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6 July 2011

劃水作記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釪墮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捨之而去後當取之。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釪。諸人問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覓取。問言。於何處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復問言。失經幾時。言失來二月。問言。失來二月。云何此覓。答言。我失釪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又復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爾時眾人無不大笑。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橫計苦困。以求解脫。猶如愚人失釪於彼而於此覓」(乘船失釪喻)
  一般人,因為粗心大意,看到一件類似真實的東西,在直覺上,就當作是真實了,其實離真實,相差了不知多少萬里,甚至完全是兩回事。
  比方:在伽尼略沒有提出地球繞太陽的理論之前,誰不說太陽繞地球?時到今日,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回事了,可是仍然說,太陽從地球的東方昇起,西方落下。這就是相似現實的境界,使人觀念不能一下子改變,其實真的有東方西方嗎?但傳統文化留在人的意識裡面,造成現實文化永遠的錯覺。其實,不只是方向錯誤的認識,可以說,眾生所見的現象界,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但在眾生的意識感覺上,卻樣樣真實,以此錯誤的感覺,造成文化,這不是人類的遺憾嗎!
  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就誠懇的告訴世人,不但在方向上,東看則西,西看則東,無有真實,而說有實在方向的,是人類意識的錯誤妄執,甚至每個人所認定的我,也和方向一樣,是認識上的錯誤,現在那一個人不是將錯誤當真實呢?
  認假作真,已成為人類普遍現象,不知道「大夢誰先覺」?從現實人類世界的知識看來,都是虛妄顛倒的,誰能不像「劃水作記」的人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做大生意的人,為了發展自己的生意,常常橫渡海洋,到其他國家從商。從前沒有橫渡海洋的飛機,只有坐船。這位大商家,很是闊氣,手上拿著貴重的銀杯,杯裡面注滿了美酒,他逍遙自在的坐在船頭上,一面飲酒,一面觀賞著大海,一時看得出神,忘了手上拿著銀杯,失手滑落到波濤滾滾的大海中,他想把它撈起來,但是正在趕路,想想只好等到以後再打撈!想了想,就拿了竹竿在銀杯滑落海中的水面上,用力劃了一道水紋,他非常認真的警告自己說:
  「可不能忘了,那一道水紋的下面,就是失落貴重的銀杯處,等到有空的時候,一定要把它打撈上來。」
  劃水作記之後,他便泰然的回座,再催促水手們努力趕路。
  時間很快,轉眼又過去兩個月,船早已渡過了海洋,而且在陸地上走過了幾個國家,有一天,他進入獅子國境,覺得這次出來的事情,都已順利的完成,忽然,他想起那只貴重的銀杯,當他想起這件事時,前面恰好有一道微波蕩漾的大河,他定睛看了看,覺得河面的水紋,與酒杯滑落時海面的水紋,完全一模一樣,他想,銀杯一定就在水紋下面的地方了。因此,他沒有再考慮,不聲不響的就跳入河中,想要潛入水裡去找回銀杯,大家看他忽然跳下水去,都十分詫異的問他:
  「你入河潛水,有什麼事嗎?」
  「怎麼沒有事呢?我的銀杯,就落在這道水紋的下面啊!」
  他說完之後,正要潛入水底時,大家不明他剛才說些什麼,真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因此又追問道:
  「你說掉落在水紋之下的銀杯,我們完全不了解,請你再說一遍好嗎?」
  「你們也真嚕囌!」這位商人不耐煩的說:「在兩個月之前,我們不是坐船渡海嗎?我一不小心,將貴重的銀杯滑落到海中,當時我想趕路,只好劃水作記號!現在我有時間了,正好可以趁此找回失杯,為什麼不入水打撈呢?」
  「妳的銀杯,失落在海裡,為什麼卻在這河裡找尋呢?」
  「我劃水作記的時候,那海面的水紋,和這裡的水紋看起來一模一樣,所以,我相信銀杯一定就在這裡。」
  「水紋看來雖同,但失落的地方不同,你怎麼可能在此尋回銀杯?」
  大家聽了富商的這番解釋,不禁大笑起來說:「真是世間怪事呀!」
  世間糊塗的外道,以為苦行可得聖道,可以了脫生死,於是就以苦行為修道最高的法門,那知道苦行只能折磨肉體,又豈能得道呢?這不像大商人「劃水作記」一樣的奇怪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20 July 2011

