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August 2012

從黑暗趣向光明

智者遠離貪愛,以涅槃為目的,
不作黑法(註),勤休白法,
追求凡人不喜歡的寂靜、出離與涅槃。
智者割捨欲愛,無所執著,滌除心中所有的煩惱 (偈87/88)
正念現前,修習七覺支,同時去除一切欲愛的人,
煩惱已斷,今生就能證得涅槃。 (偈89)
  在憍薩羅國結夏安居後,一群比丘向佛陀請教禪修的事宜。佛陀就告誡他們要放棄欲樂和對世間的執著,如此才能趣向涅槃。
備註:「黑法」:即十種惡業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aturday, 25 August 2012

只有少數人證得涅槃

到達彼岸(涅槃)的人少,其餘的人都在此岸徘徊。 (偈85)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貪欲,
可以到達難以抵達的彼岸。 (偈86)
  有一次,舍衛城有一群人集體供養眾多比丘,並安排其中一些比丘們徹夜說法。但聽法的觀眾中有些人無法熬夜,早早就走了,有些人雖然整夜坐著聽法,但大部份的時間,卻無法集中精神,只是半醒半睡的度過。只有少數的人專心聞法。
  第二天,比丘們告訴佛陀昨天的事,佛陀說:「大多數的人都執著世間,只有少數的人能到達彼岸(證得涅槃)。」
  佛陀接著提醒比丘們要時時警覺,正念現前,只有自覺精進學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脫煩惱,證入究竟喜悅的涅槃。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22 August 2012

解脫要靠自己

智者不會因為自己的利益或別人的利益而造作惡業,
智者也不會為了求子、財富或謀國而造作惡業,
真正的智者不應該以非法手段追求成功,
唯有如此,才是有戒行、智慧、正直的智者。(偈84)
  曇彌夫婦住在舍衛城。有一天,他告訴懷孕的妻子說,他想出家修行,他妻子請他等孩子出生後再出家。孩子誕生後,他又向妻子重提這件事。她又要他等孩子會走路時再出家。他自忖道:「要求妻子同意我出家是無益的,我應該自己努力,解脫輪迴的苦痛。」心意已定後,他就逕自出家為比丘,並且依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精進修行,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幾年後,他回到裡,向妻子和孩子傳授佛法。他的孩子也因此出家並且證得阿羅漢果。這時候他太太心想:「既然我丈夫和孩子都出家,我最好也出家修行。」就這樣,她也出家修行,同樣證得阿羅漢果。
  有一次,在比丘聚集的場合,有人告訴佛陀關於曇彌出家修行並引導全家人修行也證果的事。佛陀說:「比丘們!智者不會為了追求自己或別人的利益,而造作惡業以獲取財富與成功。相反的,智者只知理解、奉行佛法而自行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人只能自己努力,解脫生死輪迴,而無法依賴別人。」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aturday, 18 August 2012

智者不為得失所動

智者不執著世間,不與聞諸愛欲,
不論遭遇苦或樂,智者不憂不樂。
  有一年,佛陀和眾多比丘在某一婆羅門的邀請下,到鞞蘭若結夏安居。當他們到達時,這婆羅門受魔波旬的影響,卻不護持佛陀等人。當時又是饑荒,鞞蘭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眾弟子外出化緣時供養極少數的食物。面對這種困境,大目犍連懇求佛陀允許他運用神通前往別人無法到達的地方去帶食物回來,但為佛陀所拒絕。儘管情況如此困難,所有的比丘並不頹喪,仍然滿足於馬商每天供養的少許穀物。
  結夏安居結束後,佛陀等人在通知該婆羅門之後,就打道回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城的人喜悅地歡迎佛陀和眾多比丘回來,並供養他們。
  這時候,有一群人由於比丘們的慈悲,而留在精舍裡。這群人每次貪心地吃完比丘剩下的所有食物後,就只知道睡覺,一旦醒來時,又只知道到河邊去跳呀叫呀、打打鬧鬧地嬉戲。不管在那裡,他們都行為不檢,無所事事。
  有一天,比丘們互相討論這群人難以駕馴的行為:「在鞞蘭若時,由於飢荒,他們還相當恭敬有禮,舉止也合乎規矩。現在食物充足,他們就行為不檢了。」
  這時候,佛陀聽見眾人議論的話題,就說:「愚癡的人在諸事不順遂時,滿心哀愁,神情沮喪,一旦事事如意時,則又雀躍不已。這就是愚癡人的特性;智者則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動搖心志。」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uesday, 14 August 2012

