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8 March 2012

能夠洞察他人內心的女士

心難以調卸,輕浮躁動,隨欲流轉;
智者應該調卸心,調伏的心令人安樂。

  有一次,六十位比丘分別從佛陀得到禪修觀想的題目後,到一座山腳下的村落去禪修。村長的母親瑪蒂迦瑪塔,供養他們所需的食物,並且為他們興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們在雨季時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裏。一天,她請求這些比丘指導她禪修觀想。他們就教導她觀想身體的三十二相,並從中去理解色身的無常變化和我執的虛幻。她非常努力的禪修觀想,因而比這些比丘更早證得三果,並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透過她的天眼通,她明白這些比丘尚未證果,也知道他們都有證得阿羅漢果的潛力,但需要足夠的食物,因為脆弱的身體無法使心發揮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們營養的食物,由於有營養的食物和正精進,他們因而正念具足,而證得阿羅漢果。
    雨季結束後,他們就回去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當時正駐錫在那裡。他們向佛陀報告 說他們身體健康,而且環境良好,也不用擔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們也說瑪蒂迦瑪塔明白他們的心念,而提供非常營養的食物給他們,這些食物在維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體是保持精神專注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比丘聽他們說起瑪蒂迦瑪塔的所作所為後,決定也要前去該村落。所以他在 得到佛陀給予的禪修觀想題目之後,就到該村落去。瑪蒂迦瑪塔也供給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當他想要某些東西時,瑪蒂迦瑪塔就親身帶這些東西前來給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後,請教瑪蒂迦瑪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別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卻說:「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舉止是如此如此的。」這時候,這比丘想到:「如果我像一般眾生有不純淨的念頭,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話,她一定會鄙視我的。」有了這種想法後,他對瑪蒂迦瑪塔有種莫名的害怕而決定回祇樹給孤獨園。他向佛陀報告說,因為害怕瑪蒂迦瑪塔會偵測到他內心不純淨的念頭,所以無法繼續停留在該村落。佛陀告誡他,只要專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調伏內心。佛陀要他再回該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亂想,只要專心禪修觀想就好。這比丘就再度回該村落去,瑪蒂迦瑪塔也一如供養前次比丘們一樣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夠心無牽掛地禪修觀想。所以,在短短的時日後,他也滌清心念而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unday, 25 March 2012

無法控制心念的彌醯

心念飄忽不定,難以制服,
智者調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筆直一般。

人心如同被丟棄在地上的魚,躁動不安,
所以人應該遠離貪愛。

  彌醯比丘有一次在化緣後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見一處美麗、舒適的芒果園。他認為是禪修的好地方,就請求佛陀答應他去那裡禪修。佛陀要他過一陣子再說,因為佛陀明白光憑對一個地方的喜歡,無助於他的禪修。但彌醯急躁難耐,一次又一次的懇求,最後,佛陀只好答應他。
  彌醯就到該芒果園去,並且坐在樹下禪修。雖然整天禪修,但心意紛亂,所以毫無進展,傍晚時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說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樣精神煩惱的干擾。
  佛陀告誡他,就是因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變,所以應隨時隨地,以恰當的方法控制內心。彌醯正念現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誨後,證得初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uesday, 20 March 2012

知足的比丘

精進的比丘,唯恐放逸,
所以不容易墮落,而趨近涅槃
  尼珈瑪西提舍出生在舍衛城附近的一個小村莊,並且在當地長大。出家之後,他過著非常簡單的日子。化緣時,他就到原來親友居住的村子,並隨緣接受人家的布施。他避免參加大的儀式、慶典,甚至給孤獨長者與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舉辦的大型布施,他也沒有參加。
  其他比丘漸漸議論紛紛。他們指責他只接近親人,而不喜參加大型布施等等。這些比丘並且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就召喚他來,讓他自己解釋。他說雖然他常回故鄉,但只是去化緣,而且只要有足夠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與否,他就離開。聽完他的解釋後,佛陀當著其他比丘面前稱讚他。佛陀也告誡比丘們,需求少,知足的過日子符合所有聖者和佛陀的教誨。同時,所有的比丘應效法尼珈瑪西提舍。佛陀進一步敘述鸚鵡王的故事:
  從前,鸚鵡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恆河岸邊的無花果樹林裡。後來,無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鸚鵡也就離開林子。只有鸚鵡王留下來,但不管剩下來的東西是嫩芽、葉子或樹皮,他都很滿足。帝釋知道這件事後,想測試鸚鵡王的德行,就運用神通力量使無花果樹枯萎。然後,和皇后一起變化成鵝,來到無花果林,問鸚鵡王何以不離開年邁、枯萎,無法再長出大量果實的無花果樹呢?
   鸚鵡王回答道:「我沒有離開,是出於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夠的食物維持生命,我就不會背棄這樹林。」
  帝釋大受感動,就恢復並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時,從恆河中取水,灑在無花果上,使它們恢復生機。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14 March 2012