顧小失大

 

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即便往債前有大河。雇他兩錢然後得渡。到彼往債竟不得見。來還渡河復雇兩錢。為半錢債而失四錢。兼有道路疲勞乏困。所債甚少所失極多。果被眾人之所怪笑。世人亦爾。要少名利致毀大行。苟容己身不顧禮義。現受惡名後得苦報」
  林肯在沒有做美國總統的時候,他曾經做過律師。他在做律師時,表現出非常公平正直善良的行為來。有一次,他承辦了一件事--那是一個富有的人,向一個貧窮的人討債,他說窮人欠他十元美金,這筆債非討同來不可。但窮人連三餐飯都沒法維持,那來多餘的十元還債呢?可是富人不理會窮人的苦衷,非索還這筆債不可,於是僱用林肯做律師,說明自己要索還這筆債的意思,請林肯替他政府起訴。
  林肯聽完了富翁的說明,很冷靜從容的答覆說:
  「我一定有法打贏這場官司,不過,我需要手續費三十元。」
  「三十元手續費不貴。」富翁非常高興的掏了三十元美金,放在他的寫字檯上說:「那就拜託你了。」
  林肯坐著沒有動,祇是不急不忙的說:
  「如果窮人,願意還你這筆債呢?妳是不是還要告他?」
  「那當然不要了。」富翁說:「但那窮人決定還不起這筆債的呀!」
  林肯很是誠懇的說:
  「我明天一定將閣下的事辦完。」
  富翁走了,林肯就請那個欠債的人來見面,並問他:
  「你欠某富翁一筆錢是嗎?」
  「是的。」窮人苦惱的說?「他一直向我催討,我連飯都沒有得吃了,那裡有還債的錢呢?」
  「不要緊,」林肯安慰他說:「現在我給你二十元美金,明天你跟我去見他,還他十元,還有十元留著自己用。
  窮人見到林肯先生如此幫忙,真是感激得幾乎流下淚來。第二天見面時,富翁見窮人很禮貌的還他十元,就沒有再找他麻煩,結束了這件事,林肯沒有花什麼工夫就得到十元的手續費,這富翁不是顧小失大嗎?
  佛在經中,也曾說過這樣類似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個極為富有的商人,住在恆河南岸。他家裡擁有值錢的珍寶,和眾多的田地房屋,特別是住的房屋,真走高廣輝煌,以他擁有的財產來論,可以說是富可敵國,可是他在經商的時候,仍然斤斤計較,一點不肯馬虎吃虧,客人就是欠一個錢,他都要認真的討回來。
  他想到在五年前,曾經賒給人家一角錢的貨,他翻開舊賬,發現這筆賬快被遺忘了,應該立即派人去討;可是他想到,當初賒欠貨物給人家的時候,並沒有其它人在場,若要不知道這事的人去追討,實在是有欠妥當,還是本人去一趟吧!
  於是他叫了一個隨從,花了兩角錢,從恆河南岸渡到北岸,到了賒欠貨物的人家,誰知賒欠的人不在家,只好再花兩角錢渡河回家。結果他為了討一角錢,往返渡河卻花費了四角錢,還耗費很多精神體力,弄得自己十分疲倦,這不是很大的笑話嗎?
  世間人常為了微小的利益,不顧禮義,做些令人唾棄的事情,不但現世受人輕視,來生還要受到痛苦的果報,這不就跟富人顧小失大一樣嗎?豈是智者的行為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Tuesday, 12 July 2011

蔗汁灌蔗

 