辱罵比丘的女人

如同深潭的水,清澈安靜;
智者聽聞佛法後,內心清淨。
  瑪她是一位虔誠的女信徒。她的女兒坎南嫁到別的村子去。有一次,由於坎南回娘家已經有一段日子了,她丈夫就差信來要她回去。坎南的母親因為要做糕餅給女婿,就要她過幾天再回去。
  第二天,瑪她做了幾個糕餅,但有四個比丘來化緣,她就把所做的糕餅全部供養他們,坎南只好再留下一天,但連著三天瑪她都把糕餅供養比丘。因為這緣故,坎南的丈夫就另行再娶。坎南從此痛恨所有的比丘,認為比丘毀了她的婚姻。每次遇見比丘,就予以辱罵、譭謗。後來,所有的比丘就遠離她家。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註),就到坎南家去,並問她:
  「比丘是否只取供養的食物,還是拿走不是供養的食物?」
  坎南回答說,比丘只取供養的東西,並且說:「比丘們沒有錯,錯在我自己。」她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佛陀的寬恕,並進一步頂禮。佛陀就向她說法,坎南聞法之後證得初果。
  回精舍的路上,佛陀碰見波斯匿王,就把坎南的事告訴國王,國王問佛陀,她是不是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並且明白佛法。佛陀回答道:「我已經教導她佛法,她也因此法喜充滿。」
  國王向佛陀保證,會讓坎南今生衣食富足。國王回去後,就叫坎南來,並宣稱:「誰能妥善照顧我女兒--坎南的人,可以收養她。」這時候一位大臣就認她為螟蛉女。這大臣告訴她:「你要供養多少,就供養多少!」從此以後,坎南每天供養所有到她家化緣的比丘。
  佛陀知道坎南慷慨布施時,說道:「比丘們!坎南紛擾雜亂的心在聞法後已經變得清澄、祥和了。」
備註:(註)因為這件事故,所以佛陀建議比丘不要向女施主化緣。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unday, 12 August 2012

李士谦乐善好施


隋朝时代,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姓李,名士谦,天性很孝顺,自幼丧父,在他母亲去世以后,三年丧服期满,就捐舍自己的私宅为寺院,并且从此立志不再做官。李先生终生没有饮过一滴酒,没有吃过一块肉,行为是如此的端正,口业也十分清净,从来不说有关杀害的言论,他继承了祖上巨大的遗产,所以家中很富裕,可是他的私生活,比较穷人还要节俭,穿的是布衣旧衫,吃的是粗茶淡饭,终日以救济无衣无食的穷人为急务。邻里中有因丧事无法殓葬的,他施以棺木。有兄弟分财不均而争讼的,他就出钱补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动他们兄弟惭愧而互相推让,也都成为善人。有一天,看见贼在他的田中偷割稻谷,他不但不喊捉贼,反而不声不响的避开,人家觉得很奇怪,他解释说:俗语有言:树树要皮,人人要脸。人谁不要脸皮呢?人谁自愿作贼呢?都是因为天灾人祸,迫得没有办法,应该宽恕他呀!后来贼知道李先生这样的仁慈,也被感动得革面洗心,从此不再做贼,成为善人。有一年荒岁,很多乡人无法生活,李先生拿出家中的存谷数千石,统统借给行将断炊的穷人。到了第二年,因为还是歉收,以致上年借谷的人,都无法偿还,到李先生的家中去表示歉意,但李先生并不向他们要求偿还欠谷,还招待他们在家中吃饭,当众把乡人们借谷的债券,完全烧为灰烬。对他们说:我家中的存谷,本来是预备救济人家患难之用的,并不是想囤积图利。现在你们的债务已经了结,希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过了几年,又遇到了大饥荒,李先生出尽了大量的家产,办理大规模的施粥,嗷嗷待哺的饥民,赖以救活性命的,不下一万多人。第二年的春天,李先生又施出大批的粮种,分赠给贫乏的农民。有人对他说:李先生,你救活了很多人,阴德实在太大了。他回答道:阴德的意义,好比耳鸣一样,只能自己知道,别人是听不到的,现在我做的事,已经给你知道,哪里还谈得上阴德呢!后来李先生的子孙很发达,人们都认为是积德的果报。可是当时也有人不信佛教因果轮回的道理,认为普通书籍上都没有因果轮回的记载,李先生对他晓喻说:孔子赞易,也在文言中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见儒书上也有因果的道理。至于轮回的事,史册古籍上记载的也很多,例如鲧为黄熊。杜宇为鶗【鶗ti:即杜鹃鸟。】鳺【鳺gui:即子规。俗称杜鹃鸟。】,褒君为龙,牛哀为兽,彭生为豕,如意为狗,黄母为鼋,宣武为龟,邓哀为牛,徐伯为鱼,铃下为鸟,书生为蛇,羊祜的前身为李家子,这不都是轮回的证明吗?那人又反驳道:如果说人的后身,可能堕落为禽兽,那么松柏的后身,为什么不会变成樗栎呢?李先生解答道:轮回的升沈,是由于心而作,松柏等植物,是没有心的,岂可与人等动物,混为一谈。那人又请问三教的优劣,李先生说:佛教好比太阳,道教好比月亮,儒教好比天空中的星星。那人听了这番高论,觉得很有道理,不禁心悦诚服。李先生在六十六岁的时候去世,地方上人听了噩耗,都痛哭流涕的说:为什么我们不死,而李先生这样的大善人,竟去世了呢!当时参加送葬的,有数万人之多。

