saturday, 17 December 2011

為婦喪目

  昔有一人,聘取二婦。若近其一,為一所瞋。不能裁斷,便在二婦中間,正身仰臥。值天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墮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為二婦故喪其兩目喻)
  從前有個人,家裡雖不富有,卻娶了兩個太太。世間女人,誰沒有惱人的妒心?這位丈夫於是只好在善妒的兩位妻子之間周旋,但始終不能得到諒解。
  當丈夫住到妻子身邊時,小妾就震怒了;接近了小妾,又失去妻子的好感。最後,當大小老婆開始正面衝突時,他被夾在中間,被鬧得受不住了,只好向兩人求饒的說:「乾脆,以後晚上妳們就睡在兩邊,我仰臥在妳們中間,不偏坦任何一方,這樣可以了吧?」
  這位丈夫,真的遵守了這個約定,整晚仰臥在她們中間,睡到天明。但不幸的是,過沒多久,夜裡下起大雨,屋頂開始漏起水來,雨水或著塵沙泥土一起往下滴,流到了他的眼睛裡。他因為有約有在先,不敢起來避雨,兩隻眼睛因此都瞎了。
*    *    *
  一般人也是如此。因為親近惡友,學習不正當的方法、造作不善業,結果墮落到三惡道,時常處在生死輪迴當中,喪失智慧,就像那位愚痴丈夫為了兩位妻子的緣故,讓一雙眼睛都失明了。
  親近善友,能使一個人的人生,增長善良的行為,帶入幸福、安樂的境界中。親近惡友,能使光明幸福的人生,步入黑暗憂苦的道路。交友不可不慎啊!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Wednesday, 14 December 2011

遍嘗其果

 

  昔有一長者,遣人持錢,至他園中,買菴婆羅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當買來。」即便持錢,往買其果。果主言:「我此樹果,悉皆美好,無一惡者。汝嘗一果足以知之。」買果者言:「我今當一一嘗之,然後當取。若但嘗一,何以可知。」尋即取果,一一皆嘗,持來歸家。長者見已,惡而不食。便一切都棄。
  從前有一位長者,想吃芒果,派人帶著錢,到一處果園裡去買。他囑咐買果的人:「必須是甜的、好吃的、你才買。」買果的人帶了錢,就買果去了。果園的主人告訢買果的人說:「我這些芒果樹結的果,全都很好,沒有一個不好的。你嘗一個就知道。」
  買果的人說:「我今天要一個一個地嘗,然後才買。要是只嘗一個,你怎麼知道全是好的?」於是他把果子一個一個地嘗過,然後買下帶回家。長者看了,只覺得噁心,一個也沒吃,全扔掉了。
*    *    *
  世間有些淺薄之人不是這樣嗎?以為持戒、布施不能親嘗其福樂的果報,便不肯做一些持戒布施的好事,他那裡知道春耕秋實的道理呢!結果,命終之後,?棄一切,豈不可惜嗎?
  偈曰:見聞悉是法,智者引為鑑,眾生不畏因,惡果一一嘗。

Sunday, 11 December 2011

效法祖先

 

昔有一人從北天竺至南天竺。住止既久即聘其女共為夫婦。時婦為夫造設飲食。夫得急吞不避其熱。婦時怪之語其夫言。此中無賊劫奪人者。有何急事忽忽乃爾不安徐食。夫答婦言有好密事不得語汝。婦聞其言謂有異法慇懃問之。良久乃答。我祖父已來法常速食。我今效之。是故疾耳。(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有一位住於印度北部的年輕人,因為北部很寒冷,他便遷到南方溫和的地區。他到了印度南方,每天勤勞的耕種,沒有幾年的工夫,便存了積蓄。恰好住在他附近的村中,有一位美麗的農家少女,常常經過他住的地方。不久,他們兩人相戀了,便正式的結婚成家。
  他們結婚之後,他天仍辛勤耕種,妻子便留在家裡料理家務。
  有一天中午,他從田裡回來午餐,妻子為他盛好飯菜,當他吃飯時,便捧起碗,不怕熱的便狼吞虎嚥的吃起來,妻子看到丈夫如此急燥,怕他弄壞了胃,便貼心的勸他說:「夫君,現在也沒急事,你為什麼不慢慢吃呢?」
  「這裡面是秘密的,我不能告訴你的。」丈夫一面拼命的吞嚥,一面神秘的透露出內中不可告人的吃飯方法。
  妻子想,吃飯能有什麼秘密呢?忍不住又問:「夫君,箇中縱然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但我是你妻子,有什麼不能說的呢?難道你當我是外人嗎?」
  丈夫被妻子問得為難,想了又想,覺得這個秘密也應該讓自己的妻子知道,於是告訴她說:
「我吃飯如此匆忙,是我們祖先平常生活的速食之法,我是祖父的兒孫,怎能忘掉祖先的傳統美德?」
*    *    *
  一般人也是如此,不了解正理、不知道善惡因果,做出種種惡行,不但毫不慚愧,反而說:從我祖父以來的作法便是如此,到死前都是這樣做為,而不肯改變。這那裡是傳統的美德呢?這不就像愚人學其祖先的快食一樣可笑呀!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Wednesday, 7 December 2011

