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0 April 2011

殺子成擔

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土著,問別人要到什麼地方找牙醫,他有一顆牙壞了,需要拔掉,有人說:我認識一位牙醫,他幫人拔一顆牙是二十元的費用,若一次拔兩顆只收三十元。就把地址給了他。第二天土著找到了這位牙醫,但因為拔兩顆牙比較划算,所以他除了拔掉一顆壞牙之外,又多拔了一顆好牙,旁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呢?他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將來恐怕不容易再遇到這樣價廉的牙醫師了。」 這不正是一個笑話嗎?佛在經裡面,也曾舉過類似這樣風趣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將老的男人,住在靠近火山之麓的鄉村裡,他生了七個兒子,很不幸的,七個中死了一個,一般說來,父親死了兒子,應該是非常悲哀的,但這位父親,不但不悲哀,反而因為家裡擱了一個死人,活人不能在屋裡面自由的活動而引起了煩惱。有了這個不方便的感覺,他便以家長的身份對全家的人說:「家裡擱了一個死人,竟使我們失去活動的自由,算了,現在就讓死去的孩子擱在這裡吧,我們搬到別處去住不也是一樣嗎?」
  他正打算離開已死的兒子,領著其他兒子搬家的時候,鄰人們知道了,就迷惑不解的問他說: 「你為什麼要搬家呢?」
  「你看,這屋已被死去的孩子佔著,我們住下去很不方便,怎能不搬家呢?」
  「你為什麼不把死去的孩子拿出去埋葬呢?」鄰人有點氣忿的說:「你搬家,拋棄了死去的孩子,難道這就是你聰明的打算嗎?」
  他聽了鄰人一番建議,坐下來考慮一下,覺得離開家實非聰明之策,反而覺得埋葬死去的孩子才很合理,不過,他又自言自語的說:
  「將死去的孩子,送出去埋葬,確很合理;但一個屍體叫我怎麼送呢,這不也是困難嗎?」
  他想了又想,搖頭嘆息,覺得這是個很難解決的難題。正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忽然看到門前有一副挑泥的擔子,他似乎獲得了啟示,很得意的笑著說:
  「呵!難題解決了,再殺死一個兒子,便可用擔子很方便的挑出去埋葬,那不很好嗎?」
  他決定了之後,真的又殺死了一個兒子,然後,再與已死的兒屍,湊成了一擔,很方便的挑到荒野的山麓,毫不費事的埋葬了。
  就好像捨俗出家的比丘,執持淨戒,當不幸犯了一個戒條時,不但沒有勇氣坦誠悔改,反而隱瞞起來,不欲人知,且在大眾面前,還毫不慚愧的自說清淨。知道這件事的人就對他說了:
  「比丘遵守清淨戒法,就像保護自己的眼珠一樣的重要,怎可隨便毀壞戒法?況且現在你已知毀犯戒法的錯誤,為什麼不坦誠的懺悔,還要暗暗的覆藏呢?」
  犯戒的比丘說:「既然允許犯戒的人懺悔,那就多犯幾條戒再來懺悔,那才划算嗎?」
  比丘真的又做了幾件破戒的惡事,才去懺悔!這不和那個拔牙的土著,及那個殺子成擔的愚人一樣可笑嗎?
‧摘錄自‧《百喻新譯》