「昔有二人共種甘蔗。而作誓言。種好者賞。其不好者當重罰之。時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極甜。若壓取汁還灌甘蔗樹。甘美必甚得勝於彼。即壓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返敗種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世人亦爾。欲求善福恃己豪貴。專形俠勢迫脅下民陵奪財物。用作福本期善果。不知將來反獲其患殃。如壓甘蔗彼此都失」
  世間做母親的人,沒有一個不愛兒女。如果,所有的母親,愛兒女都能愛得其法,像孟母愛孟子一樣,那社會上,就不知要培養出多少偉人來了。但不幸的是,一般人只知道要愛護子女,卻不知道怎樣愛,結果,表面上是愛,實際上反成為害!比方說,母親因為寵愛子女,在家裹不讓孩子做一點簡易的家事,更不用說辛苦的工作了;種種事情,讓兒女養成嬌生慣養的習慣之後,等孩子長大、走進社會之後,什麼都不能做、不願做,令人一見就厭惡,這就是寵愛兒女的後果,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裡頗為不少。
  在很早以前,農村裡有一對朋友,他們的友誼非常深厚,每天在一起吃飯、睡覺,也一起工作,有一天,兩人中的甲忽然提出一個建議:
  「我們種了多少年的甘蔗,不知道誰是最懂得種甘蔗的好手,我們來一次種甘蔗比賽如何?」
  「可以。」乙立刻隨聲附和說:「如果比賽贏了的人應該怎樣?」
  「若贏了的人,當然要重重的獲得一筆獎金囉!」甲甚是興奮的說。
  「要是輸了呢?」乙問。
  「如果輸了,就提供這筆獎金。」甲沒有一點猶豫的下了決定。
  他們就這樣講好了比賽的協定,於是他們把土地平分一半,擇定日期,便開始動工了。
  甲在開工的時候,絞盡腦汁地想:我要怎樣才能將甘蔗種好呢?如果,照一般平常的種法,誰勝誰負,沒有一點把握,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甲很心焦,而且充滿了好勝心,希望這次此賽,一定要得到勝利。否則,就不如乙,多麼丟臉啊!他差不多想了兩天兩夜,最後,他終於想出來一個自己認為最滿意的好方法,他不禁無限喜悅的自言自語說:
  「凡事總要有方法,若找不到好的方法就去懵懵懂懂的做,就像在黑夜中沒有燈火的房裡找鞋子一樣,不知要花多少冤枉工夫去摸索,摸了滿手的灰塵,那是實在傷透腦筋的事。
  「種甘蔗不也這樣嗎?」他想:「甘蔗是甜的,如果壓取甘蔗汁來灌溉,還怕長出來的甘蔗不甜美嗎?用蔗汁灌溉幼嫩的蔗苗,不但不需要花什麼錢,也不用花太多氣力,就可以使甘蔗種得很好了,最後勝利,還會落到別人的身上嗎?」
  他想得太高興了,自己很是滿意的笑了,彷彿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果實!
  他們開始在各自的田地裡播下種子,乙是用老門路,過去怎樣種,現在還是怎樣種,他腳踏實地的細心照顧,不久芽出土了,那碧綠可愛的嫩葉,從泥土裡長出來,真是好看極了。
  甲開始用蔗汁來灌溉幼苗,他認為這可以使甘蔗長得更壯更甜;乙照著一般的方法,該澆水的時候澆水,該施肥的時候施肥,全心細心、勤勞的照顧。而甲認為自己的方法太妙,心裡認定將來有最好的收穫,也就怠惰下來,不到兩個月的工夫,甘蔗田裡明顯的已經分出勝負:甲田裡的甘蔗,一天天黃瘦下去;而乙田裡的甘蔗,卻一天一天青綠的茁壯茂盛;到最後,甲所種的甘蔗都死了,而乙卻得到了豐收。
  甲自認為最好的方法,卻得到了最壞的結果。
  世間人不也這樣嗎?為了獲得更多的福報,便仗恃著自己豪貴的威勢,去詐騙剝削別人的錢財來做布施功德。本來是希望能求得更大的福報,殊不知如此作為,反而造了更多的惡業,將來會遭受到不幸的果報。就像是用甘蔗汁去灌溉甘蔗的人一樣,怎麼可能得到滿意的收穫呢?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Wednesday, 6 July 2011