共相怨恨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憂不樂,有人問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毀我,力不能報。不知何方可得報之?是以愁耳。」
  有人語言:「唯有毘陀羅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返自害己。」
  其人聞已,便大歡喜:「願但教我,雖當自害,要望傷彼!」
  從前有一個人,和人家結了仇,因此心裡很不高興。有人看他這樣鬱悶,就問他:「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樣悶悶不樂?」他回答說:「有人欺侮我,但我沒有力量來報仇,也不知道有沒有方法可以報仇,所以很難過。」
  有人告訴他說:「只要會唸毗羅咒,可以傷害你的仇人。但是咒語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還沒有傷害到你的仇人之前,就先傷害了你自己。」
  這人聽了這話,十分高興,說道:「你教我這咒語吧,雖然這會害了自己,但我還是想害我的仇人!」
*    *    *
  世間之人也是如此,因為怨恨對方的緣故,想求惡咒來報仇。對仇人生氣,但還未傷害到他,反而因此怨恨而先傷害了自己。下墮到地獄、畜生、餓鬼等惡道,就和那個愚人,沒什麼兩樣。

  偈曰:瞋是一把火,一發即難收,燒光功德林,害己又害人。
註:毗陀羅咒--「毗陀羅」是起屍鬼的意思,據說唸毗陀羅咒能使死屍起而殺人,但屍起之後,往往先殺害唸咒人。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

Sunday, 4 December 2011

賭餅忘賊

  昔有夫婦,有三番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餘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語者,要不與餅。既作要已,為一餅故,各不敢語。須臾有賊入家偷盜,取其財物,一切所有,盡入賊手。夫婦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語。賊見不語,即其夫前,侵略其婦。其夫眼見,亦復不語。婦便喚賊,語其夫言:「云何癡人!為一餅故,見賊不喚。」
  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餅,不復與妳。」(夫婦食餅共為要喻)
  以前有一對夫婦,有一天買了三塊餅。夫婦倆各吃一塊之後,還剩一塊,倆人就說好了:從現在開始,誰開口說了話,誰就不能吃那塊餅。約定之後,為了這塊餅,都不再敢開口說話。  過沒一會兒,剛好來了一個賊,進他們屋裡偷東西,拿走他們的財物;所有的東西,都落入了賊子的手裡。可是夫婦二人因為有約在先,雖然看見了,也沒開口說什麼。賊看見他們都不敢說話,就當著丈夫的面前,對他的妻子毛手毛腳起來。丈夫眼睜睜的看見了,卻還是不發一語。妻子急了,便大喊:「有賊!」又對她丈夫說:「你這是什麼樣的蠢人啊!竟然為了一塊餅,連看見賊也不喊出聲!」
  她丈夫拍著手大笑說:「哈哈!你這小女子,這餅該歸我了,我才不給妳吃!」
*    *    *
  世間人聽了這事無不嗤笑,但一般人也是像他這樣;為了一點名利,裝作沈著冷靜,卻讓虛妄煩惱、種種惡賊,侵略了進來,以致於喪失自身的善法,還下墮至三惡道;就算這樣,對這些結果一點都不害怕,也不想尋求出世的方法,才會耽著在五欲中玩樂著,縱然遇到大苦卻不以為難,就跟那個愚癡人沒什麼兩樣。
偈曰:嘆人真可笑,不知貪是盜,奪去自身寶,猶任其逍遙。
‧摘錄自‧《百喻經》、《佛經寓言故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