我们看李先生的一生,因为深明佛理,所以在家能孝亲,在社会上能力行善事,他把大部分的家产用以布施穷人,毫无求名邀功之心,像这样实行六度万行第一的布施波罗蜜,真已达到了三轮体空的地步,其程度已至菩萨的境界,决非普通凡夫所能及。尤可贵的,他还博引历史上轮回报应的事实,破除世俗’‘的邪见,足以警醒千古的痴迷,难怪他去世的时候,地方上的人都要同声痛哭,真可说是生荣死哀。(取材自隋史李士谦传译语改作)

摘錄自‧因果报应录。唐湘清居士撰

Tuesday, 7 August 2012

固若磐石

 

如同堅固的石頭不為風動,
智者也不為毀譽所動。
  跋提是祇樹給孤獨園的一位比丘。由於個頭矮小,大家就以「矮個兒跋提」稱呼他。甚至有些年輕比丘經常拉他的鼻子、耳朵或拍他的頭而嘲笑他:
  「大叔,你好嗎?快樂嗎?比丘的生活你煩不煩啊?」
  但跋提心地非常善良從不生氣、也不回嘴。事實上,他的內心和神情都十分寧靜安祥。
  佛陀知道跋提的耐心時,就說:
  「阿羅漢永不發脾氣,不苛責別人,也不瞋恨他人。阿羅漢就像一座山,山不為風所動,阿羅漢也不為毀辱所動!」
  這時候,其他的比丘才知道跋提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unday, 5 August 2012

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

灌溉者引水,箭匠矯直弓箭,
木匠處理木材,而智者調御自己。
  磐踶它是舍衛城一位著名人物的兒子。他在非常年輕時,就出家為沙彌。出家後的的第八天,他與舍利弗一齊去化緣,在半路上看見農人引水入農田,他問舍利弗:
  「尊者!沒有心識的水,能夠隨人意地被導引到任何地方嗎?」
  「是啊!水可以被導引至任何地方。」舍利弗說。
  然後他們繼續上路。後來,磐踶它又看見製作弓箭的人用火鍛燒弓箭,使其筆直。他也看見木匠切割、鉋平樹木,用來做車輪。這時候,磐踶它內心如是思惟:「如果沒有心識的水可以任人導引至任何地方;沒有心識且彎曲的竹子可以撫直;沒有心識的木材也可以做成有用的東西。那麼,擁有心識的我,為什麼無法控制我的內心,修行清淨止觀呢?」
  經過這番思考後,他當下向舍利弗請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間,並深刻觀身。諸天神也使精舍和周遭環境保持寧靜,協助他禪修。不久,就證得三果。
  就在這時候,舍利弗正朝磐踶它的房間走去。佛陀透過神通知道磐 踶它已證得三果,只要繼續禪修下去,馬上就可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佛陀決定要阻止舍利弗進入磐踶它的房間。佛陀就走到磐踶它的房門口,詢問舍利弗一些問題,使他無法進入房間。磐踶它才能證得阿羅漢果,這天正是他出家的第八天。
  佛佗說:「當一個人精進修行時,甚至天神們都會來護持,我個人就親自在門口阻止舍利弗進入磐踶它的房間,如此,磐踶它才能證得阿羅漢果。」
(請參考故事「殊卡沙彌」)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