智慧之火

 

精進的比丘,害怕放逸而勇猛精進,
猶如大火,燒盡一切結。
  有一位比丘得到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後,就到森林裡去禪修。雖然努力修持,但卻只有非常小的進展。他感到沮喪、挫折而返回祇樹給孤獨園,希望佛陀能給他進一步的指引。路上,他遇見熊熊大火,於是就跑到山上去觀察火勢。正當火勢漫延時,他突然領悟到,就像火燒毀一切東西,究竟智慧也會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縛。
  這時候,佛陀明瞭這比丘的意念,就放光,出現在比丘面前,告訴他:「你現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確的,繼續努力吧!就如大火燒毀一切障礙,繫念在前的比丘解除所有的結 (註)。」這比丘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正念現前,思考佛陀的告誡,不久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

備註:
  有十種結(束縛):身見、疑、戒禁取、貪、瞋、色愛、無色愛、慢、掉舉和無明。前五項稱為五下分結,較輕微,後五項則稱為五上分結,較嚴重,一旦證得預流果,則解脫五下分結中的前三項,其餘二項則在證得一來果時,會減輕,但證得不還果時,才會滌除殆盡。
五上分結則只有證得阿羅漢果後,才能予以滌除。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unday, 11 March 2012

瑪伽為何往生為帝釋

帝釋因為不放逸,所以成為諸天王;
精進受人贊歎,放逸受人訶責。
  有一天,離車國的摩訶利王子,前來聆聽佛陀講解《帝釋所問經》。佛陀的生動敘述,讓王子以為佛陀一定見過帝釋。為了確認,他就問佛陀。
  佛陀回答道:「摩訶利!我確實認識帝釋,也知道他為何成為帝釋。」佛陀就告訴摩訶利,身為諸天王的帝釋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瑪伽的年輕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從事很多的社會公益活動,如舖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並奉行七項義務:
  1.奉養父母、2.尊敬長者、3.言語溫順、4.不背後說人閒話、5.慷慨大方、不貪婪、 6.實話實說、7.不動氣
  由於瑪伽在那一生中具足無數的善業和正確的德行,所以往生為帝釋。」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Wednesday, 7 March 2012

修行的目的

眾生放逸,智者精進;眾生昏沉,智者清醒,
智者超越愚癡的人,就像賽馬超越老弱的馬匹。 (偈 29)
  兩位比丘從佛陀那裡得到觀想的題目後,到森林裡的一處精舍去禪修。其中一位比丘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邊取暖,整個初夜只知向年輕的沙彌談話而浪費時光。另一位虔誠的比丘則善盡比丘的職責:初夜時經行,中夜時休息,後夜則再度禪修。由於他的精進和正念現前,所以很短的時間內就證得阿羅漢果。
  結夏安居結束後,這兩位比丘回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佛陀問他們如何安居?懶惰又心不在焉的比丘說另一位比丘只是躺著休息、睡覺而浪費時間。佛陀就問道:「那麼你自己呢?」他回答說自己在初夜的時候,靠在火旁邊取暖,然後就整夜沒睡。但佛陀太清楚他們兩人安居的情形,所以就對懶惰的比丘說:「你明明懶惰、心不在焉,卻說自己精進努力、正念現前,而你的同修精進努力、正念現前,你卻說人家懶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緩慢的馬,而你的同修則是強壯、腳程敏捷的馬。」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Sunday, 4 March 2012

大迦葉尊者想知道生死輪迴的次數

智者以正念滅除放逸心,
所以智慧增長,憂患全無,以視憂苦眾生。
智者(阿羅漢)觀無明眾生,
如同登上山頂的人俯視山下的眾生。

  有一次,大迦葉比丘停留在畢砵離洞窟的時候,運用神通想要知道,誰正念現前、誰迷糊過日子,誰快要往生了。

  這時候,佛陀從精舍裡透過天眼明白大迦葉尊者的所作所為,便想要告訴他只是在浪費時間(註),所以就放光,出現在大迦葉尊者面前,告誡他:「大迦葉!生死輪迴是不可究竟了解的。它超過你的智慧,只有證悟的諸佛才能夠解釋眾生的生死輪迴。」

(註)本故事說明人不應該過度追求無法增進修行的事物。大迦葉企圖要瞭解的事無法幫助他證悟生命的實相。佛陀不斷提醒他的弟子們要確實參透生命的實相,努力解脫生死輪迴,其他的追求都不是增上法。人可以透過察覺而證得阿羅漢果。一旦成為具有無上智慧的究竟聖者(如佛陀),自然具足這些能力。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