Friday, 22 April 2011

水多不飲

從前有位出外遠行的人,恰好遇到炎夏季節、天氣正熱得難當的時候,整天的在路上走。有一次他熱得口渴難受,急需找些水來解渴。他在炎熱的烈日下舉目四望,果然看到遠遠的前面,有一個像是閃爍著微波的水池,便匆匆忙忙的趕了過去,可是到了那個地方,卻什麼也沒有,原來是日光輻射所幻現的陽燄。他口渴得甚為難當,東尋西找,終於被他發現到一條河流,那河水悠悠地向前流,澄碧清涼,但他坐在河堤旁,卻只是呆坐著驚訝的看看澄清的河水,形態異常,過路的人見他如此,便佇足好奇的問道:
  「你為什麼驚訝的看著河流呢?」
  「我原十分口渴,好不容易找到了這條清涼的河流。」他古怪的告訴人家:「但我沒有想到,河裡竟有那麼多水,我驚訝的不敢喝了。」
  「那是什麼意思?」路人不理解,祇是疑惑的望看他再問:「口渴見水,何以不敢喝?」
  「妳不明白嗎?河水那麼多,我怎麼能完全把它喝光呢?既然喝不光這條河的水,我又怎敢隨便的喝?」這個遠行的人這樣古怪的解釋,然後望著那個過路的人,很不耐煩的問道:「你能喝光這河裡的水嗎?」
  過路的人,經他一番說明,也不禁啞然失笑起來。
  我們眾生自無始以來六道輪迴,已經受無量無邊的苦報。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能解脫生死的方法。卻又覺得佛法無邊,何時才能修得完、修得成功呢?所以不肯用功修行、研究佛法。或有人說:「我是凡夫,怎麼有資格學聖人呢?聖人的地位太高了,我想都不敢想,那敢學習?」只知貶低自己,卻尚失了向上奮發的精神。或有人說:「聖人還不是跟我們平凡的人一樣嗎?我如果學習,將來不也和聖人一樣?」雖然,彼既丈夫我亦爾,但到底還是個凡夫,就是立志立刻學習聖人吧,若說話太隨便,也未免犯了自高自大的毛病。不管是自卑或自尊,都是心理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自卑感重的人,對現實人生的損失最重。
  於是佛說:有些外道雖極希望修習聖道法門,解脫生死苦惱,但真的接觸了佛法,卻又覺得佛法無邊,心想,自己是個庸俗的凡夫,又怎能將崇高深廣的佛法學習完全呢?別人勸他慢慢學習,他便執物的說:「我既不能一時完整的持戒、修定,為什麼還要接近佛法呢?」這就是自卑感引伸的自尊,使他不能接近聖道,造成人生的墮落,沉淪生死苦海,這與遠行的人,見河水過多,不敢飲用,有什麼不同呢?
‧摘錄自‧《百喻新譯》

Friday, 15 April 2011

牛腹蓄乳

 從前有位好客的主人,打算在一個月後宴客,他心想,到時候除了請親戚朋友參加,還要請社會上許多有名望的人,作為晚會上的嘉賓,增加自己的光彩。
  晚會上要準備大量的牛乳,他認為牛乳是招待客人的最佳飲料,於是他把平時飼養的幾隻母牛,都集中一個地方,打算先把牛乳擠在缸裡,好好地儲備起來,但他忽然一想:現在距離晚會的日期還有一個多月,若是每天將所有的牛乳擠出來,第一,沒有那麼多的器皿來儲放,第二,時間久了,牛乳也會發酸變壞,他想到最後,忽然自己覺得好笑起來:「我怎麼這樣呆呢!為什麼不把牛乳藏在牛腹中?這不是一個最好的儲藏法嗎?既不愁缺乏儲藏的器皿,也不必憂慮牛乳腐壞,到時候又可大量的供應來客,這真是一舉數得,我以前為什麼竟沒想到這樣的方法?
  他自鳴得意,高興非凡,又自言自語的說:「到晚會的那一天,把所有的母牛都牽出來,當場取乳,還怕沒有最新鮮的牛乳待客嗎?」他這樣想好了之後,便把所有的母牛即日起與犢牛隔離開來,分繫在不同地方,還派人好好地照顧母牛,飼以青嫩的草葉,飲以澄澈的淨水,以便儲足了乳,等待宴會來到時,可以大量的饗客了。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宴會的日期已經到來,這一天,他穿上最時髦的禮服,高貴而莊嚴的站在門口,非常熱情的歡迎賓客,等到客人們完全到齊的時候,他懷著滿心喜悅,著令家人,牽上所有的母牛,非常得意而又禮貌的指著牛說:請諸位隨意取飲最新鮮的牛乳吧!
  但事情有了變化,當家人們分別用力去擠乳時,那知擠來擠去,竟擠不出一滴乳來,很多參加宴會的賓客,看到這種情形,客人們等的不耐煩了,有的埋怨,有的竟忿怒的指責主人說:「這簡直是戲弄人嘛!那一家招待客人像這樣的?真是丟人!」說著便紛紛離開座位,頭也不回的走了。有的客人卻笑著說:「他倒也真會開玩笑,大張旗鼓的把牛牽進來,裝著煞有其事的請客模樣,吊足我們的胃口,現在我們祇有嚥著唾涎走了!」
  這位主人,想出這個儲乳的方法,起初還自以為是理想的蓄乳法!誰知母牛與牛犢的隔離久了,好像斷了奶的母親,乳源乾涸,一時就擠不出乳來了!
  於是佛說:世間很多人,不就犯了這樣的毛病?比方:當他有錢時,勸他拿些錢出來,布施那些窮苦人,他卻非常慳吝的回答說:「請你們等一個時期,等我儲蓄的數目,達到成為全國的首富的時候,我會拿出很多錢來布施的。」但世間事情,往往不是聰明人所能預料。當你還沒有得到大財富的時候,卻遭遇到無情的水火,毀滅了他所有的財富,或為敗子花盡,等再想布施時,已是一無所有,這不就像牛腹蓄乳的愚人一樣嗎?
  所以佛說:「有財當布施,為善當及時,財物五家有,不施悔後遲!」
‧摘錄自‧《百喻新譯》