立即長大

昔有國王產生一女。喚醫語言。為我與藥立使長大。醫師答言。我與良藥能使即大。但今卒無方須求索。比得藥頃王要莫看。待與藥已然後示王。於是即便遠方取藥經十二年。得藥來還與女令服將示於王。王見歡喜即自念言。實是良醫。與我女藥能令卒長。便?左右賜以珍寶。時諸人等笑王無智。不曉籌量生來年月。見其長大。謂是藥力。世人亦爾。詣善知識而啟之言。我欲求道願見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識。師以方便故教令坐禪觀十二緣起。漸積眾德獲阿羅漢。倍踊躍歡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師。速能令我證最妙法」
  在古印度時,有一位異想天開的國王,剛出生了一位公主,便希望公主立刻長成少女,於是他召集全體大臣,徵詢群臣說:
  「諸位都是我最敬佩的智者,不知那位能夠使我剛生的女嬰立刻長大?」
  那些接近國王的謀臣,對於國王要他們設法使才出生的公主立即長大,實在是無能為力,於是一位正直的大臣說:
  「我們身為大臣,職在盡忠報國,至於生兒育女,欲使長大,應非我們的份內之事。」
  全體大臣想不出辦法來,只好就推去責任,國王想想,我雖具有無上的權威,但也不能要迫大臣們為自己做不能做的事情。因此,國王只好說:
  「卿等都是智者,我也不過問問而已,那裡能使卿等為難呢?」
  「大王欲使公主迅速長大,不妨請一位高明的醫生,來研究研究,看看有沒有什麼靈藥?」
  這是一位年紀較長的大臣如此建議,國王覺得此建議甚是合理,於是便派人請來一位御醫,禮貌的問道:
  「聽說大夫,醫道高明,不知有沒有什麼方法,能使剛出世的公主,在短時間內長大成人?」
  「這個,實在很……難!」醫生十分驚異,心裏想,嬰兒要如何能立刻長大呢?天底下還沒聽說過,這是絕不可能的;但國王看來甚是謙禮,並沒有要為難他的樣子,這倒使醫生寬心不少,醫生正在作如此想,忽聽國王斬釘截鐵的說:
  「大夫,你不必講什麼很難了,任何困難的要求,我都可以答應你,只要你能使我的女兒立刻長大!」
  醫生聽了,真是哭笑不得,怎麼辦呢?忽然他靈機一動,婉轉肯定的說:
  「大王,若欲使公主立刻長大,我確有靈藥,唯此靈藥不在身邊,必須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拿,且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
  「需要多久時間呢?」國王聽了醫生的話,既歡喜又急切的問。
  「十二年。」醫生十分鄭重的說:「而且,若要真正達到效果,還需公主跟我一道去。」
  「那沒有問題,」國王高興無比的向醫生說:「只要大夫有把握拿到靈藥,使我女兒立刻長大,任憑你花多久時間都可以。需要我派人保護你嗎?」
  「那倒不必要,」醫生直截了當的說?「只需公主一同去就可以了。」
  從這天起,公主即被御醫帶走。很快的,十二年轉眼間過去,國王正在思念公主時,就忽然聽人通報,醫生帶著公主回來了,國王立刻下令:
   「請醫生將公主帶進宮來。」
  醫生進來時,公主也跟在後面,國王看到站在眼前的少女,正是自己的公主,婷婷玉立,真是歡喜得說不出話來,但國王無限興奮的對大家讚歎說:
  「大夫真是一位偉大的醫生呀!你們看,他給公主吃了靈藥,果然長大成人了,誰又有這樣大的能力呢?」
  國王一方面讚歎醫生的醫術高明,一方面又著令左右隨從,拿出無數珍寶,賞賜給醫生,表示對醫生的感激!
  當時在場觀看的人,對國王愚蠢的想法,肚裡幾乎笑斷了腸。但表面上還是附和著國王。那不是很有趣的事嗎?國王只認為公主長大是因為醫生靈藥的效果,卻忘掉公主跟醫生去了十二年。
  一般人學佛,首先皈依三寶,親近明師。在師父身邊,慢慢學習,漸入聖境,才是常理。那知道有一種人,他一旦皈依三寶,卻希望立刻得道,這不就像這國王一剛生下公主,就希望她立刻長大成美麗的少女一樣嗎?但為人師者,若能善巧方便的誘導他,比方:
  「如你習定參禪,徹悟十二因緣的生滅,就不必經過前面三果的修學,便會直趣最高的阿羅漢果,你願意這樣嗎?」
  「我太滿意了。」他聽了師父說不要經過前面的三果,可以直接達到最高的阿羅漢果,真是太高興了,於是他說:「只要能夠使我直達四果,師父要我怎樣修定習禪都可以。」
  於是,他非常認真的參禪修定,花了很長的時間,斷煩惱,積功德,最後果然證得最高的四果,他法喜充滿,如果說這是立刻修成的,這不就像國王,以為公主可以立刻長大的笑話一樣嗎?
‧摘錄自‧《百喻經》及《百喻新譯》

Sunday, 3 July 2011

文殊菩薩變金光首女令成醜壞

  上金光首和大長者子畏聞,有一天,一起去遊園玩樂,散花燒香莊嚴伎樂時,文殊師利菩薩將這女子變化在此時突然死亡,而且身軀形色變得很難看,眼耳鼻口流出膿血,身體腐爛到不能看了。蒼蠅飛來周匝共食。這時長者子見到這具身體變成這樣,想不出原因,恐懼不安想要回去。
  這時文殊師利展現威神,令園中樹木出聲讚頌,長者子聽到之後非常歡喜,生起善心,用衣服將屍體覆蓋,搬到樹叢間就離開了。
  世尊想要點化這位長者子,就在這時,從身上放出光明,普照整個摩竭國。長者子看到佛陀威神之力,心裡很歡喜。
  這時天神帝釋現身在他面前,看著長者子感嘆的說:「這麼年輕就有福德因緣,可以有福報看見佛陀。」
  畏聞聽到了這番讚嘆,就和天帝一起精舍拜見佛陀。帝釋天變出一朵花交給畏聞說:
  「可以把這朵花放在佛陀身上,有什麼話就對佛陀說。」
  放下花,頂禮佛足後,畏聞問說:「今天有位叫做上金光首的女子,在一起玩樂遊園時,樣子變得很難看的突然死了,嚇死人了。我該怎麼辦呢?」
  世尊欲言又止,這時上金光首走了進來,頂禮佛足,退到一面。
  文殊師利菩薩問長者子:「你認識這姐姐嗎?」
  畏聞回答:「她是上金光首。」
  又問:「你從今天的事中知道了些什麼?」
  畏聞回答:「色者如聚沫。痛痒泡起頃。幻想如野馬。吾曉知如是。」

  佛陀告訴阿難,在很久以前,文殊師利就為了勸化這位女子發起道心,我在前世也勸化過她,使其發起道心。上金光首將在九十二百千劫之後會成佛,佛號寶光明,而長者子會成菩薩,名字是德光耀。寶光明佛尚未滅度時,就授記德光燿菩薩將來會成佛,佛號持焰如來。授記完後,寶光明佛才入涅槃。
*     *     *
  上金光首與長者子畏聞。俱在遊觀園散花燒香莊嚴伎樂。時彼女人觀長者子意以為足。文殊師利化此女身應時終亡。顏色變惡。眼耳鼻口膿血流出。身體病爛不可復視。青蠅飛來周匝共食。時長者子見此女身變壞如是。怖懅不安欲求自歸濟脫是患。當從何所而免斯苦。

  時文殊師利童真威神。令園樹木自然出讚。時長者子聞樹讚頌。歡喜踊躍善心即生。以衣盛女人死屍棄叢樹間而捨之去。於是世尊欲以開化彼長者子。從身放光其明普照摩竭國界。長者子見如來威神巍巍。心生歡喜。

  其天帝釋則在前立。見長者子而歎之曰。年少善緣。獲得福利。乃能見佛。時彼年少聞此勸讚。即與天帝俱詣佛所。帝釋天意。華用與年少言。可取此華散如來上。散已稽首佛足前住白言。今自歸佛及法聖眾。有放逸女上金光首。實與戲樂詣遊觀園。則於今日顏貌變惡即時壽終。捨諸一切宗室眷屬。發大恐懼。將無國王推問之耶。

  佛言且止。時上金光首。見長者子以蒙開化。隨從律教。即與伎樂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時文殊師利謂長者子曰。為識此姊不。答云。已知之矣。又問。云何知乎。

  於是長者子報文殊師利。而說頌曰。色者如聚沫。痛痒泡起頃。幻想如野馬。吾曉知如是。

  佛告阿難。文殊師利乃往古世勸化此女使發道意。吾本前世而勸化之使發道意。上金光首過九十二百千劫。當得作佛。號寶光明。 其時畏間長者之子。當為菩薩名德光曜。奉持世尊所演法教。其寶光明如來未滅度時。授德光耀菩薩之決。乃般泥洹。是德光曜菩薩開士。吾去之後。當得作佛號曰持焰如來至真等正覺。 (出大淨法門經)
‧摘錄自‧《經律異相》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