Sunday, 10 April 2011

愚人食鹽

從前有個愚笨的人,沒有見過世面,對世間現象,雖充滿了好奇,但不能了解現象的底細。有一次,他離開了家鄉,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作客,主人因為是他的親戚,便非常慇懃的接待他。吃飯時,又特別為他做了幾道好菜,但卻忘了放鹽,因此,每樣菜都淡而無味,這位遠來客人,立刻表示出埋怨的樣子,竟不客氣地當著主人的面遻:「你們燒的菜,淡而無味,怎麼能搬出來待客呢?」
  主人覺得很過意不去,立刻表示歉意,趕快拿了些鹽放進每碗菜裡,仔細攪拌了一會,再請他嚐嚐看?這回他嚐了一口,覺得其味無窮,真是好吃極了!他又好奇將每碗的菜,翻來覆去的察看,卻什麼也看不出來,於是他傻裡傻氣問主人說:「剛才你放了些什麼進去?菜什麼會變得如此好呢?像這樣的菜,我就是吃一輩子,也不會討厭的!」
  主人聽了覺得有些好笑,心想這位客人怎麼連鹽也不知道呢!可是他又催問:「為什麼不告訴我呢?菜裡究竟放進了什麼?」
  主人含笑告訴他遻:「我剛才祇是放了些鹽進去,鹽是百味之源,任何菜裡也少不掉的。」
  這位愚蠢的客人一想,主人祇是放了少許的鹽,菜就是這樣好滋味,如果,要是單單的吃鹽,其味豈不更美嗎?他想得出了神,於是異想天開的對主人要求說:「你能幫我拿一碗鹽來嗎?」
  主人不知道他要鹽做什麼,心裡一團懷疑,但還是很快的把鹽送到他面前。他不經思考,祇是滿面歡喜,見到碗裡裝滿了鹽,便伸手抓了一把,就塞進口裡,那知道這滿口的鹽,其味苦澀不堪,雖然心裡明白,怎麼能嚥下去?但又為了面子,只好苦惱地向肚子裡吞下去。
  佛陀說完了這故事,便告訴大家:現在有許多無知的行者,聽人家說節食,對修道有很大的益處,他就索性斷食不吃東西了。不知道節食要有適當分寸,凡事過度與不足,都是修道人的大患,有些外道,祇知一味盲從,認為長期的斷食可以得道。為了面子,又不肯即時停止斷食的錯誤行為,結果,好像愚人食鹽一樣,只有自食其苦果了。
  學佛之人,應要捨去兩邊,而行中道,過份享樂,固是修行人的障礙,而一味無意義苦行,也不是實踐佛道的正行。修行人適當過午不食,養成少欲知足美德,這對身心修養都有很大的益處;外道不知道,矯枉過正,一味的提倡不進飲食,以為是得道的方法,最後困餓而死,其結果不像愚人食鹽一樣嗎?
‧摘錄自‧百喻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